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研究
琉璃咯嘣研究综述
兴趣爱好有哪些□苏豪强
摘要:琉璃咯嘣不仅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中原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该文以近二十年国内公开发布的学术著作、新闻宣传以及地方志为基础,试从琉璃咯嘣的起源、琉璃咯嘣的工艺和造型、琉璃咯嘣的发展现状以及琉璃咯嘣的保护传承问题四个方面述评琉璃咯嘣的研究现状,以展示琉璃咯嘣研究的相关成果。
关键词:民间艺术琉璃咯嘣综述
琉璃咯嘣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性儿童玩具,因其特殊的寓意和有趣的玩法,已变成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记忆,深植在中原人民心中。琉璃咯嘣的制作历史悠久,从明清时期就广为流传,清代《燕京岁时记》《完玉堂诗集》《春星草堂集》等相关文献都有琉璃咯嘣的记载,时至今日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洗礼。琉璃咯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富地域特,不同地域对其的称呼和制作造型也有出入。琉璃咯嘣在经历了数代人的技艺 传承后,其制作工艺也越发独到、成熟。但随着时代的冲击,以及受到自身保守的传承和制作理念影响,琉璃咯嘣的生存空间也正逐渐萎缩。该文不仅细致整理了琉璃咯嘣的起源
和工艺造型,而且着重评述了琉璃咯嘣的发展现状和传承问题,以期为今后琉璃咯嘣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琉璃咯嘣起源研究
对琉璃咯嘣的称呼具有地域性特征,大都是人们根据琉璃咯嘣发出的声音命名的,多为拟声词。除了琉璃咯嘣的叫法,还有“咯嘣蹦”“鼓珰子”“鼓子”“响葫芦”等多种称谓。关于琉璃咯嘣的发源地探讨,学界普遍认为琉璃咯嘣起源于山西。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上布政使丁陈管件》中记载:“即以晋论,各处之绒毛,阳城之丝茧,交城之玻璃,潞城之草帽辫……”交城玻璃名誉天下,通常认为琉璃咯嘣的原始产地就是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的夏家营镇覃村,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众多文献资料表明,琉璃咯嘣的流行与晋商的活动密切相关。在清朝、民国时期,晋商体庞大,遍及全国。他们在外奔波,一般每隔三年才会有一次回家探亲的假期,其思乡之情在春节期间尤为剧烈。琉璃咯嘣作为他们的乡愁载体,其音在晋商看来就是魂牵梦绕的“乡音”琉璃咯嘣虽然廉价,却安抚着无数在外奔忙的晋商游子。
据山西党史方志网侯婷婷执笔的《交城琉璃咯嘣》一文介绍:“覃庄人称琉璃咯嘣是宝贝疙瘩、救命宝贝。相传,农历五月初九是女娲的生日。女娲’炼石补天’,炼石为玻璃液。覃庄人以女娲为琉璃匠的祖先,将农历五月初九定为琉璃节,起灶唱戏以示庆祝。”琉璃咯嘣的起源颇具神话彩。琉璃咯嘣是传
统的手工艺玩具,具有祭祀的功能,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居住地区,人们还用它作河灯祭祀河神。琉璃咯嘣是具有浓厚地域彩、乡土气息的音乐玩具和供器,是典型的中原民艺手工制品。
综上所述,通常认为琉璃咯嘣的原始产地是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的夏家营镇覃村,历史悠久。其起源带有浓厚的神话彩,有做音乐玩具和供器的功能。此外,琉璃咯嘣的广泛流传与晋商的活动密切相关,是晋商游子的思乡载体。琉璃咯嘣虽小,却被灌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颇具特。
二、琉璃咯嘣工艺和造型研究
1琉璃咯嘣工艺
琉璃咯嘣的制作大都采用家庭作坊式的制作方法,各家各户在配料、烧制等步骤上会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但整体制作思路是一致的。琉璃咯嘣虽然体格不大,但制作工艺还是相当烦琐和考究的,它既需要匠人对原料配比与火候温度的精准控制,又需要匠人技巧、手法和经验的完美配合。
谭红丽在《山东博山琉璃响器"鼓珰”探究》中,把琉璃咯嘣的制作技艺流程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配料与工具的准备。琉璃咯嘣的配料多以废玻璃为原料,再融入一定比例的石英砂、硝酸钠、碳酸钙等材料进行配比,工具有铁杖、琉璃管、剪刀、铁钳等。第二步是具体的制作工艺,分为七小步:温缸,下料,化料,试料,取料,吹制鼓珰和清缸。不同的步骤结合不同的工具,辅以经验技巧和三到四人的人力方可完成。
