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两会Vlog看“Vlog+新闻”的叙事特点——以2020年主流媒体的Vlog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21.1
参考的解决措施,如推出小份菜,
餐厅可以在餐前引导适量点菜;以光盘优惠券作为奖励,
激励食客做到不浪费;针对餐后剩菜问题,服务员主动鼓励食客打包。
(三)消息来源:呈现多元主体观点,打破圈层区隔
技术赋权之下的液态新闻业时代,
用户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未来的新闻业是对话的时代,
传播者和用户是平等的,在对话中可以对新闻进行核实纠正,但前提是公民应具有更高的媒介素养。建设性新闻
与杜威参与式民主的积极受众观一脉相承,
强调赋权于民,吸纳用户参与协同治理社会问题。
《人民日报》采用微动漫、
短视频、条漫等多种呈现形式,运用平民化、年轻化的语言,
在微博、、抖音等移动平台上立体化传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人民日报发起“光盘挑战大赛”,一方面,
以转发打卡抽奖的形式实现病毒式传播,扩大传播力;
另一方面,胡歌的参与为活动带来名人效应,形成乐队花车效应,
促进更多人转发参与,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人民日报
还发布了“说唱版我是光盘我骄傲”
两台电脑怎么传文件
以及“70秒魔性说唱光盘行动”,将节约粮食的行动指南编成年轻人感兴趣的Rap 形式进行传播。移动媒体端注重吸引年轻人加入问
题治理,全媒体联动促进全社会理性对话,
参与协作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方案,
推动治理“粮食浪费问题”。(四)情感态度:积极正面,及时舆论纠偏,避免形式化
《人民日报》关于“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的报道契合建设性新闻理念,以积极正面的情感,
立足于当下各行业、各部门存在的饮食浪费问题,
但不局限于批评、揭露问题,而是面向未来,聚焦解决方案。
针对舆论场中出现的“剩一粒米做一道选择题”
“教官手抓学生剩饭吃掉”等现象,@人民日报微博及时进行舆论纠偏,批评此种
形式化的节约现象,避免形成不良效应,
阻碍节约问题的治理进程。最后,通过报道浪费减少效果,
表现社会治理的良性效果。同时,对媒体报道效果进行预估,
推测报道可能使公众产生粮食恐慌,
提前在报道中用数据说明我国粮食储备充实。不刻意制造对立,
而是以包容的视角塑造官方、商户、百姓多元主体的共同体,
实现各方利益相得益彰。及时监测舆论场中的非理性因素,
快速进行舆论纠偏,防止舆情激化后产生负面影响。
三、结语
后真相时代,情绪喧嚣。智能推荐加剧了信息茧房
效应,导致体极化,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泛滥。
过于单纯强调“扒粪”、批评揭露问题的报道会加剧社会不信任,
增加凝聚共识的难度。《人民日报》
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报道实践为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一套
可参考的策略。揭露饮食浪费问题,
但不一味批判,而是注重针对具体行业提供个性化方案,
聚合官方、商户、老百姓的建议举措并进行推广,
推动全社会学习。注释:
①唐绪军.建设性新闻:社会治理的媒体担当[J].新闻与写作,2020(02):1.
②李良荣,张华.参与社会治理:传媒公共性的实践逻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4):31-34.
③胡百精.概念与语境:建设性新闻与公共协商的可能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S1):46-52.
