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施工合同有机更新背景下
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
文/陈肖
谷人旭
一、引 言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在我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已受到各地区的重视,规划建设的案例也有不少。“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长期研究后提出的,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近年来,上海的城市更新形成了具有上海特的“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也将大城市作为若干小城市的共生体。在城市“逆生长”的模式下,更加关注空间重构与社区激活,更加关注生活方式和空间品质,更加关注产业活力和创业创新,更加关注历史传承与魅力塑造。①
上海石库门里弄在市区分布广泛,曾经是绝大部分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在百年历史中,它塑造了上海特有的城市个性和市民生活形态。上海石库门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然而,随着上海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石库门里弄的数量正在快速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约70%的旧式石库门里弄被拆除;至2020年,根据“十三五”“十四五”的旧城改造计划,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库门里弄将要消失。近年来针对“石库门里弄”的保护与更新召开了多次专业研讨会,社会各界对“上海石库门申遗”的呼声也越来
越高。
上海市政府先后在1980、1990和2001年数次发起旧区改造运动:20世纪80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主导模式;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城市更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方式;从21世纪初至今,强调更新的内涵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性更新。上海在石库门里弄改造上已有不少实践。其中,“新天地模式”被称为“商业改造模式”,“田子坊模式”被打造为创意产业聚集地,“步高里模式”为原生态保护方法。
国内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上海历史建筑、石库门里弄和城市传统的保护日渐重视,针对上海石库门里弄的保护与更新的研究从未停止过。首先是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2003年上海市颁布实施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从2004年开始,上海中心城区划定了27平方公里的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并陆续出
[摘要]在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现存的石库门里弄如何进行空间调整和历史传承?本文选取的“田子坊”案例,是在保留城市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成功进行旧区复兴的典范。首先,从交通、产业、建筑和人口等四个层面展示其空间调整的方式。其次,从住房改造与里弄衰落、城市转型与产业调整、情怀寻觅与空间演替等三个方面分析促使田子坊进行空间调整的因素。最后,试图说明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并不是简单的更新,建筑本身没有太大保护价值,在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空间调整更需关注空间
重构与社区激活,关注生活方式和空间品质。“田子坊”以“创意产业”为导向的里弄更新可以为上海现存的石库门里弄进行空间调整和历史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有机更新;石库门里弄;空间调整;上海田子坊
November 2019
30
November 2019
31
台了对其历史文脉、风貌进行保护的规划方案。其次是专著出版,主要有沈华先生编著的《上海里弄民居》(1993);娄成浩编著的《老上海石库门》(2004)、陈海汶编著的《上海石库门》(2010)。再次是学术研究方面。关于石库门的更新机制研究,孙施文和周宇(2015)揭示了田子坊地区更新改造能够不断推进的动力原因和作用机制。关于石库门的历史传承和建筑保护研究,王洁(2013)结合里弄更新中的经典案例,剖析里弄发展历史背景、解读里弄特征与文脉,探寻里弄发展的未来方向。
国外关于城市更新与空间调整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
城市更新的概念。韦氏词典将“urban r enewal”定义为“在都市区重建或修复不合规格建筑的建造计划”。在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旧区改建”指的是对城市中陈旧、衰退的地区进行改造,以便根本改善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的条件,达到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其次关注的是空间调整。“空间”一词经常用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研究者提出要建立“空间辩证法”,即既要看到空间的物质属性,又应看到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政策方面,1946年通过了《威尼斯宪章》,其中明确定义了历史文物建筑,并对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挖掘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案例方面,
1977年,日本在《第三次全国综合性开发规划》中,第一次将环境从综合的视角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提出了对历史环境中有形的物质形态及其背后无形的文化整体保护。
