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结尾的妙处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结尾的妙处
(一)内容角度
1.概括结尾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2.结合句子鉴赏,看结尾段使用了什么手法。
(1)鉴赏词语类
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关联词等入手。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其他需要考虑的是:大词小用;贬褒词性彩互换等。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从句式的角度来分析,句式的类型有:感叹句、疑问句、祈使
句、陈述句(包括肯定句、一般否定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还有变式句,如倒装句之类的。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北京欢迎你歌词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倒装句突出强调等。短句节奏鲜明、节奏性强(动作连贯)、简洁(活泼)有力、生动明快,有时候表示紧急的事情(时间紧迫)或者表达强烈情感。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入手进行赏析,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往往考查较多的是描写句。描写就把题目转变成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上来。议论句和抒情句偶尔考到。
(5)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误会、托物言志、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反讽手法等。
3.点明主旨、突出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旨等并将主旨是什么写出。
(二)结构角度
总结全文;照应文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反衬前文……内容等。
(三)艺术效果
1.出人意料式
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
(1)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戛然而止的留白式(使用省略号)
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留有想象的空间余地、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3.悲(喜)剧式
震撼人心,给人以悲伤(愉悦)之感,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结尾段落的作用
女神节祝福语简短优美
试题类型
①文章最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②文章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③结尾段能删掉吗?为什么?
作用
①内容上: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
②主旨上:点明中心(暗示中心)、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③结构上:照应题目或开头,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④艺术效果上:
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意犹未尽。
怎样显示隐藏文件夹
答题格式
内容
概括结尾段写了……的内容。
人物
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特点。
主题
点明、突显、深化、升华……主题。
结构
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艺术效果
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意犹未尽。
列车上
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我想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我正在考虑用什么话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啊?”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仔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我灰头土脸地自我嘲笑一下,扭头看斜对过的那个大爷。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大爷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把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
 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口唾沫,站起身来。穿过车厢的过道,走到了接头处,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我凑过去,掏出一只烟来,陪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大哥,借个火。”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A      中年人把还剩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 ,请问您,窗外那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2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5分)
【答案】(5分)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对比),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3分)。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2分)。
【解析】
1.结构角度
写出“对比”或“反衬”(1分),写出哪两者之间的“对比”或用“谁”去反衬“谁”(1分)(共2分)
2.内容角度