④[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0.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Vlog ,全称“Video Blog ”,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日常生活的个人视频博客,拍摄Vlog 的人被称为Vlog-ger 。2018年,我国媒体开始尝试将Vlog 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模式随即产生,即“Vlog +新闻”①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大媒体纷纷推出两会Vlog 报道。2020年两会期间,我国媒体在Vlog 报道上有了更加亮眼的成绩。据新浪微博媒体合作官方账号
“微博媒体”
统计,微博#两会vlog#话题量高达4.4亿,媒体共生产Vlog1514条,视频播放量总计1.63亿。
近年来,“Vlog +新闻”逐渐成为主流媒体打造流量导引、构建全媒体矩阵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Vlog +新闻”仍存在着泛娱乐化、同质化、
浅层化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发布的2020
年全国两会的Vlog 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
“Vlog+新闻”的叙事特点,以期为“Vlog +新闻”未来的
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问题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Vlog +新闻”的研究数量较少,对于“Vlog +新闻”叙事的系统研究更是处于萌芽阶从全国两会Vlog 看“Vlog+新闻”
的叙事特点——
—以2020年主流媒体的Vlog 为例□姚凯恩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改变,新闻报道的叙事模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Vlog +
新闻”这一新模式呈现出独有的叙事特点。本文以主流媒体发布的2020年两会Vlog 为研究对象,
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Vlog +新闻”叙事研究框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从叙事者、叙事内容、叙事节奏三个维度归纳“Vlog +新闻”的叙事
特点,并提出对“Vlog+新闻”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两会报道;“Vlog +新闻”;叙事;主流媒体166
视听2021.1
|段。在知网仅有的几篇文献中,
学者李文硕侧重于叙事视角、叙事策略两个维度②;学者孙慧英、
范艺馨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调性三方面进行考察③;学者
郝玉佩从叙事方式、叙事策略出发,
又在叙事方式下划分了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空结构三部分内容④。
梳理后可以发现,已有的叙事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全面完备的研究框架和量化数据支撑。本研
究欲使用内容分析法,构建“Vlog +新闻”叙事分析的
类目系统,并通过数据收集分析,
得出“Vlog +新闻”的叙事特点。本研究的具体研究问题是:如何构建“Vlog +新闻”叙事分析的类目系统?两会Vlog 的叙事
有何特征,并且是否能够推及至“Vlog +新闻”
?“Vlog +新闻”的叙事特点,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又具有怎样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2020年主流媒体发布的两会Vlog 为研究
对象。通过搜索互联网和使用判断抽样法,
选定了4个两会Vlog 栏目中的12个样本,分别为:新华社
《小两会Vlog 》第2期、第3期、第5期、第6期;中国日报
《小彭Vlog 》全部1-4期;澎湃新闻《委员Vlog 看两会》周桐宇委
员第2期和第3期、朱同玉委员第4期和第8期。在制定类目系统时,首先采用著名叙事学家热奈特
对于叙事的三层不同含义———话语、故事、叙述,
作为一级类目。对于二级类目,则综合参考学者蔡之国对于新
闻叙事研究框架的构想⑤
、学者敖俊杰关于电视新闻叙
事的分析框架⑥,再结合Vlog 的特点进行构建(见表1)。
表1分析类目
三、结果分析
(一)叙事者:参与叙述者和旁观叙述者的角切换
记者在“Vlog +新闻”中成为了公开的叙述者,
这是学界研究中常常提及的现象。学者苏佳提到,
记者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相关事件和新闻信息的报道,
有效增强了受众的代入感⑦
在“公开的叙述者”之下,又可以细分为
“旁观的叙述者”(记者是事件的“旁观者”
)和“参与的叙述者”(记者进行亲历性报道)两个角⑧。如图1,笔者发现,
在同一条Vlog 中,Vlogger 通常是在“参与叙述者”
和“旁观叙述者”这两种身份中切换。例如,新华社《小Vlog 》第3期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记者张扬作为Vlog-ger 分享自己在人大开幕会上的工作;
另一部分,张扬更像是“恢复”了记者的身份,
对于开幕会上的总理发言进行报道口吻的正式总结和评论。
基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研究,笔者分析认为,
叙事者身份的切换,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笔记本测试
“Vlog +新闻”的发展和成熟,两会Vlog 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相比于2019
年,在2020年两会Vlog 中,除了记者作为Vlogger 分享
自身经历之外,视频中还会呈现更多的事件,
例如上述的记者新闻评论或者在中国日报《小彭Vlog 》中可以看
到的记者连线人大政协委员。在这些内容中,
叙事者的身份就会从“参与式”切换至“旁观式”
。另一方面,从传播效果看,参与式的叙述更具代入感,
旁观式的叙述更具说服力,两者结合可以发挥协同效应,
产生1+1>2的效果。
(二)叙事内容: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的结合
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将叙事内容分为核心事件
