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
二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苏联模式的确立
解析苏联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
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2.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根据苏俄(联)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
答案D
3.“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
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感恩教师的名言“集体农庄”可判断是苏联模式,为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B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C两项。该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答案B
4.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解析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
答案A
5.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解析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后,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粮食,同时粮食收购的价格又
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这种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于是出现题干反映的现象。故选B项。
答案B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比较
内容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
农业 | 实行余粮收集制 |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
工业 |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 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 经营中小企业 |
商业 | 取消自由贸易 | 允许自由贸易 |
分配 | 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 | 实行按劳分配 |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苏联的共产主义》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指出新经济政策最主要“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并对其历史影响作出简要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苏联历史上这三次经济政策的调整中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1)“新”表现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评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国情。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在苏联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苏联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B
2.右图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一张苏联宣传画,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该宣传画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无法调动工作热情
C.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
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初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苏联模式的理解。A项错误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叙述错误。C项应该是工业化而不是农业集体化。所以选D项。
答案D
3.张建华教授所著的《红风暴之谜》载:1927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
C.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因此选B项。
答案B
4.导学号09504059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本题的核心信息是“粮食产量减少,出口量却增加”,这体现了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牺牲,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投入不足导致产量下降,故B项错误;粮食出口增加可为苏联换来更多外汇,进而推动苏联工业化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结论无法得出。
答案A
5.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
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解析本题以中国的“苏联热”作为切入点,注意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qq怎么设置自动回复”,此时是苏联开展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并获得巨大成功,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
6.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它使人们产生了诸多幻想,如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因为大量生产资料被用于重工业生产,轻工业品、农业产品较为短缺,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连“面包”都得抢购或是排队购买。A、B、Dmpv是什么车型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容,故排除。
答案C
7.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无线路由器穿墙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指的是民生问题,符合要求的是B项。
答案B
8.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 )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
C.“二五”计划完成时期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
解析从题目所给图例中可以看出,属蛇人出生月的命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新经济政策实施虽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苏联远没有超越欧洲传统工业强国,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虽然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也只是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还未能超越传统工业强国,故B项错误;“二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最终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故C项正确;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后期,苏联经济几乎崩溃,故D项错误。
答案C
9.导学号09504060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
解析从二人的身份和立场可以判断二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苏维埃的利益,二人的区别只是角度不同。前者是站在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上说话,后者是为了维护工人和红军的利益。故选D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