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考:我国为什么要采取各种措施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联合国亮黄牌警告的原因是什么?亮黄牌的目的是什么?
答: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江并流:停止遗产地附近的矿产开采,并对建水坝、电站可能带来的破坏进行完善评估。 故宫、天坛、颐和园:不能改变遗产的原始风貌,维持建筑原本结构进行原材料修复,整体规划风险防范、旅游管理。 五一劳动节的名言名句丽江古城:对开发、旅游、保护采取有策略的步骤,保持这个遗产和周围环境的完整性。 布达拉宫:增加缓冲区的范围,重新对遗产边界作界定,完整地保存古城的原貌
北京联通积分兑换炙手可热的原意
中国是目前申请世界遗产数目最多的国家,然而也是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受评估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景区过度开发对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是有害的。意味着“黄牌警告”,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被“红牌罚下”——取消世界遗产的资格。
2.举例谈谈你对遗产地改地名,遗产景区内修建索道、天梯、飞机穿越等行为的看法。
答: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本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确定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然而,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纷纷改名,比如安徽徽州改为黄山,云南思茅改为普洱。这是由于人们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乱更名乱起名现象。我们不能为了提高旅游知名度 ,而改地名。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要从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保护濒危地名,尤其是对已成为当地文化标志的古老地名,绝不能打着商业开发的旗号随意变更或废弃。其次,确需更名时,要通过专家严格论证,注意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比如北京的武定侯胡同因道路拓宽改造更名为武定侯街,原来的专名没变,既保留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价值,也方便了众使用。
我以泰山为例谈下我的看法。泰山共有三条索道,第一条中天门索道于1983年建成运营,著名的月观峰为此被炸掉三分之一峰面。到了2000年,旧索道非但未拆,反而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这次扩建,炸掉了1.5万立方米的主观面山体,并将沿途及岱顶的树木砍掉,在面积0.6平方公里的泰山顶上竟建成了一条店铺密集的商业街。
1、破坏地形 如泰山索道光月观一站就炸掉月观峰峰面1/3,造成泰山有史以来最严重破坏!破坏了岱顶地形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破坏植被与生态 沿索道线的地面,要砍伐宽20米左右的森林植被带,要占大片土地做站场,为此还要有公路接通下站,毁掉大批树木,尤其是原生植被将无法恢复。
3、不符合旅游的基本要求,不符合“旅要快,游再慢,留住人,多消费”的原则 破坏遗产为代价,大搞快速交通以牟利。原来游泰山要两天到3天,现在变成一天至半天。
4、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背道而驰 世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战略的宗旨是保存和保护遗产原作的真实性和完善性,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而以牟利为目的的索道等经济开发工程,都是与自然文化遗产的社会公益性质及精神文化功能相矛盾的。
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都竭力在遗产景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架设缆车和天梯。这些遗产景区面临着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的问题,正是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举例谈谈当前我国遗产面临的诸多生存危机,你认为加强遗产保护的措施有哪些?
答: 截至2008年12月底,遗产项目总数已经达到37处,其中自然遗产7处,文化遗产2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5处。很多遗产地“重申报轻管理”,使得世界遗产面临重重危机,
(一)资源危机
1、自然破坏引起的资源危机
如石窟遗产遭受的自然风化,洪涝灾害侵蚀文化遗产,还有地震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破坏等,遗产危机难以预料,后果严重。
2、人为破坏引起的资源危机
(1)建设性破坏引起的资源危机。
如秦始皇陵核心保护范围内建设一个规模巨大的“游人服务中心”;故宫博物院进行大规模旧建筑物拆迁工作;泰山为修索道,破坏月观峰达19000平方米;张家界山体上矗立起“世界上最高的旅游观光电梯”
(2)旅游性破坏引起的资源危机。
如青藏铁路开通后,布达拉宫日游客量将从1500人增加到3000人左右,莫高窟在旅游旺季,日游客人数在3000至5000人次之间,日接待最大容量3万人的故宫2007年“五一”黄金周一天内就涌入十万余游客。严重破坏了世界遗产的生存环境和遗产所在地的文化和生态平衡。
(3)修复性破坏引起的资源危机。
明代夯土长城墩台的不当修复、圆明园湖底铺膜防渗工程、三孔水洗破坏壁画、彩绘等事件不断在世界遗产上演,这些缺少科学指导的修复行为不仅没有有效地修复世界遗产存在的问题,还造成了新的破坏。
教师节送男教师什么礼物好(五)资金危机
在我国,世界遗产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门票收入,国家财政资助与地方拨款较少,难以维持世界遗产的日常管理与必要的修缮。我国每年花费在管理和保护的费用仅为1000万元。遗产数量多,保护资金少。
(六)管理体制危机
我国世界遗产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自然遗产的管理划归建设部负责,文化遗产的管理归国家文物局负责。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设在对世界遗产没有任何管理权的教育部,管理职能有名无实。由于遗产涉及面广,行政机关中有数十个部门都能与之产生关系,多头管理弊端非常明显。
(一)进一步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
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遗产法》,将世界遗产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2)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我国遗产资源的门类丰富,应尽快按价值等级建立和实行遗产的分类和分级管理制度,以确保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遗产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不同管理。
(3)科学编制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规划
