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样板——11个优秀案例赏析
乡村振兴|⽰范样板——11个优秀案例赏析
2021年是“⼗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推进“乡村振兴”元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处在向第⼆个百年⽬标迈进的关⼝,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度重视的⼀个关系⼤局的重⼤问题。
打造乡村振兴⽰范样板符合中央精神,恰逢其时,前景⼴阔。乡村振兴路在何⽅?乡村振兴样板如何打造?本期推出11个典型案例,供⼤家参考。
——
浙江安吉——做美绿⽔青⼭做⼤⾦⼭银⼭
安吉县是习近平总书记“绿⽔青⼭就是⾦⼭银⼭”理念诞⽣地。安吉县以绿⾊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探索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通了绿⽔青⼭和⾦⼭银⼭的转化通道,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吉。2020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达46.6亿元,游客接待⼈次1056万、营收21.48亿元。
进口护肤品「科学规划,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安吉模式」
坚持⼀张蓝图绘到底,“统⼀规划,统⼀品牌,统⼀运营”。⼀是在精准规划上发⼒。编制了《安吉县休闲旅游业规划(2011-2020年)》、《安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初步形成3⼤中⼼、10个聚集地的乡村休闲旅游格局。涌现出鲁家村“家庭农场+村+企业”、⽬莲坞“农户+村+企业”、刘家塘村“慢⽣活体验区”等创新模式。⼆是在精准管理上⽤⼒。率先出台《乡村民宿⾏业的服务质量通⽤要求》、《安吉县农家乐服务质量通⽤要求》等地⽅标准,规范服务。三是在精准扶持上聚⼒。每年投⼊超3000万元财政资⾦,⽀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民宿)提升、乡村⼈才引进等,其中对民宿村落项⽬按当年开业运营数给予所在乡镇(街道)50万元/个的奖励。 
「多业融合,夯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是打造美丽乡村。深化“千万⼯程”,⼤⼒推进“三⼤⾰命”,实现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打造县域⼤景区。⼆是厚植⽂化底蕴。注重农耕⽂明、⽥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活等乡⼟元素保护,强化经营乡愁、经营⽂化理念,建⽴了26个村落⽂化博物馆,丰富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和⼈⽂体验。
三是强化产业融合。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风光,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涵盖研学旅⾏、农事体验等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唱响“春赏花、夏嬉鱼、秋品果、冬⾷笋”的休闲农业四季歌。
创新突破,充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要素供给
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产业发展的内动⼒。⼀是创新要素供给。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流转、农业标准地等改⾰举措,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农业产业融合项⽬建设“标准地”以及农业标准地抵押贷款等等举措,县内农业“标准地”实施主体整体授信额度达5亿元,有效解决产业发展 “⽤地难、贷款难”问题。⼆是加强⼈才保障。
坚持实施⼈才储备培养计划,融合部门优势,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开展从业⼈员培训。组织⼤咖公开课,⿎励参加⾏业技能⽐赛,提升从业者归属感和荣誉感。⼴招贤才,在各类公开招考中,设⽴旅游专业⼈才岗位;在休闲经济奖励政策中开辟专项条款⽤以奖补旅游⼈才。
三是丰富载体建设。每年举办“过个安吉年”“畲村三⽉三”等系列特⾊乡村节庆活动,以“⼀乡⼀节”推动本地特⾊⽂化活动进⼊旅游市场。在原⽣态特⾊基础上,⽴⾜村情,推出乡村品质游内容。如报福镇以“福”⽂化为主题,在全镇各村打
造“休闲报福”、“⼭⽔统⾥”、“民俗中张”等⼗⼤不同景致。
——
⼭西云州——补齐产业短板打造“⼩黄花⼤产业”
⼭西云州——补齐产业短板打造“⼩黄花⼤产业”
黄花⼜名萱草、忘忧草,是多年⽣草本植物,具有健脑安神、降脂养⾎、清热解毒、通⽓催乳等功能。
⼭西省⼤同市云州区种植黄花已有600多年历史,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当地黄花⾓长⾁厚,先后12次荣获农产品博览会⾦奖。
