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业影响
一、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规模急速增长 对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强劲
《中国旅游报》等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9.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1%,创造了1亿多个直接就业岗位。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2013年中国旅游消费近3万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超过12%,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旅游市场规模也在急速增长。据全球商务旅行协会独立研究显示,即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中国商旅市场依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市场商旅支出2235亿美元;预计2014年增速将达到16.5%,2015年支出总额更可能超过3090亿美元,从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商旅市场。据艾瑞咨询统计预测,2015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630亿元。国家旅游局也预测表示,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
(二)中产阶级的兴起带来旅游热
社会学研究者统计认为,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占总就业人口的20%,如果按每年1%的增长速度,20年内中产阶层可以达到总就业人口的40%。这一由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增长催生出来的中产阶层,也使得中国旅游、汽车、通讯等多种消费品产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是高规格国内旅游发展最旺的国家,过去十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购买力大大增强,其发展速度惊人。这些大富豪要求的不仅仅是购买漂亮的物品;他们还越来越想看看本国的美丽风景区。《参考消息》等报道,中国中产阶级已走在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社会体的道路上。他们如何花钱、如何穿戴、住在何处、吃些什么、怎样教育孩子以及作出的众多其他选择将定义这个时代。报道称,每年大量的中国人在国内各地游玩,国内游正带来许多中国人过去几乎从未听说过的共同体验。
(三)出境旅游规模、消费比例上升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表示,中国人的旅游支出为全球最高,2012年,他们在出境游期间花费达到1020亿美元。中国旅游研究院表示,到2020年,中国出境游游客数量将从2012年的8300万增至2亿。中国是新西兰的第二大游客来源国。截至9月31日的前9个月,共有逾236,000名中国游客访问过新西兰,比去年跳增50%。《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
指出,2013年,中国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与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出境旅游规模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出境旅游消费1287亿美元,同比提升26.8%。人民币升值、签证放宽,特别是有序发展的政策,为出境旅游发展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此外,出境客源地正从一线城市与沿海地区向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转移。2014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旅游法》对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促进,我国出境旅游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14年出境旅游规模1.14亿人次,同比增长16%,出境旅游花费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出境正成为普通中产阶层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浙江网视”报道,医疗旅行成中产阶级大势。海外医疗旅游已成为一门持续发酵多年,这个向中国都市各阶层广泛蔓延的大生意,成就了医疗旅行成为现阶段中产旅游的大势。
(四)旅游形式多样化,在线旅游、移动旅游等逐渐兴起,旅游者对旅游服务品质的追求不断加深
大智慧通讯社”称,机构测算,近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增长将维持在20%以上,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2204.6亿元,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4650.1亿元。巨大的市场
空间将使在线旅游成为机构围猎的目标,未来度假业务增长将成为行业核心看点,移动旅游在行业的地位也将快速升级。分析人士指出,2013年10月《旅游法》发布以来,对于传统线下旅行社造成较大冲击,由于在线旅游拥有价格透明,产品多样化等优势,因此形成游客线下到线上的转移的趋势。展望未来,度假业务增长将成为行业核心看点。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4Q1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564.2亿元,同比增长16.9%;OTA市场营收29.9亿元,同比增长17.7%。《中国证券报》报道,得益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产品的兴起,在线旅游移动端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明显提升,凭借更加便捷、更加个性的用户体验,在线旅游的高速增长也将成为推动中国旅游市场长期繁荣的新“助推器”。瑞银研报认为,未来3-5年,在线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或保持10%-20%的高增长,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个位数增速。
英国《金融时报》、《经济参考报》等报道,针对中国人度假习惯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中产阶层的游客正在增多,而且他们越来越愿意选择自由行。调查显示,约七成的中国游客现在选择出境自由行,跟团游的不到三分之一。此外,“串烧游”向散客游转变,更加体现了老百姓对深度游、集中游、慢慢品这种休闲旅游方式的亲睐。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旅游者对旅游服务品质的追求在不断加深。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表示,旅游市
场的散客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但近一两年旅游散客化趋势出现了明显加速,对于行业来说甚至可以用突变来形容。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吴丽云表示,旅游散客化不是今年才出现的,几年前就已经出现迹象了。只是今年表现得更加明显,让大家觉得旅游散客化时代似乎是一下子就到来了。
二、当前我国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光明日报》报道,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报道称,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
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海南日报》报道称,中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旅游已走进普通家庭,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但中国旅游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光明日报,三是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综合“新浪”“中国旅游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营模式普遍;旅行社承包、挂靠现象普遍,加剧了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商品购物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旅游酒店的住宿费用虚高标价,导游获取回扣问题严重。虚高标价,导游和经营点相互勾结,从而获取回扣在旅游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也不利于自助式的散客旅游的壮大发展。此外,我国各个旅游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黑”现象。欺客宰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海鲜大排档等旅游餐饮点短斤缺两,以及黑团黑车甩客现象等都是游客常有的投诉。《光明日报》等报道称,当前旅游业标准化规
范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定价不规范。买卖双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景点定价随意。第二,服务标准不统一。旅游消费活动链条多,一旦出现合同条款不明晰、各项活动安排服务标准和责任界限模糊。此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相对滞后。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聊天记录如何迁移到新手机
