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简史
教 学 要 求
总体把握本期美术发展概貌及美术类别。了解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和造型看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线索。着重把握彩陶艺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了解原始时代的雕塑与绘画。
上古时期的美术简介
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绘画与工艺美术结合,带有装饰风。汉代的民间匠师艺人已经能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出多种绘画技巧、形式和风范,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相互交流、影响,初步形成了明显的民族风格:重视以形写神,追求形神兼备。以线条表现人物的风格已经形成。
原始社会石器简介
取消建行手机银行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有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发明创造了骨角器、骨针、以及将石器嵌在骨头、或木料上的复合工具等,还有那些用来佩戴的小石珠、石坠子等。到了这个时期。先民们对形式美的若干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审美意识逐渐由朦胧走向清晰。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一节 概述
1.历史概貌
2.原始时代的美术类别
3.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点
2.原始时代的美术类别
原始时代的美术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陶塑、石雕、玉雕等)、绘画(岩画、壁画、地画及器物装饰画等)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石雕 新石器时代
黑陶鹰尊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玉器
阴山岩画鹿图秋天的好句
新 石 器 时 代
双面石雕人面像
彩塑头像
彩陶壶绘斗犬图 新石器时代
3.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征
1. 那些我们称之为美术作品的东西,总体上看并不是纯粹为“美”而创造的,是适用与审美的结合物;
2. 原始时代美术的各个门类尚未有明确的分化,如雕塑、 绘画与器物往往是浑然一体、相互依存的。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二节 石器的制作与
审美意识的萌芽
一、关于美术起源的问题
1.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2.马克思注意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劳动说
1.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1.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2.巫术说:艺术起源于人类远古时期的巫术活动。繁华落尽什么意思
3.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而游戏起源于人的精力过剩的宣泄。
4.心灵表现说:艺术起源于心灵表现。
5.季节变化的符号说:艺术是季节变化的符号。
2.劳动说
文艺起源于生产劳动,文艺是原始人从事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坚持“劳动说”应注意两个问题:
①不排斥其它诸说的合理因素;
②有些艺术样式表面看来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目的也不完全的劳动。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原始社会石器图例
第一章 原始社
会的美术
1.北京猿人
40-50万年
打制石器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2.丁村人(20万年):打制石器,修正技巧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3.山顶洞人
(18000年)
磨制石器
复合工具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彩陶
三种代表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
1、半坡类型:彩绘纹样多由直线、折线、、波线等几种基本的几何纹所组成。动物纹多以人面纹、鱼纹和鹿纹常见。造型朴拙而厚重。
2、庙底沟类型:几何纹以弧线居多,常由圆点、瓜叶纹、弧线等线条组成单一黑的二方连续花纹。一般装饰在器皿的腹部。;动物纹通常以鸟纹、蛙纹居多。
3、马家窑类型:多旋涡纹,由半坡类型向马家窑类型过渡,纹饰也由写实向变形方向发展。通常装饰面积大,在器具的内部、外部及器口等等均有。且图案更精美,质地更细腻。
《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类型
《五 鱼 盆》 半坡类型
《花瓣纹彩陶盆》
《鹳鱼石爷彩陶缸》 庙底沟类型
《几何纹彩陶瓮》 马家窑类型
《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类型
《骨雕人头像》 仰韶文化类型
《 陶 塑 人 面 像》 仰韶文化类型
《陶裸体女神像》 红山文化类型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早期:西安半坡类型
时间:6000年左右
造型:圆底钵、圆底盆、折腹盆、细颈瓶、直口尖底瓶、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几何纹、人面、鱼、鹿等
中期:河南庙底沟类型
时间:5000多年
造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等。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几何花瓣纹较多、鸟纹、蛙纹等。
晚期:马家窑类型
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
半坡类型
马厂类型
时间:4-5000年左右
造型:盆、钵、瓶、瓮等。
纹样:同心圆、涡状纹、垂幛纹、
水波纹等。
马家窑类型 陇西吕家坪
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 青海大通出土
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
日出印象几何纹彩陶罐
动物纹彩陶壶 希腊 公元前 7 世纪末
阿甲利斯与阿扎克斯战后休息 BC6世纪
红绘式彩陶瓶 希腊 公元前5世纪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二、彩陶的艺术成就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正式由于它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和最光彩的成就。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二、彩陶的艺术成就
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 彩陶
的装饰效果给人以生动、自由、舒畅、开放、流动的审美享受。
各种造型的彩陶
各种纹样的彩陶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二、彩陶的艺术成就
彩陶文饰手法:海边去哪里旅游最好
1.线描型
2.平涂型
3.综合型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三、黑陶艺术:龙山黑陶
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
地点:山东章丘龙山镇等黄河下游地区。
黑、光、薄、棱、鼻是黑陶的基本特征,它给人以庄重、肃穆的审美感受。
如果说彩陶是以其造型和纹饰的有机结合而光彩夺目的话,那黑陶则是以质地精美和丰富的造型取胜。
龙山文化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四、红陶和灰陶
五、玉器
新石器时代玉器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1.陶器盖纽、把手或器物上的装饰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一、雕塑
2.妇女儿童
为什么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前女性一直是雕塑表现的主要内容?
