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究竟为中国银行业的软件测试带来什么
Application曦E3豳]
国际标准究竟为中国银行业的软件测试带来什么
文II交通银行测试中心叶旻
班组安全管理2叶旻
虽然国际通用标准可以对很行测试组织的过程改进起到一定帮助,但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友展积淀,为了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更侧重于测试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要与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的实际需求较好契合,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呈Jfi在与银行业同仁交流沟通时,经常被问
月文到银行做TMMi认证有什么好处?让测试
人员考ISTQB有什么帮助?究其原因,我国银行
业在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
相继通过了TMMi认证以后,似乎掀起了一阵“过
级热”,不少测试服务企业伺机将其作为一项盈利
手段,或者一个提升其服务价值的舷码.在银行
圈子里展开了新一轮的吆喝,于是引发了同业的
思考。测试成熟度模型集成(TMMi)、软件测试
资质认证(ISTQB)等国际标准究竟为中国银行
业带来什么?
早期为什么要接触国际标准
1.测试组织和流程建设缺乏标准。近儿年来,
我国银行业软件测试发展势头逐步加快,各家银
行纷纷重视测试体系建设,确保系统稳定和服务
质量。银行软件测试也逐步向体系化、规范化、
精细化管理发展,更侧重于用户体验、场景融合、
风险防控等测试目标.使软件测试成为信息化过
程中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但各行尽管已经建立
了各自的测试流程或方法体系,对测试过程的规
范性、测试结果的可信度,以及时间费用等资源
投入的合理性还是“心里没底”,甚至在申请年度
预算时还经常会面对外界的质疑。因此,亟待引
入一套行业普遍认可的、通用性的实施和评价标
准,一方面规范和指导测试行为,另一方面便于
实施管理。
2.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客观的评
价标准。当前银行软件测试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来完成,因此从业人员的能力
水平在很大程度左右了测试的价值发挥。由于没
有完全对口的学科专业,银行测试人员的教育背
景和工作经历呈现多样化,有的行还大量使用外
协人员。测试人员对应该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积
累哪些工作经验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个人
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缺少客观清晰的认识。而银行
在招聘和使用软件测试从业人员时,没有统一明
确的选人用人和能力评价标准,一般只能依据个
人提供的从业经历和工作年限来衡量;对于在职
的测试人员也缺乏长期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职业规
划,不利于保持测试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因此,
需要通过引入一套成熟有效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标
准,为从业人员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协助用人
单位制定行业公认的资质认定和考核评价策略。
3.银行软件测试团队的价值定位不够明确。
银行业软件测试与开发有所不同,有的银行在
开发部门内部组建专职测试队伍,有的在科技
部下设测试中心,也有的大行在IT板块内部组
建了相对独立的测试部门,各家银行都在摸索
测试组织的价值定位。有的测试组织主要承担
集成、系统等与开发结合更为紧密的测试工作;
65
题洒Hl Application
有的定位于开展非功能测试;有的则代表业务部门、最终用户进行验收测试,逐步发展为“监理验收中心”。无论未来银行软件测试如何定位,都需要引入一套更为全面系统、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来正确引导。
近期行业实践的主要成果
2016年,第一届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成果交流会让中国银行业全面接触到了TMMi、ISTQB 等国际标准。在之后的几年时间内,大多银行测试组织都开启了通过引入国际标准,开展自身测试过程改进,建立知识架构体系,提升测试价值发挥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实最先接触这些标准的银行,之前都已形成了自身的测试理论方法体系,搭建了功能强大的测试管理平台,积淀了较为完备的测试资产,在行业内已获得一定认可。但对标以后,不但发现了不足,更重要的是逐步清晰了进一步提升价值的目标定位和奋斗路线。以交通银行为例,在与TMMi标准对标过程中,新增或完善了6项制度规范、34项模板文档,如《测试度量管理规范》《测试取数标准》《产品质量管理规范》等,通过进一步规范测试度量体系,显著提升识别产品风险的能力;跨二级部成立质量管理团队,作为中心对外服务的“一站式”窗口,明确质量目标,统筹资源费用,在提升质量管控能力的同时,促进中心内外协作,推动开发测试运维一体化进程,缩短软件产品研发周期。中心87%
的测试人员通过ISTQB认证,为持续提升测试团队专业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招商银行通过TMMi的过程改进,
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测试度量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状态的实时监控、测试质量的自动评估,从而确保项目都能达到测试出口标准。
与国际标准组织合作的经验和展望
从前期引入国际标准的效果来看,多家银行软件测试的成熟度和团队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也不得不指出,银行业软件测试价值定位、发展远景等战略问题依然需要我们自己寻答案。“尽信书不如无书”,对
于国际标准亦是如此。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
腹行引入TMMi等国
