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 &TV JOURNAL
2021.3
一、研究背景
(一)网络综艺的兴起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增快,覆盖面增大,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综艺(以下简称网综)逐渐兴起。网络视频平台相较于传统平台更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相较于电影、电视剧
曹格打架等,综艺节目形式连贯性更弱,
更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碎片化需求,网综因此脱颖而出,
获得大众的青睐。2007年第一档网综《大鹏嘚吧的》
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后来出现《奇葩说》等制作精良的节目,
形成品牌效应。随着资本的不断注入,
网综形式更加多元,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使其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偶像养成类网综异军突起
“养成”的概念最早来自日本的动漫和游戏,
指玩家对游戏中的特定对象进行培育,使其完成设定的任务。
受韩流文化的影响,偶像团体获得年轻人的喜爱,
网综工作者将“偶像”与“养成”相结合,
开创了网综新形式,打破了网络综艺面临的同质化局面。
偶像养成类网综是以唱跳才艺为内容,
以大型舞台为展示平台,以比赛为选拔方式,
以打造新星偶像为目标,以练习生机制为栽培模式的选秀节目。
在长达四个月十几期的节目中,观众见证参赛选手的成长,
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他们的最终排名和成团出道位。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使养成类网综迎来收视热潮,2020年的《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更是引发了国内外的大量关注。
本文以《青春有你2》为例,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
分析偶像养成类网综的传播与互动,
以期到一定的规律。二、视觉修辞下的形象塑造
(一)语言文字可视化修辞
相对于语言修辞对言语活动、
语言风格、语用效果的特别重视,视觉修辞的修辞对象指向可视化的文本形
态,强调借助图像化的方式来实现特定的修辞目的。《青春有你2》的特效字幕,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可视化。
通过特效字幕的滑动变化、放大缩小、
字体颜的改变,将人物的语言可视化,起到强调作用,
给观众留下记忆点。这种方法也增强了节目的美感和趣味性,
使整个节目看起来更加活泼,提高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二)彩象征意义的修辞皮尔斯认为“一个符号只有能被解释成符号才能成为符号”,这说明符号表意的核心环节在于解释者自身
对符号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他还提出,
任何符号的意义只有在传播过程中才能产生。颜本来不具有任何意义,但是在《青春有你2》中,不同的颜被看作不同的象征符号,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例如在节目前期的分
班考核中,粉代表A 班,穿着粉上衣的训练生传达
给观众的就是“实力很强”的意思;灰代表F 班,其含
义是“还需要努力”。在节目输出时,
通过强调彩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舞台结构的隐喻修辞
探究图像符号中隐喻、转喻、交通局长>送40-50妈妈礼物实用
反讽、寓言等“修辞结构”的存在形式与工作原理,
直接构成了视觉修辞意义机制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方法思路。隐喻是视觉修辞中
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青春有你2》最后一期,
演唱舞台《Promise 》中,所有练习生组成的队形是“X ”,这象征着
“X 女团”的节目理念。传统舞台结构中增加了一条通道,
与成团位相连接,隐喻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另外按照名次高低,舞台上的成团位呈三角形,有高低之分,所位于的位置越高,隐喻着所在的名次越高。节目通过舞台的不同元素和结构构成,在传播中反映出其所隐喻的内涵。
三、符号体系的编码建构
个体对外部事物产生感知,
以信息源或信号的形式被编码,借助一定的载体后建构成一种符号而呈现出
来。《青春有你2》在形成自己的符号体系时,
对不同的信息做出编码,形成具有独特彩的符号建构。
(一)角编码:“偶像”和“制作人”的角互建
《青春有你2》的整个节目构成中,
最大一部分的体就是参赛的练习生,他们通过不同的舞台和幕后呈
现,完成对自我的形象构建。
在第一期节目中,练习生上官喜爱通过舞台上具有爆发力的舞蹈、
带有侵略性和欧美彩的妆发,以及与导师对话时所展现出的独到见
解,表示自己要做“咔咔真唱,
一顿爆跳”的女团。这一系列的符号建构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价值观、
有输出特质和引导力的“意见领袖型”
冬天祝福短信偶像形象。除了建构不同的偶像形象,
“全民制作人”是节目组符号学视域下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传播与互动研究
——
—以《青春有你2》为例阴于丽耘
郭于婷
摘要院近年来,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节目不断引发收视热潮。本文在符号学的理论框架下,以《青春有你2》为
例,分析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形象建构、符号编码、符号互动,探讨其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
挖掘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传播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青春有你2》;偶像养成;网络综艺;符号互动
22
视听2021.3
|
给予观众的角符号。所有观众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练
习生进行打投,练习生是否可以出道,
都取决于“全民制作人”。“制作人”的角虽然不会在节目中大量出现,
但是贯穿节目全程。由此可见,
“偶像”与“制作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节目组通过对二者进行角编码,
实现了不同角之间的互相建构。
(二)风格编码:多元舞台的符号建构