自媒体“消费日报山西”在2017刊登过一篇《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琉璃咯嘣》的文章,里面对琉璃咯嘣的制作流程有较为详细的介绍:琉璃咯嘣的制作严格按照代代相传的配方,以旧玻璃为原料,辅以铁屑、铜屑等材料放在特制的坩埚中,在1000o C的高温下融化。在这个过程中严格控制火候温度,将炉中产生的玻璃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边吹边控制直至吹成葫芦形,待冷却后,从吹管上割下来就完成了。整个过程需要一气呵成,难度不小。
综上所述,琉璃咯嘣的制作由于家传或师传的传承方式,其制作方大多以家庭为单位,非机械性明显。琉璃咯嘣的原料以
53
吳血叙4*1•兗
废旧玻璃为主,辅以特定比例的金属屑或化学制剂,将其放在特制的炉缸内高温融化成玻璃液,随后取出伴以工具进行吹制,待其成型冷却割下就完成了。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但需要足够的人力参与,并且要求匠人师傅要有足够成熟的经验,既耗费物力、财力,又需要足够的精力和人力,其难度可见一斑。五毒是哪五毒
2.琉璃咯嘣的造型
琉璃咯嘣的主流形态分为单腔体和葫芦体两种,其发声原理与它独特的造型有关。除了主流的两种形式,琉璃咯嘣的造型在不同的地域或在不同的匠人手里呈现方式也各自不一。
吴言在《咯嘣儿亢》中对琉璃咯嘣的造型有精彩的描述:“除了纺锤和唢呐,还能做粗把儿的翁子,细把儿的嚷子,长把儿的马蹄莲,短把儿的喇叭花,一个大肚子的弥勒佛,两三个小肚子的葫芦娃。亢矬子的咯嘣儿能发出好多声响,有的厚重如鼓,有的雄浑若锣,有的柔和像丝竹,有的清脆鸟鸣。亢矬子的咯嘣儿有好多种颜,赤橙黄绿似青蓝紫,世上多少颜,那咯嘣儿就有多少颜。”由此足以见得琉璃咯嘣不仅造型多样,而且颜丰富。
学者吕江在《琉璃响器咯嘣》中也对琉璃咯嘣的造型作了简单的陈述:除了琉璃咯嘣的主流造型,还有云流品、啧啧、三号子、常兴、七璃、九璃、吊花、改号、老改、野毛、人头、宝莲灯、喇叭、茶壶、酒壶、水烟袋、山山壶、鱼缸、盘龙壶等二十多个品种。体型可大可小,其中琉璃宝塔造型的层高可以从三层到十三层不等。当然,丰富的造型与制作工艺水平呈正比。
据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琉璃咯嘣在特定的时期内发生过明显的造型演变。除了单腔体和葫芦体的主题造型,琉璃咯嘣的造型主要受地域和匠人的影响比较大。随着琉璃咯嘣的传播,其造型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民俗环境下也略有差异。也正是因为这种环境差异和匠人艺术表达的差异,才让琉璃咯嘣呈现出耀眼的彩。
三、琉璃咯嘣发展现状研究
琉璃咯嘣诞生四百多年以来,经历晋商的独宠,也经历了远销海外的风靡,只是铅华洗尽后,也似乎到了沉寂的年代。直到2007年1月琉璃咯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有了政府的宣传和保护,琉璃咯嘣才日渐被人重视。但就目前的琉璃咯嘣生产发展现状而言,还是不容乐观的。
郭冰蕊在《试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以交城县琉璃咯嘣、滩羊皮手工艺为例》文中特别写道:由于是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琉璃咯嘣的制作配料和工艺“一家一方”是很普遍的现象。琉璃咯嘣手工艺技术比较繁杂,且制作琉璃咯嘣的老师傅对技术非常保密,一般不外传。许多迁移到外地的老师傅怕把技术外流,甚至连亲儿子也不传授。技术的保密和固守以往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琉璃咯嘣的传播,再加上琉璃制作工艺的繁杂,一个学徒通常要学习三年才能熟练掌握其制作技巧,这让很多对琉璃咯嘣跃跃欲试者望而却步,所以琉璃咯嘣在传播源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高明斐对琉璃咯嘣的发展现状研究在其文《传统玩具的文化记忆和模因传承》中有较为独到的阐释:纯手工的制作方式再加上至少三年的学习周期让琉璃咯嘣逐渐与社会市场脱轨;产量低下,再加上 易破易碎的危险属性,使琉璃咯嘣与一些安全性高且样式新颖的玩具相比几乎没有优势;对生产方式的守旧、形制的固守让琉璃咯嘣无力应对市场的变化,琉璃咯嘣的设计创新迫在眉睫。
同样,谭红丽在《山东博山琉璃响器“鼓珰”探究》一文中对琉璃咯嘣的发展现状也报以担忧:超高难度的制作工艺再加上难以用机器制作的独特属性 让山东博山地区的玻璃鼓珰制作工艺濒临失传,技艺传承青黄不接,青年从业者更是寥寥无几。市场的堵塞,也让琉璃鼓珰的生产一度消隐。安全隐患的存在,更让现代人接受起来步履维艰。琉璃咯嘣的发展亟需社会关注。
综上所述,琉璃咯嘣发展至今,在其生产模式、性质样式、作用属性以及传承保护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家传的生产理念让它困守一方天地,非机械性和超长的技艺学习周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老旧的形式和安全隐患让琉璃咯嘣更无市场可言。琉璃咯嘣的发展和传承不仅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与视野关注,而且需要琉璃咯嘣的自我革新和主动求变。
