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角度下莫里森与莫言作品接受的影响因素
第40卷第1期207年01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tz e U n iv c r s ity C S o c ia l S c ie n c e s)
Vol. 40 No. 1
Jan. 207
互文性角度下莫里森与莫言作品接受的影响因素
油耗怎么算
梦见和死去的亲人说话叶玮玮李军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莫里森与莫言的作品,均具世界文学性。其作品主题均在解读人性的基础上,彰显民 族特,再现波谲云诡的世事变迁。从互文性角度爬梳影响莫里森和莫言作品的接受因素,可以得 出以下结论:文学作品本身的世界文学性、民族性及译者的三位一体,是决定其作品在域外传播的根基。对比研究莫里森与莫言的作品,可以促进东西文学交流,推进国别文学研究。
关键词:互文性;莫里森;莫言;接受
分类号:I712.074;I20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1395 (017)01 —0062 —04
互文性,最初由克里斯蒂娃提出。该概念关注文本与其他文本、作者、读者、社会、历史生产、传播 等文学内外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1](P7)本文拟从互文性人手,在关注莫里森与莫言作品的世界文学因素,及对其作品内涵进行类同性研究的基础上,比较 莫里森作品在中国和莫言作品在美国的文学接受,探讨影响其文学作品在域外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莫里森与莫言作品的世界文学性
莫里森和莫言作品均关注人类个体心路历程,注重描写民族认同感。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年后,莫言也荣摘诺奖桂冠。他们的作品被译为多国语言,广为传播。毫无疑问,从互文主题角度研究二者作品的世界文学性,对探索文学作品的域外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莫里森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常与中国特定文化语境变化密切相关,而分析研究莫言作品的主题,则可为了解莫里森作品在中国的接受背景提供参照。莫里森与莫言的作品均染乎世情。二者较重视描绘个体小人物的真实体验,在 人物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莫里森注重描写黑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重塑过程,将视线聚焦于白人社区边缘中的小人物;莫言则立足于中国本土世情,
中国十大内衣品牌运 用现象学写作手法,为底层平民言说。在莫言笔下,中国性是个文变染乎世情的概念,存在着内核相对稳定且可以延续的元素。[2](P30)在主题呈现和写作手法上,莫里森和莫言的作品,可谓殊途同归。
莫里森和莫言将文学视为与外部世界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一种及物性和关联性的精神活动。莫 里森和莫言的作品有以下两个共同点:其一,受前代 作家的影响,南方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对莫里森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莫言则从东方神秘文化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其二,作者的虚构想象,莫里森和莫言的作品均在借鉴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个与前人笔下不一样的仿真世界,既因袭旧题,又超越传统。夜书所见古诗
人类有相同的情感寄托、喜怒哀乐及道德标准。莫言和莫里森的作品,均有二元对立主题和神秘文化主题,都对具有神经症人格的小人物,进行了细致人微的描写。莫里森作品中的二元对立因素众多,如黑人与白人、女人与男人、贫苦大众和中产贵族等。其《所罗门之歌》,便展现了戴得二世与租户之间的矛盾、黑人中产阶级奶娃与普通黑人社区之间的隔阂、女人与男权的对立等。莫言作品中的二元因素也非常多,如其《天堂蒜薹之歌》围绕发生在高密乡的真实突发事件,通过描写蒜薹事件中警察、监 狱等国家权力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冷漠失责、横征暴敛、尸位素餐、渎职专断,表达了对蒜民所受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其《铁孩》则以中国大炼钢铁时代为背
洛阳栾川旅游
收稿日期:2016 12 16
开车闯红灯
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QYZX2016—1)
第一作者简介:叶玮玮(990 —),女,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