近年来,云州区委、区政府把“⼀区⼀业⼀品牌”作为全区特⾊产业发展的主要抓⼿,集中⼒量解决⼀村⼀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加⼯销售难题,为黄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了黄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前云州区黄花种植⾯积已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是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柱产业。
「设⽴种植补贴,提⾼组织化程度」
为解决农民种黄花前三年没收成难题,当地成⽴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集中当地⼟地资源,流转⼟地,发展规模种植。云州区制定政策,种植黄花可享受每亩每年500元的补贴,同时当地农民可到合作社参加黄花⽥间管理打⼯挣钱,这项政策解决了种黄花前三年没收⼊的担忧。 
国庆诗词大全100首改善⽔利设施,提⾼黄花产量黄花种植区积极争取⽔利设施项⽬,累计投资2.6亿元,新增和恢复⽔浇
地⾯积22.68万亩,铺设地下管道、修复配套机井、实施节⽔喷灌,解决旱天没有淋头⾬,黄花减产等问题。统⼀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统⼀以合作社名义参加⾃然灾害险和⽬标价格险,种植户每亩出50元或200元(财政分别补贴250元和200元),最⾼可获得5000元、7000元的风险赔付,消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及时组织收储,提升产品效益」
每到采摘季节(6⽉下旬起的40多天),合作社每天都会联系本地加⼯企业,深⼊地头,现摘现称现结算。村民采摘下的鲜黄花,及时进⼊地头冷藏库。鲜黄花集中出售解决了过去采摘怕⾼温,蒸后怕遇⾬,晾晒怕阴天的难题,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收益。
「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云州区依托黄花产业、40天花期、近郊区位、乡⼟⽂化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态旅游、⽂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建成了⽕⼭天路、忘忧⼤道、忘忧农场等⼀批黄花采摘观光、健康养⽣等景点,与⼤同⽕⼭国家地质公园、西坪国家沙漠公园、峰峪国家湿地公园连成⼀线,形成⼭⽔⽥林湖的美丽景观,已经形成以黄花为媒的乡村旅游点23个,拓宽了产品类别和市场空间,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2020年5⽉11⽇,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同市云州区,当地农民告诉总书记,⼟地流转后每亩地⼀年可收⼊500元,在基地做⼯⼀天还能赚150元。习近平细致察看黄花产品后,感慨地说:“就是要⽴⾜本地实际,
⼤⼒发展特⾊产业,把⼤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乡亲们富⽽忘忧。”
——
辽宁⼗家⼦村——引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
辽宁省朝阳市⽊头城⼦镇⼗家⼦村利⽤亲情、乡情,吸引⼤学⽣返乡创业,以电⼦商务为突破点,创办新发永业电⼦商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种植基地+深加⼯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模式,推动当地⼩⽶、⼩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质量发展。
「培育产业发展领头雁」
⼗家⼦村党⽀部积极号召、扶持⼤学⽣返乡创业。2015年本村⼤学⽣王颖响应号召,返乡创⽴新发永业电⼦商务公司,注册“村姑进城”品牌,发展葡萄、⼩⽶等种植加⼯,推动当地特⾊⽔果和杂粮产业发展。在王颖的影响和村党⽀部⽀持帮助下,先后有20多名⼤学⽣积极返乡,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积极投⾝创业富民⼤潮,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
⼗家⼦村搭上互联⽹快车,探索“线上开⽹店+线下实体店”的创新模式。先后在辽宁朝阳、上海等地开
设线下实体体验店,与淘宝等⼤型平台企业对接,搭建农产品⽹上销售渠道,形成了“线下体验、⽹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市的销售渠道,建⽴了农产品从⽣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插
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市的销售渠道,建⽴了农产品从⽣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互联⽹的翅膀。打造乡⼟特⾊⾦招牌⼗家⼦村以“⼟地流转+⼊股”的⽅式,流转⼟地近万亩。以农民合作社为核⼼,通过种苗供给、⽥间管理和成熟采收⼀体化跟踪服务,打造⾼标准农产品⽣产基地,确保产品源头的健康。同时,建⽴清洗、包装、分等分级标准,规范农产品初加⼯,与沈阳农⼤等⼤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母婴⾷品等,拓展农产品深加⼯,培育创⽴了“村姑进城”“蛮妞”“晶脂”等知名品牌。 