要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明确保护管理的原则、目标和对象,同时,在编制规划时必须注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世界遗产监测的标准相对接。
(四)进一步提高世界遗产保护监管能力
建立世界遗产的保护能力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要以国际监测标准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遗产的保护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并且建立全国重大自然文化遗产的信息管理系统,对遗产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进行遥感动态监测。
(5)加大对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
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世界遗产专项保护资金:通过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向全社会包括海外相关组织和个人募集资金,建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
(6)加大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研究力度
风景冲浪一是加强遗产保护的舆论宣传,二是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的公众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世界遗产保护的科普教育;最后是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的专业管理人才培训。
4.目前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面临消亡的危险,举例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问题。
一当前昆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 编剧人才严重缺乏 2. 传统剧目严重流失 3. 院团经费严重不足 4. 昆曲生源严重匮乏 5. 缺乏昆曲演出剧场
二、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近期的主要工作
1. 努力争取设立“京昆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
加大对昆曲艺术的扶持力度,为昆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努力争取设立“京昆保护和发展专项资金”。我部将继续争取国家财政部门的支持,尽可能落实保护和振兴昆曲艺
术的专项资金。
2. 继续做好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工作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好昆曲艺术家优秀剧目的声像资料。在昆曲的艺术建设上,一方面要对优秀传统剧目抢救和继承,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重视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
3. 下大力气培养出类拔萃的昆曲人才。
出类拔萃的表演尖子人才还显得非常匮乏,昆曲作家、昆曲作曲也后继乏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部昆曲艺术发展史,是一部承前启后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的系列人物传记。正是一代代昆曲艺术表演大师演绎了中国昆曲艺术的历史,因此,造就出类拔萃的表演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
4. 大力培养昆曲观众
昆曲观众的培养,是关乎昆曲生存发展的大计。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欣赏昆
曲,是我们每一个昆曲从业者的责任。多举办各种昆曲艺术普及知识讲座、演出,另外,我们还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昆曲业余组织,学习、表演、宣传昆曲
5. 大力提倡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昆曲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昆曲的保护和振兴不仅靠政府的支持,更要靠昆曲艺术的自身魅力去感染和吸引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敬业爱业、乐于奉献、不计名利、自甘淡泊、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昆曲队伍。作为从事昆曲艺术的专业人员,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更奋发的精神状态。
5、情人节送男友什么你认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加以克服?
答: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在利用这些遗产时,必须考虑如何把它完好地传承给后代。而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因此,保护是第一位的。一旦颠倒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就必然导致对遗产的严重破坏。在商业化时代,某些遗产地的管理者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单纯看作是一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以追求眼前的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对遗产的破坏。
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在遗产地乱建宾馆、索道、电梯和不协调的假古墓,无限制地吸纳游客,超过遗产的承载量,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等。
一、国家应当以立法形式,明确国家与公民面对本土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使命与应尽的教育传承与认识义务。要让每位公民意识到,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与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心理认同与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二、推广在媒体知识传播体系上的文化宣传,加强对本土文化基因认识的自觉。
三、在教育领域首先实现中国文化遗产全方位的传承。高校与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教育、社会教育、党校干部教育、扶贫中的扫盲教育都要进行中华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工程讲授,这是摆在中国教育界艰巨而不可推卸的重大课题。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反思,缺乏民族传统和乡土教育这一环,培养不出合格的公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