写到突出文章中心或深化了文章主旨或强调了文章中心(1分)写出具体的主旨内容,表达时突显“交流”(1分)(共2分)
3.艺术效果角度
写到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留有想象的空间余地/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2分)
无声的尊重
①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候车的有五六个人,有序而安静。此时,一个人牵着一只狗,从远处走来。暮下,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尤为醒目。
②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牧羊犬配有专业的拉杆—
—这是导盲犬的标准装备。哦,是一位盲人。我见那男子徐徐走向车站,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③没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却见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瞬间收起手中正在阅读的书籍,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打扮成朋克风格的女孩,瞥了一眼导盲犬,想必是怕烟味影响到它的嗅觉,稍作迟疑后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周冬雨获金像奖最佳女主角④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排开。陌生的人们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⑤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到来。“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却被他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盲人男子执意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正值下班高峰,车上已满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迅速向后部集中,在狭促的车厢里为他腾出了一小块空间。
⑥紧挨着司机身后,坐着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旁边的妈妈猛地拉起小男孩,让出了
座位。虽然妈妈举动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导盲犬抬头看了一眼,便将主人引领到空座上,然后静静地趴在一旁。
⑦“您好,您要去哪里?”“您好!我要去莫尔大街。”“好的,陛下!”司机诙谐的回答惹得车内一阵欢笑。汽车载着欢乐的人们继续前行……
⑧车上,人们都在默默地打量着憨态可掬的导盲犬:即使在急转弯的时候,它也摇头晃脑地努力保持直视前方的姿态,神情专注。与平日里对待宠物狗的情形不同,没有人试图靠近去抚摸它,或是用手机拍照。我旁边那位刚刚让座的小男孩,慢慢举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面包,想上前去喂它,被妈妈及时制止并悄声耳语:“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职责,不要打扰它。”听到“工作”一词,小朋友立刻缩手退了回来。
如何做数据分析⑨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跟司机简短道别后,与导盲犬下了车。公交车内沉默依旧。而此时的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了无声的关爱、深沉的尊重。
⑩窗外,寒风习习;心里,暖意融融……
【试题】试分析文章第⑩段的妙处。
【答案】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季节及特征),与开头第一句“一个冬日的傍晚” 相呼应。对比描写,把车外天气的“寒”与人们内心的“暖”作对比,突出了人与人之 间的尊重与关爱,能战胜寒冷的天气和生理的缺陷,给所有人带来尊严、温暖和快 乐。省略号的使用,则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3分+3分+ 2 分)
(二)(18分)
复活半刀泥
明前茶
①跟随半刀泥的传承人老万去淘古瓷片,绝对要早起。早春,凌晨五点半,东方的云彩上刚吐出一线深橘红,瓷器早市就开张了。老万就要守着摊贩将古瓷片从麻袋里倒出来的那一瞬间,在密集的哗哗声中,老万竖起他的招风耳,忽然,他耳朵上的茸毛竖起:“停,停一下!”摊贩住手,老万眼尖手快,从一堆瓷片中捡出好几片来,他摊开它们,一一询价,摊贩早就摸准了他的脾气,直接把猛地看上去没啥花样的两片捡出来,递到老万手上:“都晓得你搞半刀泥都着魔了,还跟我装。这样,480块钱一片,你要刻出好花样,给我留一个茶盏,我来买。”
②老万露出无奈的笑,付钱,背过身去却一脸的愉悦,开始边走边哼唱虞姬的唱词:“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清明……”他一边哼唱,一边举起瓷片对着初升的太阳望。我终于瞧见了瓷片上暗藏的乾坤:瓷片虽是如冰似玉的青白瓷,看上去一无所饰,但对光一照,里面的虚实纹样都透了出来,果然有梅枝,有雀鸟,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③老万说:“半刀泥技法的老祖宗,就是宋瓷,准确地说,就是这种南宋青白瓷。当年,匠人以刀作笔,在干燥后的素坯上刻画出一面深一面浅的凹面与线条,就像书法中的浓墨与枯墨一样,有深有浅,再施釉后高温烧成,这种刻法,让青白瓷对光一照,上头刻绘的莲花、竹叶、昆虫和小鸟,都好像是纸窗上的投影,既活灵活现,又像浮动在空虚中,好比月光下的幻影。我淘了几百片宋瓷,再也瞒不了人。摊贩们也敬重手艺人,给我时价打八折,让我买得痛快。”
④我不免好奇:“宋瓷倒出来的声响与众不同?”老万说:“当然,就算与宋同时代的金,留下的瓷片倒出来也会哗哗作响,宋瓷细腻坚牢,倒出来是‘呯呯’声,听音可辨,这就像生西瓜和熟西瓜的差别。”
⑤青白釉上的半刀泥工艺,原本早已失传,是老万的师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依靠翻阅史料、捡拾残瓷,一个人悟出门道后慢慢恢复的,这门工艺的难处就是:要让青白瓷发出美玉才有的透光感,利坯要利得极薄,而刻刀要在极薄的坯体上游走雕刻,还要一刀下去,刻出深浅有别的凹面来,考验的不仅是审美与刻工,还有匠人控制紧张感的能力。“这就像初学滑冰的人,上了冰面,越不想栽倒,越是趔趄不已。我跟师傅初学时,一拿起刻刀来就忍不住喉头‘咕咚咕咚’作响,师傅说,一感觉到自己在咽口水,手上的劲就有可能使偏了,所以,心无旁骛很重要,你一心一意去感受那些块面,那些线条,刻莲花时能闻到莲香,刻小虫时能感受到触须的弹动,能感受到秋虫的喜怒哀乐,你沉浸其中,就会忘了手上的刻刀有千钧重,忘了咽口水,你就逐渐上道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