在不同阶段,《青春有你2》有着不同类型和风格的
舞台。按照不同的领域,将表演舞台分为“Dance ”“Vo-cal ”“Rapper ”组,着重展示练习生的某一方面,
构成不同的看点。另外,不同的舞台具有不同的风格编码。
在展示青春活力的舞台上,服装、妆容、
灯光、彩都会设置为轻快明亮、活泼可爱的风格。
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主题考核,在节目后期的“导师合作”
中,导师的成熟与练习生青涩的碰撞,构建了这一主题的看点。
《青春有你2》通过对不同层次的风格的编码,
多方面、全方位展现出节目特,提高了受众关注度。
(三)视听编码:画面与声音的紧密配合
报考公务员要求网络世界呈现的视觉符号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表
征,而是通过各种元素的融合搭配,
形成一个“配套”的虚拟世界,从而塑造出特定环境中的世界观。作为一个
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内容的网综,
舞台上的服装、道具、妆容、灯光,以及所展示出的舞美、
歌声,乃至最后的镜头、剪辑,都使节目的视听呈现丰富而精彩。
节目组通过对人物角、风格类型以及视听的符号体系建构,对可听可看、可感知可共鸣的多层次符号编码,
将《青春有你2》的主题内涵、网络特征和文化内容放大,
使节目效果深入人心,达成与受众之间的深层联结。
四、传播中的符号互动
(一)明星作用与选手话题度
《青春有你2》选取四位在不同领域有所擅长的导师,组成了强大的导师阵容。四位导师都带有大量的粉丝基础,特别是来自韩国的Lisa 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这也为节目拓宽了海外市场。此外,
在节目不同阶段会邀请一位“X ”导师,这在迎合了部分受众追星需求的同时,
也为节目带来看点和悬念。除了导师以外,
参赛的选手中有些是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
例如“网红女企业家”林小宅、“流量女演员”虞书欣等,
这些参赛选手带来了一部分流量和话题度,为节目积累了观众互动资本。
(二)去中心化带来的“沉浸性互动”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在去中心化的环境
中,受众也可以作为生产者和传播者,
并在内容生产链条中发挥重要作用。偶像养成类节目与其他网综和选
秀最大的不同就是颠覆传统的
“传—受”模式,强调受众的作用,观众的参与成为节目制作的中心环节。节目组
通过大量话题设计和细节体现,
引进“全民制作人”的概念,与观众形成情感上的互动,
从而形成偶像养成类网综的“沉浸式互动”,使观众有与偶像一路陪伴、
一起成长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层出不穷的“梗”深入人心
《青春有你2》中的“梗”层出不穷,例如,“哇哦”“reader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
等“梗”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目通过“梗”
,拉近偶像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产生极大的共鸣,
“梗”所具有的符号象征也深入人心。
(四)线上线下多平台联合传播在节目正式播出前,参赛练习生的自我介绍和好友
助力环节使节目“未播先火”
。
节目播出后,线上投票、舞台直拍,现场节目公演,在微博、
、抖音构建新媒体传播场域,线上线下全面配合为节目造势,
实现了与受众的持续互动。
(五)传达主流价值观,引发共情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对网络综艺的需求由娱乐层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简短面转向精神层面。网络综艺从
“娱乐话语”转向“主流话语”、从“青年亚文化”变为“主流文化”已成趋势。《青春有你2》“多远都可以到达”的口号,
以及“不定义女生”的理念,都向受众传递积极向上、
勇敢追梦、展示个人魅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正能量,
使受众逐步改变对偶像的刻板印象。节目组向主流价值观靠拢,
使受众从偶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达到共情效果,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符号互动。
五、结语
《青春有你2》作为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代表,
通过复杂多元的符号建构,将亚文化融入主流文化,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受众实现良好的互动,
对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日后发展提供了借鉴。面对当下受众的
多元化需求,人们对网络综艺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网络综艺形式,建构更丰富的符号编码,
实现更加密切的符号互动,是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节目需要解
决的问题。为此,要打造更加精彩的节目模式,
实现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院
1.高文培.养成类网综与受众的互动形式———以《创造101》为例[J].戏剧之家,2018(21):89.
2.朱珂.基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浅析当代偶像养成类综艺[J].大众文艺,2019(23):184-185.
3.柴巧霞,张炙尺.Vlog 在综艺节目中的运用及其视觉修辞价值[J].西部学刊,2019(23):121-126.
4.赵星植.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传播学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7(06):87-104.
5.刘涛.视觉修辞的学术起源与意义机制: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9):66-77+130.
6.王莉霞,相亲亲.“晒文化”现象与青年休闲行为[J].当代青年研究,2016(06):64-70.
7.陈新珑.网络综艺的符号建构与互动研究———以《乐队的夏天》为例[J].视听,2020(05):11-13.
8.廖冲.沉浸式互动:网络综艺全民制作的模式创新———以《偶像练习生》为例[J].传媒,2019(10):61-62.
9.文卫华,胡锦雯.2018中国网络综艺节目盘点与思考[J].中国电视,2019(04):10-14.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2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