(三)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监管机制不健全
中秋节祝贺语 “华汉旅”报道,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失控。此外,由于景区的多重管理,使得控制权力过于分散,龙无首,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因此景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
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削弱,景区内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所难免。 “中国报告大厅”关于《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暮白首定档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中国青年报》报道称,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景点周围,遍布着各种散发小广告、让游客参加价格低得离谱的旅游团、或者自称是导游可以提供讲解的人。每到多部门联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时,这些人马上销声匿迹;联合执法行动结束,他们又全回来了。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经连续多年报道北京地区的非法一日游现象,北京市也年年加大力度整顿市场,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浙江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表示,杭州是全国整顿市场秩序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但野导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想管,可管不到,只能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执法,而这种联合执法无法常态化。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表示,2013护士资格证分数线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旅游监管的职能和手段有限。二是对旅游监管工作重视不够。三是旅游监管力量薄弱。四是旅游监管职能交叉。
三、意见建议
(一)做大旅游业规模 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
《海南日报》报道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每当节假日来临的时候,中国政府既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感到欣喜,又为摩肩接踵的人、超负荷运营的景区深感不安。这就要求从战略高度审视旅游业的发展,既要做大旅游业规模,更要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把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发挥好。中国旅游研究院第六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建议,要推动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将旅游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提到更高的水平,围绕两大战略目标和世界旅游强国建设,着力打造中国旅游业升级版。放大旅游产业横向关联和带动作用。
(二)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探索多项旅游产品
《光明日报》文章称,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探索多项旅游产品。要立足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突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创新多种文化旅游展现方式。开发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农业观光和体验式旅游,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和红旅游,积极发展医疗养生、宗教朝圣等个性化专项旅游产品。
(三)净化旅游市场,彻底根治乱象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示,中国旅游日在于唤起各个方面对于旅游意义和旅游价值的认识。对旅游业发展而言,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让中国旅游业真正成为让老百姓满意的服务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净化旅游市场,根治乱象势在必行。
王祖贤父亲去世在我国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p>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
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俗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我国,也有许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开发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云南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为云南省成为旅游大省立下了汗马功劳;山
西晋中民俗旅游让我们在游览的同时了解了晋商发展的轨迹,……这些都体现出了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的一些问题: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入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近期,河南大学做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他们组织了一个民俗文化考察团,沿黄河流域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又由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地区未被发掘,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会定期组织一些民俗节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
完全灭绝。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尽管我们知道,民俗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成分,但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还是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在认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态的一面。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的部分三、开发效益的问题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当选择恰当的
经营管理制度,其次应注重开发地区的区位特征。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注重开发区域的可进入性和环境状况,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使景点构成产品组合,优化投资效果。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组合状况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其次,要开发一个理想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乡情,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最后,旅游购物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部分。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游中,由于民俗旅游商品能够较好的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民族特和地方特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应当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这些必将为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总之,民俗旅游可以说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将以它那传统、神秘、迷人的风姿为我们展现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内涵,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我们应当使它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