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所学,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核心提示: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农民起义(民变)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民变不断!或遇战乱,或逢灾年,生活在最底层的,被压迫的伟大的中国农民,从未停止过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的斗争。由于种种原因,在著名的一些起义中,过程很残酷,结局也各不相同,美好的憧憬,只在期中昙花一现,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罗列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九个农民起义。
一、大泽乡农民起义——秦朝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末年,土木大兴,民不聊生,为了对抗秦朝末年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维持了仅六个月就被镇压,但却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也占有着重要地位。
二、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新莽公众怎么申请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发生于王莽篡汉时期,公元17年(天凤四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由樊崇、王匡、王凤组织饥民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发起的农名起义。公元22年,起义军兵分两路,西进的称“下江兵”,与刘秀、刘縯领导的反王莽力量联合;北上的称“新市兵”,新市兵在攻打随县时,获得一支有生力量,称“平林兵”;同年,琅琊人樊崇起义,起义军以赤染眉,故称“赤眉军”。23年,绿林军为扩大影响,立平林兵的汉朝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的国号,改年号“更始”,更始政权排斥赤眉军。24年,赤眉军讨伐刘玄,同年攻陷长安,处死刘玄,但因补给问题被迫撤离长安,在东进途中受到刘秀军队的伏击,全军覆没,至此,绿林赤眉起义失败,起义推翻了腐朽的王莽政权,成为了东汉改朝换代的工具。世界上国土面积排名
三、黄巾农民起义——东汉
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由张角兄弟领导,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由于当时朝廷腐败、国势日趋疲弱,徭役兵役繁重,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最终导致起义的发生。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
自动挡车驾驶技巧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首裹黄巾以为标志,称“黄巾军”。由于起义准备时间长,起义军声势浩大,起义很快席卷长江以北地区。但是由于黄巾军起义仓促提前,尤其是在首都起义的计划未能实现,使得东汉政府可以有组织地进行镇压,将起义军分割在各个地区,逐一击破,起义历时9个月终告失败。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覆灭,地方政府拥兵自重,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促使了三国鼎立的形成。
黄巾起义经过了十几年的秘密准备,但起义后仅历经9个月的时间,主力就遭到镇压而彻底失败。
四、瓦岗寨农民起义——隋朝
隋末,由于山东地区土地兼并严重,加之作为进攻高丽的基地各项力役、兵役沉重,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苦。故隋末作为全国矛盾的焦点区域,山东首先爆发起义。614-617年间(大业十年—大业十三年),农民起义达到高潮。隋末农民起义是继黄巾起义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历时14年,斗争遍及全国。起义推翻了腐朽的隋王朝,扫清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打击了地主阶级,封建依附关系有所减轻,封建土地占有形式有了很
大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唐初统治者行使与民休息的政策。隋末农民起义的三支主力起义军:
①瓦岗军:大业七年起义,在贵族出身的李密的谋划下,先后攻取荥阳(今河南郑州)、兴洛仓、回洛仓(今河南洛阳东北)、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以及附近州县,是中原地区最大的起义力量。此后,瓦岗军领导内部分裂,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李密后率军降唐,之后被杀。作为隋朝末年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在其败亡后,多数著名将领秦琼、程咬金、徐茂功却成为了大唐王朝立国的重大助力。
②河北义军:领导人是窦建德,于617年(大业十三年)建立农民政权,在境内鼓励恢复发展生产。 武德四年,窦建德率兵与唐军作战,兵败被杀,其余部也很快被李建成击败。
③江淮义军:领导人是杜伏威和辅公祏,控制了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并威胁隋在这一区域的军事重镇江都(今江苏扬州)。武德六年,辅公祏率兵反唐,兵败被杀。
五、黄巢农民起义——唐朝
裘甫起义:大中十二年(公元859年),裘甫在浙东发动农民起义,并建立政权。由于作
战方针的失误,起义军陷入被动,最终于860年(咸通元年)失败。