际通用标准,掀起了
“过级热”。“过级”是
好事,但还是要不忘
要是灬就灬造句
初於,牢记引入国际
标准需要解决的问题,古典梳妆台
不要迷失在荣誉中。
因此,我们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国际标准,探索更
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共同助推行业发展。
1.不要照本宣科,要以我为主。“尽信书不
如无书”,对于国际标准亦是如此。目前越来越多
的国内银行引入TMMi等国际通用标准,掀起了
“过级热”。“过级”是好事,但还是要不忘初心,
牢记引入国际标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迷失在
荣誉中。客观来看,虽然国际通用标准可以对银
行测试组织的过程改进起到一定帮助,经过了很
长时间的发展积淀,为了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它
更侧重于测试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但要与中国
银行业软件测试的实际需求较好契合,还需要我
们做大量工作。因此,“过级”不是最终目的,各
家银行要更多考虑的是将国际通用标准“本土化”,
结合自身组织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正如人民
银行科技司前巡视员杨菰在2018年中国银行业
软件测试成果交流会上强调的那样,银行软件测
200字摘抄试目前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形成系列性的测试标准,
在新型架构下创造出更好的测试手段、方法、工具。
工商银行通过借鉴TMMi的模型和架构,从
多年测试实践经验出发,充分考虑金融测试的自
身特点,设计全新的评估策略和方法,实施金融
行业软件测试成熟度模型及应用项目,建立了金
融业测试成熟度模型F-TMM,为银行业软件测
试组织测试规划和工作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
际指导,对金融软件测试的发展和组织建设具有
一定的规范指导意义。
2018年,在人民银行科技司指导下,工商
银行牵头编写了《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框架》。该
框架将测试工作组织整体划分为目标、组织、规
范、过程、风险、质量、知识、工具八个绩效域,
即测试组织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的八个方面,并围
绕这八个方面将各行优秀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作为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组织建设的指导框架,
帮助同业迅速缩短差距水平,从而整体提升银行
业软件测试的交付价值,意义深远。
2.不要各自为政,要合作共赢。目前,国
际标准组织和中国银行业的合作形式主要还是以
提供对标评估为主,彼此促进作用的空间并没有
66
Application礙亟1
2048年,交通银行牵头联合了建信金融科技公司、国际测试成熟度模型集成(TMMi)基金会中国分会、CSTQB中国软件测试认证委员会、同济大学、上海杉达学院等高校组成"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了银行业软件测试人才"产学研"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尝试”充分释放。比如在解决共性问题、改善资源配置、
优化行业生态等方面,需要整个银行业、行业标
准化组织,甚至邀请高校参与,策力,共同
谋划。
2018年,交通银行牵头联合了建信金融科技
公司、TMMi基金会中国分会、CSTQB中国软件
测试认证委员会、同济大学、上海杉达学院等高
校组成“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了银行业软件测
青年节放假规定
试人才"产学研”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尝试。这
个课题的研究是站在行业发展的视角,抓住当前
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无法适应行业快速发展转型
的现实问题,通过构建“一个基础理论,两个行
业标准,三个应用领域,一个共建共享智慧平台(连
医院网上预约怎么弄接N家银行,N所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N名测
试人才)”的体系框架,打通了“产业、教育、科
研”链条.重塑了银行软件测试生态圈,响应了
国家领导人“要促进产学研与创新体系深度融合”
的号召。在框架内,银行与标准化组织合作(“银
标合作”)制订了《银行业软件测试人才建设基础
理论》,完整定义了银行业软件测试人才建设所涉
及的细分领域,并分别明确了级别划分、知识体
系、资质标准、价值考核、生涯规划等五方面内
容。据此,CSTQB同步优化完善了其现有的标准
体系,新增了《CSTQB银行业软件测试认证标
准》,填补了CSTQB标准体系在银行软件测试人
才建设方面的空白;启动了银行业软件测试从业
人员教育和认证体系筹备工作。有了行业方面的
支撑,银行不用再“各为其政.闭门造车”,可以
利用行业资源升级其软件测试人才培养、选人用
人策略,真正实现了与行业标准化组织相互促进,
合作共赢。正因为有“银标合作”的良好基础,
在上述框架内,银行与高校的合作(“银校合作”)
以及银行间的合作(“银银合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重构包括银行、标准化组织、高校和专业培训机
构、从业人才等主体组成的银行测试生态圈,实
现了多方合作共赢模式,进一步推动行业良性发
展。项目推广半年多以来,已有29家银行接入“联
盟链”.测试专业人才也正在以每月近200人的速
度持续加入。
综上所述,国际标准对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
行业的发展的确功不可没。但是长期来看,这项
工作还是要根据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价值定位
来考虑,不瞎听吆喝,不迷失自我,坚持自己的
发展道路。相反,我们可以利用TMMi和ISTQB
组织的资源和经验与之深入开展合作,构建适应
中国银行业软件测试行业健康发展的生态圈,为
中国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数字化、智
能化转型持续贡献更多的“测试力量”!各
6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