「助⼒脱贫攻坚奔⼩康」
⼗家⼦村探索“党⽀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500余户农民致富。村党⽀部将集体收⼊的三分之⼀⽤于帮助农户脱贫发展致富产业。合作社通过⼟地⼊股等⽅式,让农户享受股份制⽐例分红。纳⼊⾼标准农产品⽣产基地范围的农产品由公司统⼀收购,再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体验店统⼀销售。同时,农户还可进⼊公司就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卖农⾦、收租⾦、挣薪⾦、分红⾦、得财⾦的“五⾦”农民。
孝心故事
福建晋江——招才引智,推动农村创业创新集发展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晋江调研,亲⾃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成为多年来晋江快速发展的⾏动指南和制胜法宝。19年来,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市持续加强“三农”⼯作,深化“三农”体制改⾰,积极引导⼤学毕业⽣等⾼端⼈才参与农村创业创新,综合开发利⽤农业农村⽣态涵养功能、旅游观光功能和⽂化教育功能,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为乡村全⾯振兴提供有⼒⽀撑。2020年,晋江市设⽴1000万元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建⽴⾼素质农业农村“双创”团队38个、⼤学⽣经营规模农场50家,实现全市农村居民⼈均可⽀配收⼊2.87万元,同⽐增长
9.2%。
「搭建农村创业创新平台,打造资源聚集⾼地」
⼀⽅⾯,搭建孵化共享平台。建设创意创业创新园、国际⼯业设计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福⼤晋江科教园等科技创新载体,为农业农村各类⼈才创业创新提供空间。全市拥有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场地⾯积超10万平⽅⽶以上,⼊驻创业项⽬200个以上。 另⼀⽅⾯,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与省内外11所⾼校签订农村双创合作协议,成⽴“福建农林⼤学⼤学⽣晋江创业基地”、“福建农林⼤学研究
⽣晋江⼯作站”、“福建农林⼤学晋江研究院”,重点在现代农业、⼈才培养等⽅⾯开展深层次、⾼规格的战略合作。与福建省农科院建⽴合作创业创新平台,成⽴“福建省农科院专家(晋江)⼯作站”。
「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壮⼤乡村⼈才队伍」
⼀⽅⾯,完善“⼈才创业创新”政策。以优越的政策吸引⼀批优秀⼈才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量。出台《晋江市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三年⾏动⽅案》等政策措施,配套出台优秀⼈才认定标准、加快引进优秀创业团队和项⽬若⼲意见等优惠政策,实施青年⼈才“⽣根计划”,建设⼈才公寓,落实优秀⼈才10项⽣活保障。另⼀⽅⾯,实施“⼈才反哺农村”计划。开展为期三年的“百⽣百村”乡村志愿服务等活动,从2018年—2020年,每年选派百名⼤学⽣服务农村建设,逐步引导“双创”⼈才向农村集聚。实施青年设计师驻村计划,聘请10名设计师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开展陪伴式服务。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活动,营造激情创业氛围
⼀⽅⾯,开展农村创业创新竞赛。2017年以来,与福建农林⼤学、福建省农科院、台湾朝阳科技⼤学联合举办“海峡杯”现代农业创意创新⼤赛,征集海峡两岸农产品⽣产各环节和农业⽣产⽅式的创意创新作品179件,12家风投公司参与对接,取得明显效果。另⼀⽅⾯,开展“五微五营双创”活动。通过开展“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学⽣夏令营、国庆建造营、校园双微创意营、⼤树微景观⼯作营、⼤学⽣寒假社会实践营”“⼤学⽣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等活动,进⼀步吸引⼤学⽣等⼈员
到农村践⾏创意灵感,激发⼲事创业热情。近年来,共吸引300多⽀⼤学⽣团队、1000多名⼤学⽣参与创作了1406个原⽣态、乡⼟味的乡村微景观。
——
河北隆化-——塑造农旅融合新品牌,带动“⼩草莓⼤产业”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位于京承出游黄⾦游线上,靠近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处在热河皇家温泉度假区内。⼏年前这个只有1260⼝⼈的⼩⼭村还是⼀个⼈均纯收⼊不⾜3000元的穷乡僻壤,如今,西道村以草莓产业为依托、草莓元素为主题⽂化IP的全域、全产业链体系规划,破落的村庄⼀夜成名。助⼒当地的产业产能与⼈居⽣活焕然⼀新并不断迭代升级。村庄规划后的草莓公社,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
