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对经济的影响
传统节日对经济的影响
节假日期间爆发式的集中消费。使消费场所人满为患。铁路、旅游、商业、娱乐、餐饮无比火热,消费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得到了有效刺激,从经济学的角度严格地说,“假日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但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客观现实,近年来各种长短假期催生出了“假日经济”这个名词。“假日经济”是什么?仅仅是“节日经济”、“旅游经济”?
  在历经诸多的“黄金周”实践后,假日经济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到底有多大,引发了不少思考。有的专家认为,假日经济是一种“集中爆发”式的消费繁荣景象,只是将年度消费总量进行了再分配,它对整个年度总体消费的增长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有的专家认为,假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假日经济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当务之急,急需探索一条真正符合国情的长远发展路径。
  “假日经济”呼唤理性回归
  自1999年国家对春节、“五一”和“十一”的休息时间作出调整,“7天长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黄金周”诞生,由此,便拉开了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的序幕。
  十多年来,经历过游客暴增导致多处景区超负荷运营,经历过春运期间返乡潮的“一票难求”,经历过“黄金周”为避免交通拥堵人们宁愿选择“宅”在家中……“假日经济”繁荣的背后,诸多具有中国特的怪现象业已凸显,亟待各方的理性回归。
  假日消费的一大特征是“集中”,集中购物、集中旅游、集中出行,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短期内迅速聚合流动,看似点燃了经济发展,实则暴露出很多弊端。
  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往往在节假日开展低价和折扣促销,一时间消费者蜂拥而至,节后又迅速萧条。实际上,有专家指出,全社会的消费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基本恒定的,假日消费的火速升温总会伴随着节后的骤降。这种集中式、超前型的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从而也就难以起到应有的拉动内需的作用。
节假日放假规定  此外,消费需求的过度集中,容易诱发商家的投机心理。目前,我国“假日经济”的一大怪现象是,商家要么恶性“价格战”,要么“宰客”。前者到头来,更多的是“赔本赚吆喝”;后者就出现了近日沸沸扬扬的三亚“宰客门”事件。对于商家来说,最理性的办法应该是在产品优质化、经营特化、促销创新化、服务人性化方面寻求突破,政府部门实施有力的监管,这样才能使假日消费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实,要想真正唤起老百姓的消费热情,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其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大多还停留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只有收入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才能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由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
  “假日经济”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表明,我国缺乏对消费流量的适度控制及有效的分流措施,这大大影响了其本应具有的价值。政府应出台更科学的带薪休假制度、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商家应提供具有高附加值、个性化体验的休闲旅游服务,让老百姓自由选择假期的同时,真正享受到休假的乐趣。当然,消费者也需要调整自身的消费心理和购买方式,改变过去“跟风消费”的习惯,真正回归“理性消费”。
  假日经济 几多欢喜 几多忧
  本刊实习记者 于佳
  不等大地披上银装,冬日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了。随着春节的到来,中华大地已是一片红红火火。元旦刚过,商家大气不敢多喘,紧锣密鼓又开始备战春节,作为中华儿女最重要的节日,无疑这个时期是商家最眼馋的时期。假日打折、返券、赠礼、有奖销售等多种促销
活动早早登场;旅游、交通、宾馆、餐饮迎来一片“日出江南红似火”的景象;《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等大片,高雅的交响乐诸类演出等文化产业也借假日摇旗呐喊。"假日消费"的热浪全面来袭,假日经济的争夺战已拉开序幕。
  热热闹闹的假日经济也不尽如人意,消费投诉的增多,消费休闲活动质量的下降,对于这种靠全民集体放大假拉动消费的做法也是质疑声不断,引发学者专家对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积极完善带薪休假制度,也有人提出 “藏富于民”是刺激消费的根本,健全各项公共服务体制才能真正激活内需……在我国,假日经济还需要一个认知、适当调控到充分合理利用的过程。
  假日制度催生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政府、企业和居民通过对公众假期的利用、协调、引导、服务与消费等,影响或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活动,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假日经济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假日经济具有的空间特征是流动与聚合,包括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一说到假日经济,人们就想到旅游,我们不能把“假日经济”仅仅理解为“旅游经济”,那“假日经济”内容就太狭隘了。还有人认为“假日经济”就是那几
个“黄金周经济”,那“假日经济”的时间就太短暂了。“假日经济”不仅包括“十一”、“春节”等长假期,还包括诸如双休日和我国传统的节日像重阳节、端午节等,和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如“情人节”、“父亲节”等等。
  1999年9月,国务院对外发布的新《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规定,把春节、“五一”、“十一”休息时间与前或后的双休日进行拼接,形成7天的长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黄金周”,也从此拉开了“假日经济”的序幕。
  2007年末,经过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这样,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
  每周的双休日,再加上“大春节”、“大国庆节”和四个“黄金周”,目前一年当中,假日已达114天。这就是说,我们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这为大众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从而也奠定了假日经济坚实的基础。节假日诱发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的消费高潮,并带动了诸如交通、通信、银行等相关行业的消费,对于拉动内需有着重要作用。
