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认定“考古就是盗墓”?
fxxk it为什么有些人认定“考古就是盗墓”?万圣节的真正意义
古籍善本研究收藏昨天 07:48
[文/秦存誉]
一、海昏侯墓发掘过程中的舆论导向
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结果,海昏侯墓为西汉昌邑王刘贺陵墓的可能性最大,它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完整、布局功能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列侯陵墓园,在2016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中被评为2015年中国六大新发现。
西汉海昏侯墓园平面图
催泪歌曲当考古发掘遇上汉废帝刘贺(历经王、皇、侯三种身份的转换)之后,除了给考古学者重要的研究价值之外,同样给了媒体和公众无限的遐想空间,尤其对于后者造成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几年前的曹操高陵事件。网络中,某件事情能够被炒热的前提条件,一是具有雅俗共赏、人人皆可“指点江山”的通俗性,二是具有争议较大、难以盖棺定论的波动性,而海昏侯墓的发掘过程,可以说完全具备了被媒体炒热、让公众参与的条件,因此才得以活跃在大众视野之中。
通过梳理网上对发掘海昏侯墓的各种评论,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以下三点:
 
@中国之声中有关海昏侯墓的评论
1.攻击考古发掘。这种评论的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历史学科成为冷门,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固有观念中,根本不了解历史学是什么,更不会主动去了解考古这一小众学科的具体内涵。于是很多质疑人文社科无法对社会生产创造效益的公众,便带着言论自由和“无知者无畏”的心态去攻击谩骂考古发掘,其中既有不明真相、人云亦云的盲从者,也有唯恐天下不乱、“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好事者,在他们看来,似乎攻击“考古就是盗墓”已经成了一种所谓的潮流或“社会正义”。
那些年 歌词@央视新闻中有关海昏侯墓的评论
2.抨击“考古即盗墓”论。针对一些人坚持考古就是盗墓的观点,评论中出现了小部分站在考古者角度说话的人,他们能够明白考古调查、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利用的大致流程,没有停留在“挖”的短暂过程之中出不来(大多数认为考古即盗墓的人,只知道考古是把古人的遗物挖出来,却对挖掘之前与之后的事情置若忙闻),这是难能可贵的。七月英文缩写
我们对其明辨是非的态度怀有好感,却对其抨击考古即盗墓的方式不敢苟同,因为他们的说话方式十分尖酸刻薄,往往是站在“长辈”角度,似乎要比那些不了解考古的人高一截,所以评论中总是夹杂着谩骂之词,这显然无法将“考古即盗墓”论消除,反而会刺激本来就不了解考古发掘的人,使其转而攻击考古发掘工作。
3.中间派。在上述两种极端评论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态度不明朗的人,他们往往是“和稀泥”型的,对考古发掘没有稳固的姿态。但是中间派又不是理性客观者,因为其评论中往往包含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考古学者如何辛苦,为中国文明的探索做出努力,二是纵然这种努力难能可贵,可是也不能破坏古人的地下安息之所云云,这实际上依然是不了解考古发掘所致。评论中只有极少部分人是对古人遗迹敬畏、对考古学者尊重的,但是这种说实
话的人又受到当今社会“互害模式]的影响,不敢表露真心。
事实上,考古与盗墓之间、墓葬发掘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明真相的公众完全可以借助报纸(如《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等)、网站(如中国考古网、国家文物局网等)、微博、等平台去“补课”,之后再来对考古发掘发表看法,在互联网已然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今天,想要明晰考古学科的具体内涵,应该说是比较便捷的。
但是,大多数公众甚至媒体不愿利用互联网的科普功能,或许觉得多此一举,或许觉得无关紧要,往往是以自己或单位利益为中心,先表明态度博得关注,再具体分析相关事实,如果先前看法正确更好,即使有偏差也还可以勘误,总之就是有恃无恐,毕竟没有哪条法令规定对考古的失实报道将会承担法律责任。
思念成沙@中国之声发表《文物考古和“摸金校尉”有什么区别》
部分公众和媒体不了解或不愿了解考古发掘却又急于参与讨论,其实质都是为了赚取关注度。从海昏侯墓近期的发掘过程来看,网上评论往往避不开上面三种态度,攻击考古发掘者言辞激烈却又讲不出缘由,@中国之声在1月16日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文物考古和“摸金校尉”有什么区别》的博文之后,充斥在下面的评论依然是“实质都是挖祖坟,有证跟没证的区别”、“摸金是破窗进屋偷走钱物,考古是扒窗进屋寸草不留”等等,可见有些人就是无法将考古与盗墓摘开而谈。
另外一些反对“考古即盗墓”论的人虽然自己心里明白,却又讲不出来,最终选择了用“训教者”的口吻说话,这实际上仍是底气不足的表现,所以他们才会一边进行普及,一边进行攻击和谩骂,希望将那些“糊涂者”骂醒,但其结果往往是越闹越凶,成效甚微。
二、考古发掘陷入公众与媒体质疑之中的原因分析
地下的世界是神秘的,考古学者的使命之一便是去揭示古人留给下的神秘感。西汉海昏侯墓墓园及主椁室中出土了大量不同质地的文化遗物,历史、科学和美学价值极高,对于研
究西汉列侯制度和古代王侯丧葬制度意义非常重大。然而对于公众与媒体而言,他们的关注点往往与考古学者不同,公众的关注点集中在是否这一网络事件能够参与进去以获取存在感和吐槽欲,媒体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将这一网络事件转为自己单位的实际效益和点击率。
如果说海昏侯墓内棺开启之前就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的舆论风波,那么内棺开启之后的舆论浪潮将会更大。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深谙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我们,虽然表面上不予认可,但实际上又有谁能够摆脱唯心主义思想呢?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往往是见而则半信、不见则半疑的,如曹操高陵事件中有太多人是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去批判和质疑曹操墓,其实根本就对曹操高陵的发掘工作漠不关心(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曹操高陵出土的是石牌还是墓志、“魏武王”谥号是在下葬前还是下葬后获封的,等等)。
海昏侯墓内棺清理结果公布后,网上依然会出现质疑的声音,当然由于此次出土遗物明显指向汉废帝刘贺,因而质疑墓主身份的舆论不会重蹈曹操高陵的覆辙,但是鉴于上次舆论
出现诽谤考古学者的事件,而海昏侯墓内棺的清理工作又不对外开放,如果内棺出土遗物的价值难以满足部分公众所期许的满意值,那么诽谤考古学者中饱私囊、趁机私藏文物的舆论将会很容易出现,倘若再被无良媒体利用,那么这次考古发掘将会继续出现负面影响,而这正是相关人员在公布内棺清理结果之前必须要考虑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