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程标准 | 素养目标 | 任务设定 |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 1.举例说明区域自然条件的组成及特点。(综合思维) 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影响。(区域认知) 4.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 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2.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表现在哪些方面?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案例
案例 | 评价 |
水利工程都江堰 |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 | 破坏了草原植被,土壤遭受风蚀,出现“黑风暴” |
将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与其对应河流连线。
[特别提醒] 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采取开放的政策,该国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该国经
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梦见被箭射中√)
(2)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金沙江上。 (×)
(3)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功能是发电。 (×)
(4)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土壤是黑土。 (√)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吴亦凡聊天主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
(2)在工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
(3)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
(4)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使得其由贫穷到富裕。 (√)
[特别提醒]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其矿产资源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 |
绿循环圈外传攻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水资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资源;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
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
问题1 (区域认知)历史上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发展农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不利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提示:发展农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气候适宜,水热充足;不利自然条件是山地多、平地少,地表崎岖。
问题2 (综合思维)哈尼梯田景观的形成,说明了哈尼族为发展农业对哪种自然要素进行了改造?其影响如何?
提示:对不利的地形条件进行了改造。在对不利地形条件的改造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自然
环境特征,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1.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2.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3.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改造及对区域的影响
自然条件 | 改造方式 | 对区的笔画域影响 |
气候条件孙红雷老婆 | 发展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 | 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
人工降雨 | 缓解区域旱情 | |
地形条件 |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
水文条件 | 建设水利工程 | 防洪、排涝、灌溉 |
白月光与朱砂痣原唱 过度开发 |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 | |
生物条件 | 过度捕捞、引进外来物种 |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
破坏植被 | 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 |
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最明显优势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降水充足 D.光照充足
(2)该区域农业发展最需要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1)C (2)C [第(1)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及等高线数值判断,图示区域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该区域地形坡度较大,土壤为红壤,较贫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晴天少,光照较弱。故C项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的土壤为酸性红壤,较贫瘠,需要改良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2.为了节约耕地和抵御外敌,历史上贵州省的村落常依山而建。下图示意该省1949年前洋溪村(今已废弃)和现在洋溪村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1949年前洋溪村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2)改革开放后,洋溪村开始“下山”。到21世纪初,原来的洋溪村彻底遭废弃,是因为山下( )
A.灾害更为稀少 B.交通日益便利
C.水源更为充足 D.耕地日益肥沃
(1)B (2)B [第(1)题,材料表明,为了节约耕地和抵御外敌,历史上贵州省的村落常依山而建。故1949年前洋溪村区位选择考虑的主要是地形因素。避开平坦的耕地,依山而建,还可以抵御外敌。故选B。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现在的洋溪村沿公路而建,主要是因为交通日益便利。故选B。]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 |
2021年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及“十三五”期间,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煤炭和稀土等产业链,煤电铝一体化达到65%。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建成了高标准农田4 125万亩,改良盐碱化耕地157.2万亩,形成2个千亿级,9个百亿级农牧业主导产业,超额完成“十三五”去产能任务,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
内蒙古矿产资源富集,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 140 多种矿产中,已发现矿产种类 128 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56 种,探明储量的有78种,22种列前3位,7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煤炭处于我国北方露天矿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