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资料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老师像春蚕
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
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
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
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
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我爱你没有保留滴答滴答歌曲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
术杰作。
金明时期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
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
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此后
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1]
选址造园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
如何更新ios7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
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
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
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
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
毕业生祝福语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2]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出自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此图对中国早期的皇家建筑设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政治区
仁寿殿
中国美女最多的城市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
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颐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
生活区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