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浅谈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摘要
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集中聚集在著名的“歌舞之乡”——云南。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佤族舞蹈更是因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佤族舞蹈种类内容繁多,形式众多,语汇丰富,风格独异,是佤族传统艺术璀璨夺目的结晶,它形象地再现了佤族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讨论和研究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发掘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审美因素,将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展现出来,并运用于相关教学和研究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佤族舞蹈;风格;特点
引言
佤族历史悠久,佤族舞蹈也蕴含着深远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佤族舞蹈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一样,其取材真实还原和再现了佤族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是佤族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每一部艺术品的诞生都能到它所归属的社会文化,佤舞蹈也一样。佤族舞蹈的形成,与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它与其民族的日常生活相关,有反映猎守游牧的作品、宗教祭祀的作品、欢庆聚会的作品,这些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与其文化息息相关。
一、佤族舞蹈的起源及种类
(一)佤族舞蹈的起源
佤族舞蹈的起源古老而悠远,它是伴随着佤族先民们的各种信仰和崇拜的祭祀活动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文化。[1]传统佤族在民族活动中,由于对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现象无法解释,产生了迷信与天神的崇拜心理。所以,此刻佤族人民通常会把这些活动理解为神灵起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与神灵相通的图腾元素。古老的佤族民众常常将图腾的作用放大,在日积月累的传播中人民越来越相信神灵的作用,由此图腾的传承也尤为重要。舞蹈便是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舞蹈的动作展现是佤族创作者依据佤族的民族特点创作而成,由表演者借助肢体动作进行演绎完成。[2]演绎过程中,表演者可以借助舞蹈动作表现出内心情感,进而可以表达民族的情感,人们可以宣泄情感、表达喜悦等等。所以,舞蹈越来越成为佤族人民朝拜神灵的一种方式和工具,佤族祭祀舞蹈也因此在佤族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这种社会生活需要下佤族祭祀舞蹈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二)佤族祭祀舞蹈的种类
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佤族主要集中散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西盟伍族自治县等。[3]佤族的百姓大多十分热情又非常的善于歌舞,也称为伟伍人、阿伍人。他们还非常信奉原始崇拜,医疗事故罪
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敬畏之情,相信灵魂和鬼神之说,从而出现了祭祀崇拜、劳作等一系列动作,发展至今大多己经变成娱乐舞蹈传承下来。
佤族祭祀舞蹈真实反映和还原了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按照佤族祭祀的内容
可以将舞蹈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黑枣的吃法1.祭祀神灵的舞蹈
祭祀活动中将祭祀舞蹈用于表达朝拜神灵之感时,对于神灵的往往用于期望家庭的平安等。[4]以朝拜神灵为目的的祭祀舞种主要有木鼓舞、刀舞、竿舞等。佤族人民定于每年的12月进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参加,祭祀活动中必须包括木鼓舞和拉木桥相关活动。而且祭祀活动一般持续十几天,拉木鼓尽量要求10天左右,拉木桥一般持续三天的时间。活动中还会或多或少的添加一些舞蹈动作,以期达到祭拜神灵的作用。
2.祈求丰收的舞蹈
佤族人民常常依靠种植农作物来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所以,祭祀活动中有一定量的舞蹈动作是为了表达期望丰收的目的。[5]这样的舞蹈种类主要有春滩舞、哭豹子、打鼓舞等。这些舞蹈种类往往都是在人民丰收时表达喜悦之情时,或者乞求丰收时。
3.哀悼死者的舞蹈
祭祀活动中对于逝去祖先的哀痛之情的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当寨子当中发生人去世的情况时,表演者常常会在特定的时间者的家里表演,用来表达哀痛之情。这样的舞蹈种类主要包括:摇篮舞、竹竿舞、棺材舞等等。二、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作为民族舞中的一朵奇葩,佤族活动中的舞蹈艺术在舞步动态、动作对称、舞蹈方向、道具服装中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一)动律特点
