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富县张村驿初中 IP地址是当前所在城市吗申爱红
一.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湘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导入新课时利用两个视频,让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感性认识。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相关的图表,通过对比和分析,寻共性和差异,归纳出我国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气温、降水差异的原因。
2.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实现图文转化,通过读图、指图、填图等层层递进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多方面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读图用图潜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归纳特征、分析成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和迁移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利用学生已经学习的世界气候相关知识,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地图、图表、资料分析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成因。通过学法的迁移,可让学生通过学以致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利用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世界气候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利用图表资料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通过气温、降水的学习,归纳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及其影响。在教学中渗透气候对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五、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读图回顾以前所学有关气候的知识。
教师准备: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收集相关图片,多媒体课件制作。
七、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复 习 提 问 | 1、我国的四端点分别在哪里? 2、我国南北约跨多少纬度?地跨哪些温度带? 3、组成气候的两个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 | 指导学生读图,回顾所学知识 | 通过对前面所学重要知识点的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和思考,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导入新课创造条件。 |
导 入 新 课 | 情景引入:播放“内蒙古暴风雪和学生服饰”视频 [思考]:同是冬季,为什么两地不同? 【学情预设】通过视频,学生能较感性的理解冬季南北温差大,并激发浓厚的兴趣。 [设问]:为什么两地的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 通过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 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
冬 季 南 北 温 差 大 | 幻灯片放映《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课本28页图2—14) 仔细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思考:①冬季南北气温空间分布有什么规律?②我国冬季最高气温出现在哪里?约多少度?最低气温出现在哪里?约多少度?南北温差多大? ③在书本28页图2—14中出1月份0℃等温线。 ④总结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板书]: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学情预设不苟言笑造句】学生对气温分布图已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进行适当的引导。 | 学生活动一(见学案) 在图2—14《中国1月平均气温》描绘出0℃等温线。 观察《太阳辐射角度》图 | 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
冬 季 温 差 大 的 原 因 |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投影)幻灯片放映太阳直射和斜射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不同纬度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差异,(结合漠河、北京、广州三地冬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分析)。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13°4′ 7时30分 北京 39°54′N 26°40′ 9时12分 广州 23°8′N 43°25′ 10时43分 彩卡纸手工制作灯笼【学情预设】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注意鼓励,积极引导,不要求完美的答案,但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 | 引导学生据图分析回答 学生完成活动一第5小题。 | 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夏 季 全 国 普 遍 高 温 | [承转]:那么,夏季我国的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设问]:1、我国7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 2、在图上分别出我国漠河、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数值。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7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 [板书]:2、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学情预设】学生已经分析过冬季气温分布特征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基本能够独立探究。没有太大的难度 | 指导学生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 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分布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
夏 季 全 国 普 遍 高 温 的 原 因 | [承转]:为什么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呢? [出示]: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的比较。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59°58′ 16时55分 北京 39°54′N 73°32′ 15时01分 广州 23°8′N 89°41′ 13时35分 [设问]: 1、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在哪个半球? 2、这时,我国北方的太阳辐射比南方强还是弱?为什么? 3、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4、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出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14) [提问]:1、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 2、夏季最冷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学情预设】个别学生可能会对发言有畏惧心理,要注意适当帮助和鼓励,并引导其他学生支持其发言。 | : 学生活动二(见学案) | 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
春秋季各地的差异 | 引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春秋季东西南北各地的景观图片及中国四季分布图,让学生感受春秋季各地气温的差异。 | 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各地气温差异,体会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
降 水 的 空 间 分 布 特 点 | 地址(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气温冬夏分布特点,下面我们再认识一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创设情境:幻灯片放映各地不同的民居特。 设问:这些民居反映了当地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幻灯片放映《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课本31页图2—17) (读图思考) ①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分布在哪里?它与我国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②观察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分布在哪里? ③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1.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 【学情预设】学生的发言相对较感性,教师要适时进行理性的提升,并以有序的板书呈现,给学生消化新知识的时间。 | 学生活动三 用彩笔在课本31页图2—17中描绘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该线穿过哪些山脉、河流? 用彩笔在课本31页图2—17中描绘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大致通过哪里? | 让学生获得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性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
降 水 的时间分布特点 | (过渡)我国降水不仅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 (读图思考)幻灯片放映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的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思考:①四城市从南往北排列次序? ②四城市降水量达多100mm月份分别有哪几个月? ③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板书)2、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夏秋多,冬春少 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集中程度越高 【学情预设】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分散,教师要走到各组中,适当检查学生的参与讨论情况,尽可能做到全班参与。 | 完成活动四 | 采用分组抢答激发学生积极性,对知识点理解更深刻,集体参与性强,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
课堂小结半推半就字谜打一字 | 一、南北气温差异 1、冬季 2、夏季 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 2、时间分布 | 让学生分组归纳小结 | 给学生们一个舞台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自信心。 |
八、教学反思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引入方面,我利用春节期间祖国各地的不同景观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南北气温的差异,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2、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地理专业知识性强,对读图能力要求高。针对这一特点,我主要选用以读图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如学生从已掌握的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技能,去探究我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变化及其原因。其次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专业术语,主要是通过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
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从图中获得信息,另外在课件制作中尽可能把问题简单化。如在分析成因方面,给学生从南往北比较三地的太阳高度角和白昼长短,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3、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教师、学生、课件融为一体,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的顺序、活动设计以及地图都作了相应的改变。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语言、课件、表演等手段营造学习探究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环境中,自主、主动的借助学习工具教材、课件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交流、探究的学堂,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主要体现了“复杂问题简洁化,知识学习活动化,活动之中有实效”。学生在手、眼、脑并用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体会到了乐趣,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自然,本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问题设计:
对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方面仍显不足,真正的好问题应该能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分析和解决的问题的,但本课没有很好的做到这点,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的问题设计上。
2、时间分配: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在上课的过程中担心没办法完成任务,所以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设想好的学案活动让学生完成,结果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学生的主体性没体现出来。抛出问题没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思考。
3、备学生不足
由于本次面对的学生不是自己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只当成自己的学生来考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没有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可能会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这次“同题异构”教学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透彻地领悟了教材及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所涉内容的地理本质,全面了解学生学情,并时刻装着“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的学生”这一育人理念,才可能真正上好每一节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