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迁移性阅读
魏征知恩
魏征者,巨鹿人也。字玄成,嗜书,有才。及庆余年司理理,弃尚武,入瓦岗,反隋,与唐战克,乃降唐,为太子建洗马。玄武后,太宗贤能拜征为谏议大夫。征性刚,情,志,上朝数犯颜
是岁,太宗朝,百司振,朝议辞惴惴然。太宗不,问其故,举朝寂然,惟魏征前拜奏曰:“君,天子。盖为人君,天命高。然以神器听政而峻,奈何百司不惧?人君诚欲为一代明君,先自谦冲,去傲物之气。诚,言路方。言路浚,则明哲邪恶黜,人君可以忠臣己,是以则明而行无过矣。”上内不怿,未发。
未几,太宗盘游上林,魏征从。是日,风和明,日中,上碧水处宴饮。上酒酣,戏问征:“朕信欲为一代明君,使天下从响应,百世大治。然自尧舜以来,人辄see you again什么意思善始而难克终。卿屡朕疵病,实为忠臣,而冒死犯颜,岂不恐祸?”征倏忽而跪,正奏曰:“臣欲媚上如垂拱所以性价比最高suv冒死犯颜者,感上知遇之恩也。臣尝事他人,上捐前歉,不杀,竟加以任,臣命君,虽死无憾,故敢直谏。”
征虽功弗世,然太宗益重之,哪种进口牛奶好盖以征仁且不隐也。
(一)在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的词。
第一段:1.冠:成年。2.简:竹简,此代读书。3.见:被。4.简:选拔。5.贤能:贤能的人。6.擢:提拔。 
7.殷:深厚。8.宏:宏大。9.犯颜:冒犯皇帝。 
第二段:10.峻:严峻,严厉。11.百司:百官。12.振:通“震”,震恐。13.说:通“悦”,高兴。14.人君:君主。
15.危:高。16.神器:帝位。17.宜:应该。18.牧:修养。19.谦冲:谦虚。20.傲物:傲视别人。21.竭:用尽。
22.浚:疏通。23.明哲:贤明的人。24.邪恶:邪恶的人。25.董:监督。26.知:通“智”,智慧。27.顾:但。
第三段:28.盘游:游乐。29.景:阳光。30.物:寻。31.景:通“影”,像影子一样。32.善:使……好。
33.始:开始。34.克:能够。35.终:坚持到底。36.摘:挑(毛病)。37.速:招致。38.垂拱:比喻很容易。
39.所以:……的原因。  40.盖:是因为。41.景:大。42.属:属于。
第四段:43.盖:超过。44.盖:大概。
(二)翻译句子。
1.卿屡摘朕疵病,实为忠臣,而冒死犯颜,岂不恐速祸?
                                                                                                   
2.臣欲媚上如垂拱,所以冒死犯颜者,盖感上知遇之恩也。
                                                                                                   
【参考答案】
1.您屡次挑我的毛病,确实是忠臣,但是冒死触犯皇上,难道不怕招致祸吗?(关键:摘,
犯颜,速)
2.我想要讨好皇上很容易,冒死触犯皇上的原因是感谢皇上的知遇之恩啊!(关键:媚,所以,盖,判断)
(三)出文中判断句:                                                                         
                                                                           
【参考答案】(四)魏征者,巨鹿人也    君,天子    实为忠臣    所以冒死犯颜者,盖感上知遇之恩也
(四)从文中看出太宗重用魏征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从上文可以看出魏征为人                  老夫聊发少年狂               
【参考答案】(五)以征仁且不隐也    知恩图报    刚直(意近即可)
谏逐客书(节选)
李 斯
①臣闻吏议逐客,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要,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    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老梦见前男友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
是者何也?快意当前,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玉,而所者在平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③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敌国,却宾客以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寇兵而盗粮者也。
④夫物不产于秦,可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注]①搏髀:拍着大腿。髀,大腿。②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称呼。
1.在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的词。
2.翻译句子。
(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3.本文中心论点是                                                                       
4.第三段划线句要阐述的道理是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                     
5.“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文章的第        段;“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文章第        段;“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照应文章第        段。
6.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第一段运用            。第二段运用                                方法。
7.比较《谏太宗十思疏》与《谏逐客书》,下列赏析正确的是(    )。
A.《谏太宗十思疏》说理结构上层层递进,逐渐加深,《谏逐客书》则没有。
B.《谏太宗十思疏》说理运用形象说理,生动有说服力,《谏逐客书》则没有。
C.《谏太宗十思疏》多用排偶句,造成雄浑奔放气势,《谏逐客书》则没有。
D.《谏太宗十思疏》从国家高度阐述观点,但语言委婉,《谏逐客书》则没有。
1.在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的词。
第①段:1.窃:私下里。2.殷:富饶。3.服:臣服。4.举:攻占。5.拔:攻占。6.膏腴:肥沃。7.纵:合纵。8.杜:闭。9.负:对不起。
第②段:10.向使:假如。11.服:带。12.玩:赏玩之物。13.厩:马棚。14.适:使……舒服。15.轻:认为……轻。16.所以:……的原因。
第③段:17.庶:平民。18.资:资助。19.业:为……成就功业。20.退:回家。21.藉:借。22.赍:赠送。
第④段:23.宝:认为……是宝。
2.翻译句子。
(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这样做说明重视的是美、音乐、珠宝,而轻视的是人。(关键:然则,重,轻)   
(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就是所说的借兵给敌人和送粮食给盗贼的事情。(关键:判断,藉,赍) 
3.本文中心论点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4.第三段划线句要阐述的道理是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  比喻论证     
5.“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文章的第  ②  段;“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文章第  ①  段;“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照应文章第    ③  段。
6.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第一段运用    举例论证  。第二段运用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方法。
7.比较《谏太宗十思疏》与《谏逐客书》,下列赏析正确的是(  A  )。
A.《谏太宗十思疏》说理结构上层层递进,逐渐加深,《谏逐客书》则没有。
B.《谏太宗十思疏》说理运用形象说理,生动有说服力,《谏逐客书》则没有。
C.《谏太宗十思疏》多用排偶句,造成雄浑奔放气势,《谏逐客书》则没有。
D.《谏太宗十思疏》从国家高度阐述观点,但语言委婉,《谏逐客书》则没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