「“⼋合⼀”融合发展独特理念,壮⼤乡村产业集队伍」甘肃移动积分兑换
通过整合四季草莓、森林温泉、⽥园风光、特⾊餐饮、民俗展演等优势资源,实⾏“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式,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草莓⾹草等特⾊产业,实现“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化开发+农村电商+沟域经济+城乡统筹”⼋合⼀融合发展,形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化IP”草莓公社品牌打造,创意设计引领村庄未来」
打造以“草莓采摘、温泉沐浴、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全新农旅融合品牌——草莓公社。对农户住房改造,包括农户住房外⽴⾯改造、庭院营造、室内装修设计,提供草莓主题住宿体验;在建筑及景观⼩品营造过程中突出草莓⽂化主题元素。从廊桥、路灯、舞台到卡通雕塑、产品标识、餐饮⽤品,融⼊鲜明的草莓⽂化元素,打造独特的⾷住⾏游购娱全体验草莓之旅。
「“借势”打造乡村振兴观摩样板,规划设计整合分散资源」
充分利⽤当前乡村振兴⼤环境下各类政策⽀持以及旅发⼤会的助⼒,依托项⽬区优良的⼭⽔⽥园环境与农业资源。以草莓产业为主导产业,结合皇家⽂化、民俗⽂化两⼤⽂化特⾊,整合“南部草莓⼩镇、中部草莓园、北部稻⽥”,打造集草莓主题观光采摘、皇家娱乐休闲⽅式体验、⽥间特⾊游乐活动体验为⼀体的“草莓产业+⽥园旅游+⼩镇” 完美融合的⽰范样板项⽬。
「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引来资⾦活⽔」
资本融⼊。隆化县政府在改善⽔、电、路、灯基础设施上便投资700万元,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提⾼了公共服务⽔平,提升了众⽣活品质。按照特⾊民宿接待的规格和标准进⾏规划设计,将12家别墅型农户客房改造成草莓主题的特⾊民宿,铺设完成4000平⽅⽶的村内道路,并修建停车场、
拦河坝、游客接待中⼼、景观廊桥、观景台等设施。在园区建设上,⼀⽅⾯精打细算⽤好⼭⽔林⽥湖项⽬资⾦和财政旅游发展基⾦,另⼀⽅⾯⽤市场化思维解决政府的难题,通过实施城市景观⽣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PPP项⽬,为旅游发展引来资⾦活⽔。
效益分析。项⽬总投资1.3亿元,流转⼟地1300余亩。⽬前占地⾯积500亩暖棚及游客中⼼、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正常投⼊运营,⼆期项⽬正在建设中。“⾃2018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3万⼈次,其中2019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3.7万⼈次,营业收⼊130万元。”如今,西道村草莓种植达到1100亩,全村⼀半以上耕地都种植草莓,彻底改变过去种⼤⽥、靠天收的传统农业结构,提⾼了产业层级。
从村庄、到⼩镇,再到整个⾕区,当地靠着草莓种植摆脱了贫困,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让乡村振兴的建设真正的做到了因地制宜,符合了乡村振兴的精神要求,真正赋予了村民产业⾃主“造⾎”的功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了⼀条农村环境改善、产业多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径,成为环北京贫困⼭区以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转型升级、绿⾊崛起的⼀次有益尝试。
——
河南漯河——“三链同构”实现⾷品产业集协同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紧紧抓住“粮头⾷尾、农头⼯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集协同的农⾷融合乡村产业⾼质量发展模式。2020年,全市⾷品产业营业收⼊2000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均增收3000多元。
「培育产业体,促进全产业链延伸」
扶持五级订单⽣产,夯实产业链基础。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优种优收、优加优销要求,组织⾷品加⼯企业、⾯粉⽣产企业、种⼦企业、收储企业与种植⼤户、家庭农场和⼩农户签订“五级订单”。对优质专⽤、订单品种所需良种给予每亩20元补贴,组织相关⾦融机构洽谈合作,开发“专项贷”“订单贷”“种⼦贷”等⾦融产品。⽬前,全市发展优质⼩麦种植115万亩,优质⼩辣椒常年保持在40万亩以上。 
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延伸。制定⼟地、资⾦、⼈才扶持政策,⽀持组建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农户⼴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联合体吸收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0家,年产