月亮的诗句四、琉璃咯嘣保护传承研究
琉璃咯嘣的生存现状让人担忧,其发展缓慢也 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琉璃咯嘣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再加上相关政策的出台,琉璃咯嘣的传承课题研究比以前多了些温度。
自媒体交城旅游平台在《交城琉璃咯嘣》一文中提到,商品经济的发展让琉璃咯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境,为了抢救、保护这一古老的遗产,交城县成立了传统玻璃工艺研究会,开展琉璃咯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搜集工作,并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同时还设立了传统玻璃作坊原址的陈列馆,琉璃咯嘣的保护工作逐渐被重视。
qq交友宣言成颖在《论琉璃咯嘣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特别强调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需要培养创新意识,这些都可以从琉璃咯嘣的制作材料、规格、外观等方面入手;同时也要大胆改进传统工艺弊端,取精去粕,面向市场导向,做到内外兼修,积极培养琉璃咯嘣手工匠人。关于创新措施的实际运用,成颖提出了四条可行度较高的建议:首先,要让琉璃咯嘣尽量与旅游业产生交集,改变产品本质,可以捆绑销售发展为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等;其次,琉璃咯嘣可以与地域特征和民俗表演相结合,寓教于乐,传
54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播琉璃咯嘣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再次,要充分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搜集和保存琉璃咯嘣的相关数据;最后,国家应加强宣传保护工作,地方政府也应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保护环境。
无独有偶,高明斐在《传统玩具的文化记忆和模因传承》中不仅对琉璃咯嘣的发展现状作出了阐释,而且对琉璃咯嘣的创新传承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一要重视市场因素,重视手工艺品的“艺术化”生产;二要遵循“材料真实性”的思想理念,到新时代的设计风格;三要改变从业人员的固有观念,引导琉璃咯嘣匠人的创作;四要重视工艺要素在创新继承借鉴中的应用,丰富琉璃咯嘣的时代属
性,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整体而言,对于琉璃咯嘣的传承问题,除了注重对琉璃咯嘣数据的保护,业内学者普遍把眼光聚焦在琉璃咯嘣的创新发展问题上,同时特别注重实际运用,具体体现在对琉璃咯嘣制作工艺的改良、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理念、多包多容的时代思路、表里兼顾的传播导向等方面。与众多手工艺品一样,琉璃咯嘣不仅是社会进程中的刻度符号,而且是人们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晶。对其的保护传承不仅是文明进化之举,而且是社会使 命所在。
五、对琉璃咯嘣研究的总结
通过以上对琉璃咯嘣研究的梳理和归纳,可知已有一些学者对琉璃咯嘣文化系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在琉璃咯嘣的起源、工艺造型、现状发展、保护与传承等问题上,也采用了美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为琉璃咯嘣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琉璃咯嘣与众多传统民间手工艺一样有着较为突出的区域性,地域特明显。作为地域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琉璃咯嘣不仅在起源、工艺造型和玩法上独具特,而且蕴含着特定体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我国民间手工艺也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的进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让琉璃咯嘣面临着危机,人才断层、创作理念守旧、市场萎缩等问题皆为要
