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从区域人才市场需求入手,明确区分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各自目标就业岗位(),形成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层次衔接关系。建立区域职教联盟,统筹规划,构建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有效解决培养目标重叠和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
【关键字】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1引言
我国高职招生将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即将推出的高职招生六大政策,将使越来越多的职高生、中职生有更多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深造。目前,除了5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之外,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各自独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叠、课程设置重复的矛盾突出。要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衔接的关键假期家长评价 简短[1]。基于3+2的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满足毕业生直接就业的需要,又要满足对口升学的需要。对口升学目标需要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支撑,同时,对口升学目标不能与直接就业的培养目标割裂开来,要相辅相成,互为印证。计算机产品营销员、装潢广
告设计员、文字编辑员等职位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目标,同时这些岗位技能也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基础性技能,这样,中高职衔接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无缝衔接。
2.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炸麻花家庭做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间开展联合市场调研,明确各职业岗位职责,深入分析各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和人文素质要求,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分析如下表:
笔画名称3.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情歌 歌词“重视基础、拓宽口径(以满足岗位、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专业素质要求提升的需要)、强化技能”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融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中高职有机衔接、系统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3.1课程设置
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中高职专业负责人共同协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实训课三大类组成,其中公共课中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专业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训课重点培养学生针对职业岗位()的综合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开发方向)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平台、通用能力平台、特殊能力平台构成。通识能力平台,按照“社会人”、“职业人”所必须的社会素质、职业素质要求,开设文工具课程、学生素质拓展项目以及指导性教育活动;专业通用能力平台,按照IT行业大类“职业人“的要求,专业教学主要培养具有初、中级软件工程师任职要求的专业技能;专业特殊能力平台,根据高级软件工程师任职要求,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3.2一体化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通过分析主要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围绕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在保障中职就业需求和对口升学需求的前提下,统筹设计填志愿是怎么填的3+2中高职衔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始终从目标岗位能力需求出发,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验证性实验内容,二是综合项目实训内容,三是轮岗、顶岗实习。验证性实验是指上机操作,包括上机指导、练习和作业;综合项目实训内容是指从真实项目中提炼的教学项目;轮岗与顶岗实习主要指学生根据所学技能,在校外完成企业岗位工作任务。
奖学金申请书范文4 结束语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中高职间课程设置重复问题,避免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而造成的课程开设相关性缺失问题。目前,基于3+2模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已在湖北省内试点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已得到行业企业专家认可,并在湖北省襄阳市内推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