场跟进、⼩农户⼴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联合体吸收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0家,年产值突破900亿元。 
打造优势产业集,带动产业链拓展。实施“⼗百千”亿级产业集培育、“⼩升规”培育、“⼩升⾼”培育三⼤⼯程,形成了双汇⾁制品、中粮⾯业⾯制品、喜盈盈烘焙膨化⾷品、卫龙休闲⾷品、中⼤恒源健康⾷品、三剑客乳制饮品等6⼤产业全链条集化发展的品牌典型。
「打造平台载体,促进全价值链提升」
儒家五圣
打造⾷品研发平台,提升科技价值。搭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84家,⾷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企业⾃主建设省级以上⼯程技术中⼼10个、博⼠后⼯作站4个、院⼠⼯作站2个。
打造质量标准平台,提升品牌价值。设⽴市长标准奖,对主导或参与国家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和组织奖补。以标准引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全市⽆公害农产品品牌154个、绿⾊⾷品品牌35个、有机农产品品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名牌产品4个。
简简单单歌词打造⾷品云平台,提升渠道价值。创新“互联⽹+”电商营销模式,成⽴⾷品⾏业⼯业互联⽹标识应⽤创新中⼼、江南⼤学技术转移中⼼漯河分中⼼,形成⼤宗粮⾷电商服务平台,联结各类批发市场50多个,农村连锁超市1400多家,中介组织1500多家。
「打通产业间联结点,促进全供应链贯通」
打通⾷品和装备制造业联系点,发展⾷品机械产业。成功发⾏3亿元检验检测专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券,
规划建成智能⾷品装备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吸引⼴东6家国家级⾼新技术企业⼊驻。
打通⾷品和造纸产业联系点,发展⾷品包装产业。着眼⾷品包装⾼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建设临颍⾷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区,年产各类饮料包装45亿只、占全国市场的1/10,园区年营业收⼊近30亿元。
打通⾷品与宠物饲料⾏业联系点,发展宠物⾷品。投资10亿元建成宠物⾷品科技产业园,引进美国嘉吉20万吨预混料项⽬,利⽤⽟⽶提取淀粉和果糖后的副产品加⼯宠物饲料母料。
打通⾷品与物流产业联系点,发展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品物流产业。发挥漯河四⽅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全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24家,冷藏车拥有量占河南省1/4,9家企业上榜全国冷链物流百强,占河南省的
2/3。
——
贵州凯⾥——传统⽂化嫁接现代要素苗绣产业焕发新活⼒
苗绣是苗族民间刺绣技艺,是苗族⽂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贵州凯⾥积极挖掘传统⽂化资源,以脱贫为
核⼼,以培训为抓⼿,以市场为⽬标,以合作社为落脚点,做⼤苗绣传统产业,在指尖上绣出⼀条发展产业致富的新路。截⾄2019年底,凯⾥市相继投⼊400余万元,帮助17个村寨数千名绣娘对接时尚、对接电商,绣娘每年增收数千元。
苗绣⾛出⼤⼭,站到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沿,成为继承弘扬民族⽂化、传统⽂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美丽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评价苗绣为:传统的也是时尚的,⼀针⼀线绣出来,何其精彩!整合资源,带动抱团发展2015年,凯⾥制定苗绣扶贫计划,培育发展特⾊⼿⼯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带⼀,⼀带多”抱团式发展,辐射带动了更多村寨妇⼥参与发展刺绣产业。梅⾹村在政府扶持下成⽴刺绣合作社,经过三年发展,累计接到企业订单⼀百余万元,苗绣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远销国外,绣娘收⼊达到三千元,有的近万元。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加,梅⾹村合作社“⼀带多”,将多余订单分发给周边的凯棠、凯哨、养⼩等苗寨,带动了周围村寨妇⼥共同增收致富。
强化培训,提升⾃⾝⽔平为解决刺绣因村⽽异,因家庭⽽异,因⼈⽽异,与市场接轨不畅的问题,凯⾥以刺绣合作社为基础,组织开展村寨培训、集中培训,提升刺绣产品标准化⽔平,更新绣娘发展理念。创新培训形式。针对苗族村寨的少数民族妇⼥⽂化程度较低、识字率低问题,制作凯⾥⽅⾔和苗语双版本苗绣视频教材;开展作品晒、⽐、评,调动绣娘培训积极性。丰富培训内容。邀请省级⼤师传授苗绣技艺,邀请企业负责⼈讲解市场需求,⾛进企业实地学习⽂化创意、电商经营、市场理念,不断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