本文选取的石库门里弄“田子坊”案例,其更新时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本文从交通、产业、建筑和人口等四个层面分析其空间调整的方式,并从住房改革与里弄衰落、城市转型与产业调整、情怀寻觅与空间演替等三个方面分析其进行空间调整的原因。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下,日渐衰落的石库门里弄如何顺应时代对空间品质、产业活力、创业创新、历史传承等多重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调整?田子坊以“创意产业”为导向的里弄更新作为上海旧区改造中顺应时代又不乏突破的典型案例,可以为上海现存的石库门里弄进行空间调整和历史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研究范围与对象
(一)“里弄”与“石库门”
“里弄”是上海方言,“胡同”、“巷子”的意思。“里”与“弄”这个称呼在上海开埠(1843年)之前就已出现,上海县城内有以“里”与“弄”命名的居住区域,如:上海县城南门的
“同仁里”、“张家弄”[4]。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是
“石库门”的典型建筑特征。原先把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叫作“石箍门”,宁波人的“箍”字发“库”音,以后上海的“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了。上海石库门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黄浦区、虹口区、静安区等中心城区,目前仍有200万左右居民住在石库门里弄中。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为:木板房屋里弄(约1876年前)——早期石库门里弄(约1876年)——广式里弄(约1900年代)——后期石库门里弄(约1910年代)——新式里弄(约1920年代)——花园里弄(约1930年代)——
拍一拍怎么设置好玩的文字有什么公寓里弄(约1940年代)。石库门里弄住宅起源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较典型的有兴仁里、斯文里、建业里等。广式里弄住宅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脱胎于石库门里弄住宅,现存的实例有华忻坊、新华南里等。新式里弄住宅建造的全盛时期是1924-1938年,较典型的有永安里、景华新村等。花园里弄住宅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发展较快,其典型建筑有威海别墅、懿园等。公寓里弄住宅大多建于1931-1945年,其典型建筑有永嘉新村、茂海新村等。②
(二)田子坊简介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泰康路打浦桥地区,南
November 2019
32
北长约420米,占地约7.2公顷(图1、图2)。该地区是1920年代后期随法租界“越界筑路”辟筑贾西义路(今泰康路)后逐渐兴起的。附近的小型工厂和厂房使得泰康路成为工业区与商业居住区之间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法国移民与各阶层中国人混居之地,由此也为该地带来了多样的文化与建筑形式——既有整齐的法式洋楼,也有极具上海特的石库门建筑。20世纪9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工厂效益逐年下滑,有些厂房闲置多年。20世纪末,文艺界名流如著名画家陈逸飞、黄永玉等被泰康路的地理优势和文化氛围所吸引,纷纷入住,泰康路也因此成名。“田子坊”之名其实是黄永玉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2000年初,打浦桥街道办事处邀请英国设计师对废弃的街道小厂、仓库以及石库门里弄进行了改造设计,引入了创意产业园区的新理念。如今,“田子坊”被称为“上海的苏荷”、视觉产业的“硅谷”。
“田子坊”的空间调整不同于一般的旧区更新,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更新,而是自下而上的可持续空间调整,包括交通、产业、建筑和人口等四个层面,房屋产权依然在居民手中,他们始终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具有积极的参与性,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自由决定经营模式。
三、“田子坊”案例分析——空间调整
(一)交通层面
1.内部交通。“田子坊”内道路空间组织有序完整,被沿用至今。空间调整时,道路的基本骨架不变,只是对老旧路面有所修整。里弄建筑通过围合、穿越、过渡以及组合等方式形成完整的里弄建筑环境。“田子坊”的道路共有二十来条,纵横交错、经纬分明,大体可分为四级体系:主弄、支弄、主巷道、次巷道(如图3)。主弄和支弄为人行主路,同时也是“田子坊”与城市连接的主要道路。主巷道和次巷道将主弄和支弄横向连接起来,在内部形成通达的路网。尽管其内部空间较小,只能用作步行,并且不设机动车行驶空间和停车空间,但这种老上海传统的里弄巷道模式既保证了各里坊的私密性,同时又将里坊与里坊、里坊与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田子坊”早期的路面改善是由“田子坊”的创意总策划吴梅森从工业楼宇所获租金中抽取部分资金进行的,二期则是由居民共同出资整修弄堂内的地面、路灯,添置公共休闲桌椅和阳伞。正是这种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里弄交通空间格局,使得外部空间拥有亲切宜人的尺度,这一交通格局也被完整地保留至今。
图3 “田子坊”内部道路格局
资料来源:作者以百度地图为底图自行绘制
图1 “田子坊”旅游地图
资料来源:map.baidu/?newmap
图2 “田子坊”地理位置
资料来源:map.baidu/?newmap
专属鬼王小说November 2019
33
2.外部交通。环绕“田子坊”的四条道路分别是泰康路、思南路、建国中路、瑞金二路,其中泰康路和建国中路是两端出口(图4)。建国中路和泰康路分别为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道路较窄,车流量较大,交通相对拥挤。2010年以前,“田子坊”周边有864、24、17、304、96、218、985、43等多条公共交通线路,此外,游客还可以打车或开车至此。但是由于附近没有大型停车场,停车非常困难,这也逐渐成为当时制约“田子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10年,地铁9号线二期线路的开通,以及南面设大型地下停车场的日月光中心广场的建成,较大程度解决了“田子坊”的通达性和停车问题,并为“田子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图4 “田子坊”外部道路
资料来源:作者以百度地图为底图自行绘制
(二)产业层面
首先是原工业厂房的改造时期。这一时期,存在着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转变、工业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变、私人工厂向国有或集体工厂乃至艺术工作室的转变。1949年后,租界时期留下的工厂用地逐渐成为国营或集体工厂,如上海人民针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
