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家窑类型期多人舞蹈纹饰的渊源
试析马家窑类型期多人舞蹈纹饰的渊源
作者:肖永明
进京需要核酸检测吗来源:《丝绸之路》 2014年第18期
    肖永明
中国猎头公司排名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本文从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这些器物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认为多人舞蹈盆出现在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圈西北部边缘。多人舞蹈纹饰源于狩猎经济模式下的岩画题材,多人舞蹈纹盆的出现是刚刚走上农业经济道路的狩猎采集人将岩画题材转移到彩陶工艺中的一种表现。欧亚之间草原地带的狩猎采集人以岩画为媒介,将来自于西亚地区的农业部落多人舞蹈纹饰传播到了甘青地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上。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多人舞蹈纹饰;亚欧草原;文化传播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
    [中图分类号]K876.3城里的月光歌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22-06
Windows8.1升级Windows10
    甘青地区的几件马家窑类型的多人舞蹈纹彩陶盆,以其鲜明的人物特征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精妙绝伦的彩绘艺术,吸引了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美术学、宗教学、符号学等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综合起来其功能主要是与表现原始人的团结意识、生殖崇拜、狩猎及农业生产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除病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等有关。本文以多人舞蹈纹题材为线索,对大地湾地画、亚欧草原地带的岩画及西亚地区的彩陶题材作了对比分析,以探求马家窑类型期多人舞蹈图案的渊源。
    一、马家窑类型期舞蹈纹盆的演变规律及其共同特征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期,中国西北地区出现了以人物舞蹈为主题的多人舞蹈纹图案。目前,这种多人舞蹈纹盆共发现五件,分别是日本馆藏一件、甘肃会宁头寨乡牛门洞村出土一件、武威新华乡磨嘴子遗址出土一件、青海同德宗日墓地M157出土一件、大通上孙家寨墓地M348出土一件。有关这五件舞蹈纹盆的详细描述在《古代彩陶中的原始舞蹈图》一文中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图1)日本馆藏的这件曲腹盆为宽沿、敞口、浅腹,平底、鸡冠状耳,器型同兰州雁儿湾H1:36相近。构图方式采用三分法将内壁图案等分成相同的三组,外壁的波浪纹及卵点纹也是雁儿湾期常见的纹饰,内壁的
2020年鼠年拜年祝福语中心带圆点的弧边三角纹主要见于马家窑早期至雁儿湾期的陶器,所以这件彩陶盆为甘肃东乡林家中期(相当于雁儿湾期)的陶器,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马家窑类型多人舞蹈纹彩陶盆。牛门洞出土的这件彩陶盆为宽沿,口微敛,腹略深,无鋬耳。器型同日本馆藏的这件较同类器较为接近,但是从腹略深、无鋬耳的特征来看,应略晚于日本馆藏的那件曲腹盆。三分法的构图方式、带有尾饰及较为写实的舞蹈人物形象则与日本馆藏的舞蹈纹盆相近,以弧线纹和宽叶纹相隔人物图案的做法多见于林家中、晚期(相当于雁儿湾期及王保保城组期)。综合来看,牛门洞的这件陶器也应为林家中期(相当于雁儿湾期)陶器,只是略晚于日本馆藏的那件。宗日多人舞蹈纹盆属于宗日墓地一期二段,相当于王保保城期。上孙家寨墓地M384中与舞蹈纹盆一同出土有另外三件盆和一件彩陶钵,这几件陶器同乐都脑庄M1的同类器器型相近,彩陶盆缘面较窄,腹变深,上腹较直下腹渐收,器型不很规整,做工趋于草率;内壁以三分法构图,外壁均饰纽结纹,应和乐都脑庄M1处于同一期别,即林家晚期三段。磨嘴子舞蹈纹盆器型与甘肃河西走廊古浪县博物馆藏彩陶曲腹盆(0016)、酒泉照壁滩遗址第三地点彩陶深腹盆(87JFZ-III-002)、武威五坝山墓葬的彩陶盆(M1:4)等同类器型接近。河西走廊的这些器物为马家窑类型晚期与兰州小坪子阶段接近,是河湟地区马家窑文化经天祝地区影响到武威一带的结果,磨嘴子舞蹈纹盆上的宽带纹、水波纹、成组的弧线纹、叶纹、弧边三角纹、卵点纹是小坪子期陶器常见的纹样,所以磨嘴子的这件舞蹈纹盆应该为小坪子期阶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