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模拟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C
3、C
4、C
5、C
6、C
7、C
8、B
9、B 10、B
二、多选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D
6、ABD
7、ABCD
8、AB
9、CD 10、ABCD
三、判断题
1、A
2、A
3、A
4、A
5、A
6、A
7、A
8、B
9、A 10、B
四、填空题
1、游戏
2、社会性因素
3、皮亚杰;同化超过了顺应
4、同化;情感需要
红烧草鱼块的做法5、维果茨基
6、主体性
7、练习性游戏
8、控制;真实性;动机
9、表情;角10、动机;体验
五、简答题
1、为什么在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8月你好的句子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儿童生活的特点,而且游戏也是有益于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和主体性
发展的活动,因此,在幼儿园要创造既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生
活,就必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童年幸福的象征,学前教育中对游戏的实施,就
是要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儿童创造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幼儿园生活。学前教育对游
戏的实施,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乃是教育向儿童生活的回归。
2、游戏的特征有哪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答:(1)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2)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3)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4)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3、简述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
意到儿童的游戏。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
庄子是什么学派间的桥梁。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
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
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
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
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
型不同。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
必要的智力(认知)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4、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儿童的
主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儿童本身,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因此,游戏着的儿童,身心总是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与无聊、厌烦、无所事事、顺坐等消极被动的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游戏是儿童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么玩。从而使周围环境按儿童作为主体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拥有考虑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造性。
5、为什么说游戏是伴随着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工作性质的严肃性与游戏中的严肃表现是有区别的,关键是不能将伴随着的外部情绪表现与内部情感体验混为一谈。工作性质的严肃性常常给工作的人带来紧张和压力,从而带来消极情绪体验。而游戏中那紧张、认真的严肃表现,是游戏者出于自我需要的满足而自发的,是被愉快的后效所支持的,从而体验的是积极的情绪。因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地估计了自我的力量,为自已设置着小小的障碍,为自己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同时以一种自信和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为排除这些障碍、减少不确定的因素创造着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严肃的态度里已有了愉快的因素。反之,当工作和学习成为一种满足自我需要的自觉行动时,被迫随的紧张和压力就会减轻,严肃转化为乐趣,也就具有了游戏的体验。
六、论述题
1、试分析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对儿童主体性的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
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从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不是主观臆断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对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活动进行过多的和不恰当的干涉。
将游戏的本质概括为主体性的活动,是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看法和认识的再一次深化和提升,是人们在当前对游戏本质进行科学探索的新尝试。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讨论游戏的属性、价值、结构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并指导着游戏在教育中的实施运用。
2、试述学前游戏教育实施中应为儿童建立怎样的游戏常规?
儿童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托儿所和幼儿园里的玩具是全体儿童公共拥有和使用的,要让孩子爱护玩具,不能随意损坏、摔打、踩踏,更不能拿来投掷去打别的同伴。
(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儿童在游戏中,需要什么玩具,就取什么玩具。防止儿童一个人独占一堆玩具,不让别的孩子使用。当自己需要玩某种玩具时,不能任意去抢夺别人正在使用的玩具,要学会用语言协商,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去。在玩具不够用时,要学会轮流和等待,不要让儿童私自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
游戏结束时,要让孩子逐步学会收拾玩具,做到用毕送还原处或放入玩具筐,便于他人取用或下次再玩。不要让儿童玩完后,随处乱放、乱扔或散落一地就了事。一般而言,对于小班,教师要请儿童帮助老师一起来收拾整理;对于中班,应以儿童为主收拾整理,教师帮助儿童做困难较大的整理工作;对于大班,要让儿童养成独立、自觉收拾整理的习惯。
(4)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在孩子们共同的游戏活动中,特别是合作性较强的有角扮演的游戏中,儿童要学会协商地设计主题和分配角,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愿望,懂得主要角轮流担任,能够相互兼让,使每个儿童都有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之间,儿童可以相互建立、协商,但不强行干涉别人的设想,不捣乱别人正在进行的游戏。对别人的游戏成果如搭建的作品要珍惜。
(5)活动时认真积极,不三心二意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能够积极主动,不随便中断活动,持续性、目的性较强。这既是儿童游戏时的一般常规,也是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反映。
三、案例分析题:
1、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下载视频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
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但是幼儿年龄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释小龙和郝邵文电影全集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例
如,儿童在搭积木、玩沙等建筑游戏中,能够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获得初步的物理经验,认识到只有把大积木放在上面,“楼房”才能站稳。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