1.佤族舞蹈动作对称
活动中的舞蹈常常需要舞蹈者采取对称的方式进行。一般来说,舞蹈者往往左右对称。[6]舞蹈者一方面在位置上是对称的,一方面为了表演的视觉丰富舞蹈者的动作也是对称的。对称的方式有左右对称和前后对称两种。左右对称的舞蹈者的身体动作表现可能是先向一个方向倾斜再向另一个方向倾斜。或者是可以采用转圈的方式,先向一个方向转圈再向另一个方向转圈。前后对称过程中,舞蹈者先向前跳再向后跳,或者是先向后跳再向前跳。身体围绕一个重心进行舞蹈动作,而且进行的舞蹈动作是对称的。"剽牛舞"、"砍头刀舞"、"迎头刀舞"中都可
以看到对称的舞蹈动作。而且根据这一问题,拉班说过:“人体可以采用对称的方式表现出自身的情感,比如害羞或者害怕或者骄傲等等的情感除此之外的舞蹈动作当表现出与宗教相关的内容时,也较多地采用对称的舞蹈形式。”佤族舞蹈中的对称性是一种简洁、宁静、稳定、和谐的感觉。[7]同时,这种前后对称、左右对称的表现对称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体。它们必须相互协调完成,体现中和、和谐、对称的审美特征。
2.佤族舞蹈讲究“四方五位”
文科学习方法>交通银行信用卡进度查询佤族舞蹈讲究“四方五位”,即人体的前后左右以及东西南北中,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8]佤族舞蹈的运动在四个方向进行一次,称之为“敬拜四方”,这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四个方位,另一种是绕圆,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点向四个方向移动。佤族舞蹈中,一般会出现以绕圆为舞蹈路线的方式,这种围圈而舞也是佤族以及苗族舞蹈的特之一。对此,还有相关文献进行记载,据清代的《苗防备览》中记载,苗族围鼓而舞。对于这种围圈而舞,苏珊朗格还曾经提到过,这种圈舞或者环舞的艺术形式和人们自发的跳跃转圈不同,而是被赋予了一种信仰的能力,具有神圣的职能。[9]例如在木鼓舞时,人们每跳一圈就会互相换一下位置,而全体舞者在舞动、变换姿势的时候都是向着中心的位置,用以表现出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同时,在佤族舞蹈中,除了讲究“四方五位”之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沿着逆时针的方向舞动,这是因为在佤族众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天地有阴阳,人分为阴阳,方向也同样存在着阴阳之分,他们认为左为阳、右为阴,所以就产生了逆时针的舞蹈特征。
(二)体态特点
佤族舞蹈中,下肢动作比较丰富,通常还会出现很多跺步动作,身体姿态上,一般会有前挺后靠的形态特点。
1.跺步特点
“跺步”在佤族舞蹈多多少少都有体现,这是佤族舞蹈中很具有代表性的形态特征。跺步包括“跳木鼓房舞”中的一步跺和三步跺以及送膝舞的吸退跺地和吸腿跺地等。[10]经过研究发现,佤族人民活动中的跺步是具有特别的涵义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是跺步是未来呼唤神灵,乞求神灵庇佑;第二个意义是驱魔驱鬼,意思是希望死神能够远离佤族的百姓。跺步的姿势也有许多,各种
类型的跺步所采用的法力也有所不同,例如祈福之类的舞蹈中,通常会出现一步、三步等,而碰到驱邪辟邪之类的场合,舞蹈中就会采用更为高级一点的跺步。古书中记载了关于跺步的内容,比如晋代的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了关于舞步的描述“右足在前,做足在后.....”,舞步中的内容和中的跺步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中的"跺步"包含了不少的宗教文化元素。
国庆节来历2.身体的前挺与后靠
舞蹈中除了有跺步的舞蹈动作外,还要有身体的配合。身体的动作包含了前倾和后靠。[11]舞蹈动作
进行的过程中,舞蹈者通常按照逆时针方向进行缓慢旋转,转动中加上甩手的动作和跺脚的动作。舞蹈过程动作粗犷、富有动感,彰显了舞蹈者满怀激动的情感,从而体现了佤族民众豪迈和激昂的民族精神。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佤族的舞蹈有其特定的舞蹈环境,即佤族的一切仪式舞蹈都必须根据他们的场合、时间和地点进行。[12]例如,“哀悼之舞”,只有在村庄死后,舞蹈才能开始,而这个地方是死者的家。类似这种比较特殊的舞蹈背景,决定和产生了相应的佤族舞蹈元素和风格,用以体现人们的敬畏之情。上半身前后的姿态是出于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正如流传于佤族民间的俗语所讲“行动导向,向前和向后,可能有很多意义。”高水平舞者的直立姿势往往有僵硬的表情;头部和鼻子在空中,可以认为是傲慢的表情。佤姿态的前锋姿势可能会成为好斗的舞者冒犯或谦卑。[13]佤族舞蹈在身体向前和向后的动作,让整个人体呈现出类似攀登和下山的动作,从而形成一种前倾后仰的舞蹈姿态。
(三)表演特点
买茶叶佤族舞蹈风格粗豪、充满着原始的洒脱与奔放,例如著名佤族舞蹈拉木鼓舞,据说在每年的公历十二月份,是佤族的格瑞月,在这个时间,有专门负责祭祀的人带领人们在夜里赶到特定的地点,选取一颗高大威武的红毛树。[14]然后在举行祭祀之后,将这颗红毛树砍掉,根据所需木鼓的尺寸要求将树干截断,制成木鼓,在节日的那一天,全村上下男女老幼纷纷盛装出席,赶到山上将制作好的木鼓拉下山。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唱着歌,跳着舞,还要不停的挥洒米酒,这里的舞蹈就是拉木鼓舞。拉
木鼓舞来源于佤族的民俗祭祀活动,在佤族还有专门的拉木鼓节等大型民俗活动。这一天的拉木鼓,男女同拉,互相挤在一块儿,据说是谈恋爱的好机遇。祭祀性舞蹈在佤族也非常盛行,如"木鼓舞"它与整个木鼓祭祀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