庞勋起义: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众发动兵变,旋即得到淮浙、山东等地区农民的响应,发展为农民起义,迅速控制了江淮地区。次年,唐政府调集军队,联合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队,将起义镇压。这次起义连同裘甫起义,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黄巢起义:咸通十四年起,关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公元874年(乾符元年),王仙芝聚众起义,次年,黄巢起义响应,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爆发。五年,王仙芝被杀,余部北上和黄巢军回合。起义军推举黄巢为领袖,建立了农民政权,为起义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义军控制两广地区后北伐,880年(广明元年)攻陷长安,同年黄巢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大齐政权建立后,起义军满足于眼前胜利,未能追击唐朝残余力量和消灭藩镇与中央禁军残余势力。次年,唐军反攻,至公元884年(中和四年),黄巢兵败自杀,起义至此失败。其残部坚持抗争到901年(天复元年)。黄巢起义的特点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但起义削弱了唐王朝的力量,使唐朝名存实亡;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彻底扫荡了汉魏以来的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削弱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五代和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条件;起义首次提出“平均”“均平”的思想和要求,虽然不是明确的政治口号,但反映了农民的政治、经济要求,表明了农民的认识水平和革命思想已有很大发展;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藩镇之间的均势,藩镇林立局面得以遏制,有力地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此次起义波及近半个大唐江山,间接敲响了唐王朝得丧钟。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众基础,故而起义军最后失败。朱温篡唐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军小卒后逆袭称帝,实现黄巢灭唐梦想
六、方腊农民起义——北宋清明节诗句大全
王小波起义:北宋时期,四川地区耕地不足,土地问题十分突出。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王小波率众起义,次年,起义军攻陷成都,建立农民政权“大蜀”,改年号“应运”。同年,起义被镇压,但余部一直坚持斗争。在王小波起义的影响下,1000年(真宗咸平三年)又爆发了王均起义。王小波起义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方腊农民起义是北宋末年方腊领导得农民起义(同期的宋江起义与此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自号“圣公”,建元“永乐”。 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方腊农民起义从方腊揭竿而起到主力被镇压,持续不到一年时间(主力被镇压后,仍有残部继续坚持了一年左右),攻占六州五十二县,战乱给两浙路人口带来重大损失,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宋王朝,五年后,北宋都城就被金人攻破。
宋江起义:政和八年,河北、京东地区黄河决口,加剧百姓生活困难;北宋设立的西城括田所在梁山泊一带强夺田土,百姓不断反抗。宣和元年,以宋江为首的36人起义,波及河朔,横扫十余郡。方腊起义失败后,宋朝转而镇压宋江起义,起义最终被镇压,宋江等36人被招安。
芦荟的功效治9种病 钟相、杨么起义:是南宋初年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爆发于建炎四年,由钟相领导,建立了农民政权,改年号“天载”,钟相被杀后,由杨么继续率领起义军进行斗争。绍兴五年,起义军被岳飞镇压。
宋朝民众起义极其频繁,仅北宋160余年就发生民众起义203次,但都最终败死。宋朝这么频繁的民众起义,在其他朝代是罕见的。
救公主 元末农民起义:
①以刘福通、韩山童为首的白莲教起义: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聚众起义,称韩山童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起义军首裹红巾,称“红巾军”。十五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改元“龙凤”,建立了农民政权,次年,红巾军兵分三路北伐。全国各地属于红巾军白莲教系统的起义军还有巢湖地区的彭莹玉、赵普胜率领的起义军;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这支起义军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建立了天完政权;皖北、苏北交界处的肖县李二起义;濠州的郭子兴部,朱元璋由此加入红巾军。
②其他起义军中影响较大的有:浙东的方国珍,拥有独立的海上武装,对元朝屡降屡反,1367 年为朱元璋所灭;苏北张士诚,建立大周政权,改元“天祐”,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盘踞在江浙一带,1367 年为朱元璋所灭。
元末农民起义,以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方国珍等各方势力为主,最终出身义军的朱元璋扫平各路割据势力,建立延续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七、李自成农民起义——明朝
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李岩和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逼的皇帝自杀的起义,灭亡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
但是在对待明朝旧臣与招降吴三桂时做法不当,导致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起义军迎战失利,退出北京。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遭到当地乡勇误杀。
明末农民起义:1627年(天启七年),陕西澄县爆发农民起义,由此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明末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均田”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明末农民军主要有两支:
①李自成大顺政权:1629年(崇祯二年),驿卒李自成被裁撤,次年投身农民战争。九年,高迎祥遇伏身亡,李自成继续农民军领导,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口号;十五年,攻陷襄阳,次年,以襄阳为根据地,建立农民政权;十六年攻占西安,次年正月定国号为“大顺”;十七年三月,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进入北京后的大顺军,
对明朝原统治者未加以恰当的拉拢利用、对关外清军实力估计不足、未对军事政策和部署予以必要调整,最后兵败于清军和吴三桂之手,被迫撤离北京。次年,李自成在湖北遭到地主武装突袭身亡,大顺政权灭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