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1988年以来地震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不少地区发生了地震,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地震谣言,使不少众,产生了一些恐慌心理。为了使众掌握基本的地震科学知识和防震抗震知识,树立减灾防灾意识,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抵制谣言,做到无震不惊,有震不乱、沉着应战,本人利用闲暇之余,结合安阳的实际和我在唐山地震前后十年的地震工作经验,写了以下八篇科普文章,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领导、专家指正。
一、地震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稍微有些扁的球体,平均半径长约6371千米。地球内部结构大体可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岩石构成的,平均厚度约33干红葡萄酒国产什么奶粉好千米。大洋底下的地壳最薄,一般不到10千米,大陆部分的地壳较厚,高山地区更厚,我国青藏高原地壳厚达70千米左右。地壳还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千米以上。上层主要为花岗岩,是构成大陆的主体,大洋底下较薄,有的缺少这一层。
    在地幔上部也有一层岩石,而下部为软流物质,温度很高,这里是火山爆发时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又分为两层,其外部为液体性质,内部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千米的固体内核。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最坚硬的部分--地壳和地幔顶部的岩石层。这里的某些部位岩石断裂时就会形成地震,断裂的部分就是震源。地震时所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震源向四面八方进行传播。人们所感到的震动或对建筑物的破坏就是地震波造成的。
    为什么岩层会产生断裂呢?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地壳各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所受到的作用力是不均匀的,在不同的部位,可能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当这种力作用于岩层上时,岩层会产生与这个作用力相对抗并保持平衡的力,这就是"内力"。地壳岩层单位面积上的内力便称为"地应力"
    如果地应力不断增加,超过了岩层抵抗地应力的最大限度,使岩层失去平衡,岩层就会产生变形,甚至于产生断裂。断裂时,岩层就会产生振动,其能量就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是由这种原因形成的。这种由地质构造原因形成的地震叫"构造地震"。除自然原因形成的构造地震以外,天然地震还有因为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火山地震",以及在矿区或石灰岩溶洞区因塌陷而形成的"陷落地震",后两种在天然地震中其数量只占10%左右,它们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都很小。除天然地震外,人工爆破和地下核试验所形成的振动叫人工地震。
丝绸之路的起点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且主要是指构造地震而言,因为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破坏力最大,影响范围也很广。这种地震由于大都发生在地下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深处,无法直接观察,而只能借助于仪器或其它手段间接观察或推测,因而给地震预报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二、地震分布在哪些地方

    地震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几乎和下雨刮风一样寻常。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 发生,一天约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有500万次。但99%的地震都很小,只有用仪器才能观测到。只有1%(约5万次)人们才可以感觉出来,其中可能造成破坏的大约有1最好瓷砖品牌千次。占地震总数的1/5000。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年大约只有十几次。总的规律是越小的地震次数越多,越大的地震次数越少。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东岸的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西岸的阿留申岛--勘察加半岛--千岛岛--日本岛--台湾--菲律宾--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一带其地震释放的能量可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76%。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印度--缅甸--我国横断山脉--喜马
拉雅山区--帕米尔高原--中亚-地中海附近一带。这一带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2%
    我国处于这两大地震带之间,所以是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地震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活动断层的活动构造带地区。而活动断层范围很大,也不是到处都能发生地震。活动断裂带又主要是发生在活动断层的拐弯处即拐点,或者是活动断层的两头或叫端点,或者是两个活动断层的交叉点。
    根据以上地质构造的特点和具体地震的分布规律,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将我国分为23个地震带:
    1、郯城--庐江带    2、燕山带
    3、山西带    4、渭河平原带
    5、银川带    6、六盘山带
    7、滇东带    8、西藏察隅带
    9、西藏中部带    10、东南沿海带
    11、华北平原带    12、河西走廊带
    13、天水-兰州带    14、武都-马边带
    15、康定-甘孜带    16、安宁河谷带
    17、腾冲-澜沧江带    18、台湾西部带
    19、台湾东部带    20、滇西带
    21、塔里木南缘带    22、南天山带
    23、北天山带
