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乐山
    妈妈的故乡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今年暑假妈妈一起回家乡,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清早,江面上晨雾弥漫。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过青衣江、泯(mǐn)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口来到有中流砥柱之称的乌龙山。
    乌龙山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荫,山壁陡峭,江流澎湃。古人曾赞道:河处悄来缥(piāo)渺(miǎo)峰,独立江心江四曲。环水有山不见山,一耸云树插天绿。
    我们离船登岸,踏上山间小径,小径两旁竹木苍翠,不时传来阵阵鸟语,十分幽雅恬静。不知不觉悟我们来到乌龙寺,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顶。楣(méi)门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
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寺内主要建筑有经弥陀(tuò)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这些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入门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天王雕塑,一个凶猛,一个严肃,一个威武,一个神气。天王手拿擒妖宝物,个人魁梧高大,形态庄重。寺中烟气弥漫,看来寺内香火很盛,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
    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加上寺宇辉煌,并有世界最大的石佛,因此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陵云的美誉。险峻的竣云栈(zhàn)道下,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十分壮观。
    顺着凌云栈道,我们来到大佛脚下。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勒坐像。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在三江激流汇合处,坐东面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是脚前可坐百余人,如今大佛身上长满了绿的苔藓,像披着绿的袈裟(jiā  shā),大佛背山面水,已在这里打坐一千一百多年了。大佛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其雕刻的精细,充分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技艺,实在令人惊叹。
    夕阳红着脸儿,慢慢地西沉了,天空中的浮云化作片片美丽的晚霞。此刻,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我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解释下列成语。 
络绎不绝:________
巧夺天工:________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A. 时间变化                                 B. 地点变化                                 C. 事情的发展
3)填出下列地点变化的缺项。乐山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第六自然段描写大佛高大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这节中描写大佛神态的句子。苹果为什么要求夜间模式   
5)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2B
3)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
4)横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 
神态: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
5)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解析】如何用u盘装xp系统【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主关键词语,由乐山城、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可知,作者是按地点变化写的。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到答案。
5)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2B3)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 4)横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神态: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5)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永乐龙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把智慧用对地方
有一对夫妻开了家烧酒店。
丈夫是个老实人,为人真诚、热情,制作的酒也好。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传十,十传百,酒店生意兴隆,常常是供不应求。
看到生意如此之好,夫妻俩便决定把挣来的钱投进去,再添置一台烧酒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酒的产量。这样,一可满足顾客需求,二可增加收人,早日致富。
一个月以后,丈夫外出购买设备归来。妻子一见丈夫,便高兴地说: “这几天,我可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丈夫不解地说:“做生意靠的是信誉,除此还能有什么秘诀?
妻子听后,用手戳着丈夫的头,自作聪明地说:“你这榆木脑袋, 现在谁还像你这样做生意!你知道吗?这几天我赚的钱比过去一个月挣的还多。秘诀就是,我给酒里兑了水。
丈夫一听,肺都要气炸了,他没想到,妻子竟然会往酒里兑水,一气之下就把屋内剩下的
酒全部都倒掉了。他知道妻子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酒店的牌子砸了,而这又意味着什么。
从那以后,尽管丈夫想了许多办祛,竭力挽回妻子给酒店信誉所带来的损害,可酒里兑水这件事被顾客发现了,酒店的生意日渐冷清,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选自《中国少儿必读金典:哈佛家训》,天地出版社)
1.“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思是________   
2怎么查高考分数啊.妻子说的做生意的秘诀是什么?这是真的秘诀吗?说说你的观点吧。   
3.为什么丈夫肺都要气炸了,还把屋内剩下的酒全部都倒掉了呢?   
4.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把智慧用对地方。对了本文后,你觉得怎样才算把智慧用对地方呢?    如何做酱牛肉
【答案】 1对上级领导简短新年祝福语)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慕名前来品尝
2)妻子说的做生意的秘诀是给酒里兑了水。这不是真的什么秘诀,而是作假的行为。
3)因为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酒店的牌子砸了,丈夫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4)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如果用智慧去做坏事,往往只会事与愿违;只有讲究信誉和诚心,才是人生成功的秘诀。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2)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慕名前来品尝;
妻子说的做生意的秘诀是给酒里兑了水。这不是真的什么秘诀,而是作假的行为。
因为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酒店的牌子砸了,丈夫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示例: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如果用智慧去做坏事,往往只会事与愿违;只有讲究信誉和诚心,才是人生成功的秘诀。
【点评】(1)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不间断地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寮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在文中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诀窍——________    思考——________    显现——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同画竹的秘诀。   
3)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用胸有成竹写一句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造句: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如:诀窍:关键性的好办法。根据其意思,诀窍的近义词可以是窍门、
诀、 诀要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思考:思索、考虑。显现:显露,露面。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造句: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