害,琉璃咯嘣的保护传承成了当务之急。琉璃咯嘣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关系着自身的命运,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目前,琉璃咯嘣的保护传承工作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仍需要大胆的创新和实践。在此问题上,人们不仅要关注琉璃咯嘣文献数据的保护,而且应该扩大视域,不局限于琉璃咯嘣自身,注重琉璃咯嘣的辐射和交集,延长其生命脉络。内核驱动与外部带动双轨运行才会有让琉璃咯嘣焕发第二春的可能。正如柳宗悦所言:“与美结合,参与生活,与经济相关联,表露思想。”或许这才是琉璃咯嘣的发展出路。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王旭
(上接第52页)
四、泥猴玩具研究总结
通过上文对泥猴现有文献资料和民艺研究现状的总结、归纳与梳理,可知现在已有的泥猴玩具研究并未有针对性地提出泥猴玩具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泥猴玩具发展中存在的实际性问题仍有待实地考察调研。另外,针对泥猴玩具创新发展的研究、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研究均有不足,且泥猴玩具艺术理论价值的发掘较为缺乏。如P,研究者可针对泥猴玩具的艺术理论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从中探索我国传统民艺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民艺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代化的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但冲击亦是机遇,相关人员要把握时机,让民艺焕发生机。王廷信教授在“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与传播”讲座中谈到了如何破解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难题。他提到日本传统艺术的发展,日本相关设计者把继承与发展有机结合,让传统工艺的艺术理念有效延伸到设计领域,创作出大量富有日本民族文化品质的优秀设计产品,为当代日本设计业注入了活力和文化内涵。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艺术风格的融合创新发掘了民艺的艺术价值,为民艺适应现代化社会提供了平台。要想推动泥猴玩具的传承发展,创新是必要的,把握各类民艺独具的优势、特进行传承与创新,不失为民艺浴火重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林燕.乡土灵猴一猴年说泥猴玩具M.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2):16—21.
[3][3]吕焰.浅谈民间猴作品艺术3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8—29.
[5]臧卫军.西安鱼化寨"呢叫叫”的传承与变异3J.人民论坛,2。11 (26):230—231.
[6]秦榕.猴文化研究初探一猴的生物性与文化性3]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146—148.
[7]秦榕.猴祖崇拜之正面的猴神一中国猴文化研究之二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S1):74—76.
[9]薄松年.金猴临凡兴福降祉一传统美术中的猿猴形象3J.文物天地,2016(2):4—12.
法律文秘
31黄于瑶.新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3].美术教育研究,2018(10):30.
32]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3.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4):137-141.
33]谭思蕾.可持续视角下的传统民艺产品创新设计研究3.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9.
34]孙海楠.基于民艺材料及工艺的现代产品设计研究3.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9:10.如何报考在职研究生
35]刘徐湘.人为状态下民族民间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3.教育评论,2011(2):36-38.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杨婷
5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