纸杯厂(图5)。基于将泰康路发展成为文化艺术街的设想,街道办事处出租空置厂房,招徕艺术家入驻。2000年前后,以陈逸飞为代表的知名艺术家入驻,泰康路210弄的工业厂房相继被改造成以画家工作室、画廊以及艺术品交易等为主的创意工厂
(图6)。
其次是周边里弄住宅改造时期。这一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渐入佳境,零售业、餐饮业等相继出现,以里弄出租为主的房地产业开始发展,旅游业也逐渐兴起。进入21世纪后,创意工厂变得一铺难求,规模效应外溢的同时,与之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咖啡店、酒吧等)开始在与里弄住宅毗邻的工厂车间庭院出现。此时,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同时由于创意工厂的外溢效应,一些居民开始将自住房屋出租给艺术家作为画室和工作室。画室、画廊及其他商业设施逐步扩展到泰康路210弄、248弄、274弄等石库门里弄住宅地区。
目前是作为典范性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配套更加完善,“田子坊”也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田子坊”中的业态主要分为四大类:1.零售业:以怀旧民俗艺术品为主,其中以手工艺品居多。商品带有浓厚的中国韵味,包含各种新颖的创意和设计。2.艺术工作室:有各种创
意画廊,如油画、服装、工艺品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工作室,以及高端摄影工作室。3.餐饮业:以西餐为主,如意式、法式等各类西餐厅和咖啡厅,另设若干酒吧。4.公共服务业:包含游客休息服务中心以及由小型厂房改造而来的展览空间等。
根据相关资料,“田子坊”内的业态类型在近十年中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数量已由最初的几十户上升至如今的三百余户,业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祝福中秋节的祝福语餐饮业占总业态的比重上升,零售业与艺术工作室的比重
双人旁的字图5 1950年前、后泰康路主要工厂变迁对照 图6 工业厂房改造成为文化创意工厂
注:1陈逸飞工作室;2尔东强艺术中心;3艺术家云集的艺术创作中心
有所下降。图7展示了“田子坊”的空间使用分布,除了西、北部的集中居住区外,东、南部呈现出混合的业态类型:文化艺术工作室、服饰设计、工艺品设计展示、纪念品零售、餐饮服务等。每一种历史
文化街区形式有其适合的业态类型,“田子坊”正是在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自我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到了适合自身的业态发展模式。
图7 “田子坊”空间使用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以百度地图为底图自行绘制
(三)建筑层面
“田子坊”在建筑层面的空间调整主要涉及厂房建筑和民居建筑两种建筑形态,伴随着该地区产业的调整,原有建筑也相应调整为工作室、商铺、艺术工厂、展览空间等。通过民俗怀旧风与中西方现代艺术的碰撞,设计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墙画、橱窗、景观小品等,让“田子坊”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式韵味与西式韵味有机融合的场所以及在保留城市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成功进行旧区复兴的典范。
1.厂房建筑。田子坊内原有的旧厂房建筑规模不大,1998年前后经空间重新划分、装修改造后对外出租(图8)。上海画家陈逸飞率先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进简单翻修过的厂房后,英国女设计师克莱尔等艺术家对老厂房进行设计,并纷纷在其中开设自己的公司。有的厂房成为陈逸飞、尔东强等艺术家的工作室,有的成为含专业展览空间、绘画工作室和咖啡座的国际艺术工厂,还有的则成为“田子坊”内的小型公共展览空间。
2.民居建筑。“田子坊”内的民居建筑调整包括石库门建筑和西式洋房。石库门建筑既有中国传统的特征,同时也有西方建筑的韵味。石库门建筑结构和平面形式布局紧凑,多户横向或纵向拼接排列,由此形成弄堂。居民在保留其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装修技术,将原来的石库门住宅改造为商铺及艺术工作室(图8)。田子坊东北部一些原法国移民建造的西式建筑被保留了下来,抬高的前院、丰富的空间结构经过一定的翻新改造,成为各式精致的商铺(图8),给“田子坊”增添了不少西式韵味。
图8 厂房建筑、石库门建筑改造、西式洋房改造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四)人口层面
创意产业为田子坊地区注入文化因子,提高社区品位及形象,浓郁的文化氛围及多元的文化景观吸引了特定阶层前未发展。在人口层面的空间调整主要体现为人口结构由简单转向复杂,大体上以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高的体代替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体为大趋势。
原住户、艺术家、商家等构成了邻里。房屋居住权仍在原住户手中,除了老式工厂出租给艺术家之外,一些居民将自住房屋出租给艺术家、商家。或是仍留在里弄住宅居住,或是在他处购置住房以改
善居住条件。从“田子坊”周边的房屋中介了解到,在“田子坊”发展的十年间,该地房屋中介业务量大量提升,客源质量也大为提高。“田子坊”周边活跃的租赁买卖市场对该地区人口的更替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本以上海本地工薪阶层居民为主的“田子坊”周边地区,现在出现了大量港台、外籍人士,他们多为企业主管或设计师等,文化水平、经济条件都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
四、“田子坊”案例分析——调整原因
(一)住房制度改革与里弄衰落
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住户外迁,里弄住宅地区的居住质量整体下降,工厂因利润下滑而“关停并转”,衰落的里弄逐渐失去活力,亟需通过里弄空间调整盘活空置厂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居住环境。
里弄住宅在建设之初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城市住宅,随着上海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住房短缺、房价高企,一些住户开始将部分房间出租,原先一家一户的住宅被开始出现多户居住的情况。1949年后,大部分里弄住宅逐步收归国有,陆续迁入居民,原设计由一户居住的房屋由四五户甚至更多户居住,厨房等设施多户共同使用。到改革开放开始时,
绝大部分的住户都属于租户,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租
November 2019
3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