    我们安阳地区属于华北平原地带,其地质构造特点是:整体上处于太平洋板快与欧亚大陆板快的交接地带。由于板快之间的碰撞,使太行山隆起,而太行山东部边缘形成长约数百公里的太行山前大断裂;局部看安阳东部有一条EN-WS 走向的汤东 断裂,西部有一条EN-WS走向的青羊口断裂,汤东断裂以东和青羊口断裂以西属上升地区,汤东断裂以西和青羊口断裂以东属下降,这一地带叫汤阴地堑。这是一个容易发震的活动构造带,加上林州小震活动经常发生,频度时起时伏,基于这些原因,国家地震局自1974年起就将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区划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区。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和广大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为掌握震情发展趋势作出震前预报,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和极其宝贵的经验。为实现地震预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地震有前兆吗
    地震和风雨等自然现象一样是有前兆的,尤其是强烈地震,它的发展也是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就是地壳应力不断积累,岩层逐渐变形直到断裂、发震。如果人们能够观测到和掌握地震前兆及其规律,就可以准确地预报地震了。
    但是由于破坏性地震震源发生于地下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深处,就目前科学技术水平而言,还无法直接观测到震源情况,而现有地震前兆都是地震的间接信息。不象天气预报那样可以直接观测到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比较容易地做出准确的预报。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人们发现了许多地震前兆规律,为地震预报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也做出了一些比较准确的预报。如19752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是我国地震队伍成功预报的典例。更多的是许多掌握地震前兆知识的个人,在地震灾难中保护了自己或家人,其事例是枚不胜举的。
    地震前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
    微观前兆是指用仪器才可以观测到的地震前与地震有关的信息。如小震活动、地应力异常变化、地壳形变、地倾斜、地温、地下水化学成分和地球物理场(地电流、地磁、地球重力)的变化等。
    宏观前兆指的是不用借助仪器就能观测到的地震异常现象。如地下水位变化、动物异常
、气象异常、地光、地声等,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统一体,所以各种自然现象也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发生地震前各种前兆现象也不是互不联系的,但由于所处的地质构造具体位置不同,不同仪器的灵敏程度不同,加之各种观测手段也并非受地震前兆单一因素的影响(其它如气象因素、天文因素等),因而对某一前兆因素的出现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即观察-分析-判断-结论的过程,并且对各种前兆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做出是否为地震前兆异常的可靠结论。如地磁的变化是否受磁暴、磁扰的影响,地下水位变化是否受附近河水、渠水的影响等。
    地震前兆异常时间出现的早晚,不同前兆手段也有较大的差异。通常微观异常出现较早,而宏观异常出现较晚,有的甚至在临震前才出现。如动物中的大牲畜,而地声、地光在地震前几秒到十几秒才出现。及时扑捉临震前兆对防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前兆的分析、判断需要积累大量的资料和经验,在排除干扰和非地震异常后才能成为地震预报的可靠依据。对各种地震异常规律的综合分析是地震工作者实现地震短临预报的重要途径。
四、怎样利用动物预报地震
    地震前,某些动物出现异常反应已为国内外大量资料所证实。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约有八十余种,其中反应最普遍和较易观察到的的有狗、猫、鸡、鸽、鸟、鼠、蛇、猪及牛、马、驴、骡等十余种。
    我国云南震区众总结出的谚语非常形象、生动:
    震前动物有预兆,人民战争要打好;牛马驴骡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咬;冬眠麻蛇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19663月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震前动物异常相当普遍。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调查全震区只砸死了两只猫、一只狗,其中一只猫一只狗被关在了房内,无法逃生。当地流传的谚语说:"地震快来到,猪在圈里闹,鸡飞狗也叫,牲口不进棚,老鼠机灵先跑掉"
    所有奥特曼对动物震前出现异常的时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调查统计如下:
0.5小时至2
1-3
老鼠
1-5天甚至半月
鱼类
几小时到10
鸽子
几小时到1
雉(野鸡)
1-2
2-3天,冬眠期震前10
猪羊牛马
几小时到1
东北虎
几小时
大熊猫
几小时
虎皮鹦鹉、黄雀等鸟类
十几分钟到几小时
    从以上统计情况看,震前异常反应时间以一天内居多,最短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个别也有长达十天半月的,穴居动物(蛇、鼠)反应最早。
    动物异常反应特点如下:
    1. 动物异常反应有兴奋型和抑郁型两种。兴奋型表现为烦躁、惊恐、惨叫、蹦跳,抑郁型表现为萎靡不振、发呆、不进食。
    2. 其异常反应越强烈、反应的地域面积越大、反应持续的时间越长,则预示震级越大,或距震中越近。
    3. 其异常反应最强烈、动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地区多为活动断裂的拐点或两条断裂的交叉点,即未来地震的极震区或高烈度区。
    4. 每一种动物出现异常的数量比例可能不一定占多数,这是因为动物个体间生理机能或神经接受外界刺激敏感程度的差异。
    5. 在中长期地震预报的背景前提下,动物出现大面积的、种类数量较多的、强烈的异常反应,肯定就是临震现象。但无中长短期预报背景时如有以上现象发生,也不能排除是临震表现。
    6. 储备的近义词注意将动物地震前兆异常与受天气影响的异常相区别,只有在排除了气压、气温等天
气因素影响或其它干扰因素(如外界环境刺激、动物本身疾病等)后才可判定为地震前兆异常。
    有人问:"人是最高级的动物,为什么地震前兆人感觉不到而动物则能感觉到呢"?人是最高级的动物这没错,但人的各种感官未必都优于动物。如蛇对红外线的感觉,鸟类、鸽子对机械振动的感觉和电的感受都远远优于人类。狗能感受到一升空气中存在一个分子的芳香物质,还能从十四、五种混合气味中嗅出一种气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还不如动物灵敏。科学家正在研究动物感官或神经系统的特殊优点创造出能够接收外界复杂信息加工程序的装置。这就是仿生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地震预报的重要途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