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1.1乡村旅游概念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外的不少学者都下过定义,国内具代表性的定义总结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是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2],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3]。
1.2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目前人们能够回归自然,身心放松感受自然乐趣,体验乡村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作为旅游业重要的分支,具备了一般旅游活动的特点。
1.2.1资源的丰富性
在乡村拥有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业经验和知识;各具特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还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这些都是可以在乡村里发掘出来的资源。
1.2.2差异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着较大区别,生产和饮食习惯、文化等都是丰富多样化的。
1.2.3广泛性
乡村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自然景观特与人文景观内涵相辅相成,旅游资源十分广泛。
1.2.4体验性
乡村旅游包括了娱乐休闲、民俗活动,可实践、可互动、可体验,旅游受服务者可亲身参与到乡村生产活动及实践中去,体验到原始的乡村生活。
1.3乡村旅游的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增加农民的收入来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它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很大的作用。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实践
2.1国外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其中,最具有标准性的是在1865年在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标志着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一种主要的旅游消费类型的诞生,成为旅游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进入快速的成长期,这也表明了乡村旅
浅谈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Hainan
国庆节经典语录张荆舒
(海口经济学院,海口571127)
ZHANG Jing-shu
(HaikouCollege of Economics,Haikou571127,China)
【摘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活动场所,以农业观光与体验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海南国际旅
游岛建设以来,本土乡村旅
游更是借此东风快速蓬勃地发展起来。海南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乡村旅游是海南旅游业中重要的旅游项目。论文结合国内外乡村
旅游的现状和概念的分析,借鉴其发展经验,投射到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
策。
【Abstract】Ruraltourism isa tourism projectthat takesrural spaceenvironment astheplaceofactivity,and it combinesagriculturesightseeing
and experience to be a whole.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local rural tourism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vigorously with the help of it.Hainan is a big tourism province in China,and 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tourism project of Hainan tourism
industry.Based ontheanalysisofthe present situationandconcept ofrural tourism at homeand abroadandthe experience ofits development,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Hainan,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海南;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Keywords】Hainan;rural tourism;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7-0056-02
【作者简介】张荆舒(1988-),女,宁夏银川人,助教,从事旅游管理
研究。
56
. All Rights Reserved.
游的生命力和潜在发展力,直至今日,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成规范化体系的乡村旅游。
端午节幽默短信2.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才开始出现萌芽的阶段。最早出现乡村旅游区域的是在大城市周边的村庄,最早的乡村旅游模式是以观光为主,以自然风光吸引大城市的旅游者,但也就是这样,乡村旅游开始在我国缓慢地发展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经济与乡村旅游发展,国家开始正式将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中的重点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开始出台有关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旅游需求的推动下,乡村旅游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和项目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科技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等。
3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3.1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
海南乡村旅游最早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同一时期,国外乡村旅游已形成大规模规范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海南出现了最早的热带休闲农业,位于琼海伊甸园,移植了台湾休闲农业模式。2000年在琼海博鳌镇椰林赛村开放了第一家对外经营农家乐。时至今日,海南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热点、种类较少较单一,产业地位不明,发展规模不是很大,较集中在沿海地区或生活条件不错的乡镇。3.2海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2.1缺乏规划、策划和创新,管理不到位
对海南乡村旅游的管理不到位,管理手段缺乏创新,导致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所在地并没有进行统筹规划,简单的修改后就直接对外开放,造成了旅游开发不完善和旅游资源的浪费。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缺乏使得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操作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海南乡村旅游经济效益低,发展不完善的原因。
3.2.2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缺乏
大多数海南乡村旅游都是在远离市区的郊区或偏远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娱乐设施、旅游项目单一不齐全,交通不够便利,交通工具缺乏,给游客带来不便的同时留下糟糕的印象,从而导致客源流失,重返率较低。
由于对海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旅游产品缺乏。一方面,现有旅游产品没有很好地突出当地旅游特,没有精品,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不足,游客对旅游产品缺乏了解,资源利用不全面,最终使游客没有购买欲,旅游产
励志奖学金申请书范文品的发展也随之停滞。
3.2.3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扶持
海南乡村旅游目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旅游和农业相关部门没有将其纳入工作统筹范围,因此乡村旅幽禽指的是什么鸟
游十分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更谈不上有效的开发和科学的引导,从而使得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
3.2.4宣传促销不力、人才匮乏
旅游部门对乡村旅游不够重视,使其缺乏宣传和推广,加上旅行社也没有把乡村旅游作为热销的旅游产品,对其开发较少,旅游线路缺乏,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人才更是稀缺。
3.2.5旅游环境资源的破坏
随着这几年海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前往的游客及交通工具的大量涌入,盲目的开发建设,造成大量的旅游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不当,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4促进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第一,促进乡村旅游的规划及开发,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大众正确理解乡村旅游的概念,丰富其内涵,充分利用海南各地不同的文化民俗开发特乡村旅游。尽可能的依托本土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应对市场需求,通过主题特引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形成特卖点差异化的乡村旅游,有效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的竞争,促进海南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二,提高海南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是当务之急。第三,依
全国奶粉排名前十名托海南旅游自身庞大的客源,加大对海南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积极应对旅游市场需求,以淳朴民风、美丽村落、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及生活习惯吸引游客。第四,政府要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予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快速健康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同时政府也要对乡村旅游进行监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建设性的破坏。对旅游从业者和游客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态观,注重乡村旅游所在地的生态建设。第五,加强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积极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重点建设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应的食宿、娱乐设施,为游客营造良好舒适的旅游娱乐环境,激发游客的旅游乐趣,从而增加客流量,提高游客重返率。
【参考文献】
【1】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 (01):15-18.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8(5):125-128.
57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