(故事的关键点和转折点)和卫星事件
(对于核心事件的补充)。在先前对于“Vlog +新闻”的研究中,
大多数学者认为“Vlog +新闻”集中于卫星事件的报道,
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学者吴果中、陈婷提到,
“Vlog +新闻”报道内容落脚于“副话题新闻”⑨
。但在此
阴阳代理人万林结局次内容分析研究中,如图2,主流媒体发布的2020年两
会Vlog 却呈现出了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相结合的特点。
图2样本的事件分析
笔者抽取中国日报《小彭Vlog 》为样本,将其与2019年发布的系列Vlog 进行对比。2019两会期间的
《小彭Vlog 》,分别以两会着装、制作爆款视频秘籍、
两会中的外国记者等副话题作为视频内容,
吸引了观众的兴趣。而2020两会期间的《小彭Vlog 》,内容上除了
有记者小彭一如既往的工作记录分享之外,
还出现了核心事件叙述———记者小彭采访了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还因为《民法典》在两会上被表决通过而采访专
梦见大雨家、学者,了解其影响。所以随着“Vlog+新闻”的不断
探索,其叙事内容逐渐从“以卫星事件为主”
发展成为“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相结合”
,补足了“Vlog +新闻”小切口叙事和微观叙事的劣势。“Vlog +新闻”开始承担
新闻报道的功能,渐渐从主流媒体报道的边缘走向中心。
(三)叙事节奏: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配合下的紧凑节奏
叙事顺序对叙事节奏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蒙太奇等剪辑手法的运用,Vlogger 可以以非时间顺序呈
study过去式
图1样本的叙事者分
167
事件,加快整体的画面节奏⑩。而在叙事节奏方面,Vlogger可以通过延缓核心事件的叙述或加速卫星事件的叙述,来改变节奏,实现对叙事张力的内在控制。在本次内容分析研究中,笔者发现,一部分两会Vlog的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中,存在加快视频节奏的元素(见表2)。
表2样本的叙事顺序和叙事节奏分析(样本数量统计)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可以看到,Vlogger通过叙事顺序和叙事节奏的设置,打造了“Vlog+新闻”的紧凑节奏。那么,叙事顺序和叙事节奏之间又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笔者选取了具有对比性的两个样本——
—新华社《小Vlog》第3期、澎湃新闻《委员Vlog看两会》周桐宇委员第2期进行进一步分析。在这期新华社《小Vlog》中,记者张扬“流水账”式地记录了人大开幕会中自己的一些见闻。在处理数百位委员入场的画面时,后期使用了加速处理,既达到了突出人数之多的效果,也加快了视频的节奏。而在这期《委员Vlog看两会》中,视频内容主要围绕两个事件展开——
—一个是Vlogger与其他委员寒暄,另一个则是Vlogger表达自己对于总理报告的看法。在后期制作中,两个事件的衔接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直接将两个事件中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剪辑进来。
当使用时间顺序呈现事件时,对因此产生的冗余细节加快叙事速度;当使用非事件顺序时,因为选取的已经是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所以可以以等速节奏进行叙事。这体现了叙事顺序和叙事节奏之间的相互配合,在此之下,形成了“Vlog+新闻”的紧凑节奏。这一方面迎合了当今受众,特别是网生代体的浏览习惯,另一方面则允许了更多内容进入到Vlog中,提高了Vlog的信息密度。
四、结语
“Vlog+新闻”是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通过Vlog-ger角切换、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的结合叙述,视频
内容变得多样化和立体化,也拓展了“Vlog+新闻”的语义和功能;通过叙事顺序和叙事节奏的相互配合,视频节奏变得紧凑而有张力,也迎合了全媒体受众快节奏的观看习惯。
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叙事特点,我们可以对“Vlog+新闻”的功能产生新的思考。通过角的切换、内容的丰富、节奏的加快,“Vlog+新闻”也许可以跳出Vlog自带的娱乐性,承担一定的报道功能,更好地扮演“硬新闻软着陆”的角,这些都会使“Vlog+新闻”从我国新闻报道的边缘慢慢走向中心。
当然,“Vlog+新闻”还存在一些仍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克服新闻真实性与Vlog表演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克服新闻时效性和Vlog高质量要求之间的矛盾。“Vlog+新闻”未来的发展,应该以上述叙事特点为优势,探索现存矛盾的解决之法,进一步提高质量与受众吸引力,从而成为媒体进行新闻报道、与受众沟通的重要手段。
注释:
①胡志刚,夏梦迪.“Vlog+新闻”对5G时代新闻报道的影响探析[J].出版广角,2020(04):40-42.
②李文硕.新闻报道中的vlog叙事探析———以康辉vlog为例[J].视听,2020(06):162-163.
③孙慧英,范艺馨.移动短视频外交新闻叙事创新分析——
—以“康辉的Vlog”报道为例[J].传媒观察,2020(06): 61-65.
④郝玉佩.重大新闻报道中的Vlog叙事研究———以2019年全国两会Vlog报道为例[J].新闻论坛,2019(05):15-
16.
⑤蔡之国.新闻叙事学研究框架的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30-136.
⑥敖俊杰.论电视新闻叙事表象下的意识形态诉求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⑦苏佳.5G时代主流媒体的“Vlog+新闻”报道[J].新闻前哨,2020(08):54-55.
⑧夏德勇.新闻叙述者研究述评[J].新闻界,2010(06): 57-58.
⑨吴果中,陈婷.视频博客:两会报道最具创新性的应用[J].新闻战线,2019(19):73-75.
⑩金文哲.电视新闻画面的节奏和剪辑关键点[J].科技传播,2019(12):71-72.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168
|RADIO&TV JOURNAL2021.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