  除假日制度的助推之外,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对假日经济的形成也有推泼助澜的作用。中国消费者的思维定式是平时攒钱,关键或者重要时刻集中消费,而节日正是这样一个关键和重要时刻,"不花钱就不算过节"。这种消费心理也造成了每年假日消费"井喷"现象的出现。消费者认为,节日期间各商家一定要大搞促销,价格会降低、产品会丰富,平时该买的商品等到节日再买。而商家也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习惯,也在节日里极力以促销迎合消费者。这样的买家和卖家的商业心理也造就了中国火热的假日经济。
  长假为拉动内需
  由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工农业产品出口的形势严峻,甚至出现负增长,再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单位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大量职工被迫下岗待业,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从而全国市场上零售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萎缩,消费乏力,市场疲软。我国经济自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紧接着又陷入了通货紧缩的“陷涡”。政府为此大伤脑筋,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居民消费,以便启动市场,拉动需求,增强经济活力。
  国家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的主张,如发行巨额国
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开征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以鼓励人们少存钱、多消费;给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加薪”,增强其购买能力。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并不明显。中国经济又掉进“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泥沼,中国市场启而不动。
  自1999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延长了人们的休假时间,原来“五一”、“十一”两天假期延长至三天再加上原来的两个周的双休日就达到了一周的时间,这正有利于人们出游。经运行,“假日经济”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了今天之节假日旅游消费的火爆场面,形成至今日的“黄金周”。“假日经济”就象是给长期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得整个市场主体血液都为之沸腾。
  假日经济是直接带动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一定意义。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均达到60%以上,农业(第一产业)占2%-4%,工业制造业占20%-30%左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显著,三大产业结构更加合
理,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为“十一五”的43.4%。其中,消费的“马力不可小觑。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投资,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首;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50.7%上升到52.5%。
  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发达国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更是相去甚远。我国目前经济运行出现的许多问题,无不与现有的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矛盾密切相关。“假日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如商业、旅游、交通、文化、治安等等,行业相关性极强,而它们又是构成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假日经济”必将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解决就业难问题和“民工潮”现象,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同时,“假日消费”的内容相当广泛,“衣食住用行游玩”无所不包,对社会经济的推动,扩大内需是必然的。
 工作座右铭大全 拉动内需的一匹“好马”
  扩大内需,重点在于消费需求。“假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已成为显示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的一大亮点。不可否认,假日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了
巨大的拉动作用。圆脸适合的长发型图片
初三物理教学计划
  有资料表明,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长假的“魔力”由此可见一斑。这仅仅是个开头,事实表明,以后每年国内黄金周和清明等小长假期间,无论是零售市场还是旅游市场,消费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2011年为例,据国家商务部监测,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零售商场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4045亿元,同比增长19%。而在 “五一”小长假期间,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销售有较快增长。4月30日—5月2日,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9.7%,日均销售额比节前(4月29日)增长51.2%。北京市商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秋节期间,北京40家重点商业服务业企业实现销售额11.7亿元,同比增长22.2%。上海全市重点监测近300家商业企业6000多个商业网点的零售额为18亿元,同比增长35.8%,特别是百货店、购物中心的主题营销活动引人注目,销售火爆;小长假3天,上海市重点监测的80余家百货、购物中心共实现零售额7.82亿元,同比增长35.4%。
  同时,2011年众多网上商城以种类多样的低价促销活动争抢“假日经济”,推动传统市场升温。有媒体报道,得益于大、小长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今年共为京城商家揽
金达到85亿元。除了零售业,在大小长假的带动下,国内旅游发展也不可小觑。2011年“五一”小长假,北京旅游总收入15.55亿元,同比增长9.5%,共接待国内旅游者430万人次。
自动变速箱油
  水晶m4a1热经济冷思考
  假日经济看似热闹的背后,套用张爱玲的名言,是华美的袍上有不少虱子。假日消费热火朝天也折射出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旅游市场火爆的同时,我们看到了摩肩接踵的“人海景观”;在国庆团购、网购兴起的同时,我们体会到售后服务跟不上、物流不给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烦恼;在很多城市,打车难问题凸显,景区、宾馆逢节必涨让游客啧有烦言,交通、餐饮、住宿、安保等配套环节需不断完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