1.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 2.反映出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和种族繁衍的美好祝愿。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陈奕迅有哪些歌好听一、雕塑
3.动物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二、稚拙率真的原始绘画
1.彩陶上的绘画
举例说明陶器上的装饰纹样是
“有意味的形式”
a.“鱼” 可能意味着对氏族生殖繁衍的祈求; b.蛙(演变为蟾蜍)可能是对月亮神的崇拜; c.鸟纹(金乌)可能是对太阳神的崇拜。
所以说陶器上的装饰纹样,不是纯的装饰图案,而是充满了原始观念内容,即有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是有意味的形式”。
各种纹样的彩陶
马家窑类型 青海大通出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赏析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高14.1厘米 口径29厘米
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陶盆大口鼓腹,下腹收束,小平底。陶盆内壁沿下绘出三组舞蹈者,每组五人。舞蹈者头上有辫状装饰物,身下有尾饰,手拉着手,侧着头,伸着腿,踏着强有力的节拍,欢快起舞。舞蹈者的形象用单平涂手法绘成,造型极其简洁明快。
舞蹈者的内容,有人认为是原始鸟兽舞;有人认为是原始图腾舞;还有人认为是原始祭祀舞、生殖崇拜舞等等。不过,大家一致认为,舞蹈纹最可贵的不仅在于再现了先民们舞的热烈场面,而且形象地传达出生机盎然的活力。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二、稚拙率真的原始绘画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
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大多数岩画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原始社会岩画简介
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根据分布的地域及特征不同,分为西北岩画和西南岩画两种。
西北岩画以斫凿为法,动物纹为主,除动物以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显得粗犷雄浑(主有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和甘肃黑山岩画)。
西南岩画则以涂饰为法,人物纹为主。除人物以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显得朴拙神秘(主有云南沧源岩画和广西花山岩画)。
无论是斫凿还是涂饰,均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富有幼稚、夸张的特点。充满力度之美则是一致的。
《猛虎捕食图》 甘肃黑山岩画
内蒙古阴山岩画 阴山人面纹
《沧源舞蹈牧放战争图》 云南沧源岩画
《祭神舞蹈图》 广西花山岩画
第四节 雕塑与绘画
二、稚拙率真的原始绘画
3.地画: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时期居址地画(距今约5000年)的发现,使中国绘画最早的实物资料年限大大提前。
110厘米× 120厘米
用炭黑颜料绘成
甘肃秦安大地湾地画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
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早更新世中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多处旧石器文化。
在许多天然洞穴中曾发现使用火和粗制石器的遗迹, 例如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就曾发现人类远祖居住的山洞。洞内出土了人的骨骼化石、骨器和原始装饰品。
在当时,山洞高于河面,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之地,只是山洞完全处于天然状态,也正如《易·系辞》所说的“上古穴居而野处”。
依古代文献中“构木为巢”、“冬居营窟,夏居 巢”等记载,表明当时巢居形式亦已存在。
此外,在东北地区还发现了由兽骨堆积的围合体,据信是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迹。由于这时期的资料极为匮乏,因此这里所涉及的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仍着重于新石器时期这一范畴。
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址的分布 中国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前2000年)遗址迄今已发现一千余处,分布几乎遍于全国。由于起迄年代、文化内涵、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的不尽相同,使得它们的发展产生若干区别。当时社会生产的主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逐渐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社会结构也由单纯血缘组合与人数较少的原始人,进化到关系复杂与人口较多的氏族部落。在建筑方
面,已知有居的聚落,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址、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御的垣墙、濠沟,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
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
属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址的,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公元前5400~前5100年)、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200~前4800年)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聚落面积不甚大,一般为1~2万平方米,已经使用半地穴房屋,墓葬集中置于聚落近旁。这些文化大体散布在今日的甘肃东部、陕西西部、河南中部及河北南部一带。
新石器中期可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为代表,它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该文化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遗址已超过一千处,有代表性的除仰韶村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县的庙底沟,山西石楼的岔沟等。所发现聚落遗址均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以及多种建筑类型。
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前1600年)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分布在今山东全境、河南大部、陕西南部与山西西南一带。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还出现了地面房屋。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粉,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扩大使用,表现为城子崖的古城围垣。
就黄河地区而言,仰韶文化中期和龙山文化中晚期,是文化辉煌发展的最高阶段。
2.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首见于湖北京山县的屈家岭文化、湖北天门县的石家河文化。其时代约处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分布范围大抵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及河南西南。建筑已大多为平面方形或长方之地面房屋,并有套间及长达三十间的连屋,结构用垛墙及木柱梁。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现大规模的聚落与密集聚落,以及最大占地面积达一平方公里之古城多座,这些古城大多已有夯土城墙、护城河及水门。
长江下游则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4000年)及同时的嘉兴马家浜文化、余杭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为代表。它们分布在杭州湾、舟山岛及太湖沿岸一带,其特点是使用了有异于中原的干阑式建筑。这种下部架空的结构,适合于炎热潮湿和多虫蛇蚊蚋的江南水乡,其渊源可能来自远古的“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此外,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