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电子银行客户的意义
发展电子银行客户的意义—拍版
在感叹文章顶了马航的头条同时,忽然想起了互联网金融顶了电子银行的位子。连银行的电子银行部也在慢慢转型。
我搞电子银行搞了近十年的电子银行,突然这样的变化有点儿让我伤感。伤感的不是电子银行本身,而是感伤连我自己都认为需要颠覆电子银行发展的根本了。下面以网银为例,最容易被理解。
拆迁补偿为什么要发展网上银行?最核心的其实是降低银行成本。说不好听了就是银行耍个鸡贼,本来银行帮客户办的事儿,建个平台改为让客户自己干。不过你认为客户傻么?甘愿被银行耍着?才不是。因为客户懒得排队!客户也要降低成本。在自己办理和让别人办的选择间一定是选择更便捷的。在国内的环境下嘿嘿,还是自己办吧。国外和国内又不一样,国外很多国家的网银比国内差很多,不是因为人家技术能力不行而是人家客户不觉得网银更方便,比如美国人更愿意排队,所以这是美国第一安全网络银行倒闭的原因之一。银行的面对面服务永远是最直接、全面和个性的。网银只能做标准化。
2022年国庆节高速免费时间所以国内的电子银行发展世界领先。挺好的事儿,符合国情。但是被国内的银行做过了。因为国内电子银行火了,银行开始争着做,做着做着变成核心指标,于是比着谁做得多。于是不愿意用网银的也开了。我估计国内平均网上银行的使用率也就50%,其中还有20%左右是被强制“动”的。那么发展网银现在的银行成本有什么呢?1、平台成本。一套网银系统的开发成本至少几千万,每年的维护成本也得百万,这些先不算,因为算是技术成本。2、安全成本。为了提升网银安全就要有更好的安全认证机制,而且这类机制一般都是银行买单,比如token、u盾等,平均20元左右。3、营销成本。为了完成指标大堂人员必须苦口婆心,然后还要配套营销活动。至少10元左右的礼品吸引。算来算去发展网银客户至少在30元以上。用不用都是这个数。发展网银本来是降低成本,最后还多出一部分成本。而网银能够产生的利润实在是不好算。他不过是把银行的核心产品改了一个销售渠道,如何测算这个渠道是否能带来更多的产品销售是个算法上的难题。至此网银发展早已偏离了原本的意义。
网银其实是个互联网的封闭产品。它是建立在互联网的渠道上,但却只能在某个银行系统内循环,而且产品更新速度慢。在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讲已经过时了。
我说这些不代表否定电子银行的意义。而是指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到营销与数字的平衡,一味追求数字就会导致畸形。有时间我会再说说怎么做才更合适。
发展电子银行客户的意义-银行版
证书错误此前说了一篇关于电子银行客户意义的文字,同意、欣赏的居多,让我闭嘴的一个,说我废话一堆的一个。其实我估计众多不愿意看的、心里拍砖的都是留些面子给我而已,再次谢过各路人马了。
之前的说法是客观的。但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或者指标的角度应该这么说:
还是以网上银行举例吧。网上银行对于银行来说意义重大,并不是指着网上银行能够真正给银行带来利润,而更重要的意义是分流了柜台压力,解放了营销人员。有统计称几大银行的网上银行交易笔数基本上与柜台的交易笔数持平。试想如果这些交易都在柜台做,那现在的网点成了什么样子?有人也许会说,柜台压力大了大不了客户不来银行了,那就意味着网上银行带来的交易不都是新增交易了么?那不正好可以说明网银是可以带来新增利润这一点的么?
早在2009年,我就做过一个数据分析,在北京地区的网点中随机选取了15家网点,分析其发展网上银行后对网店利润的贡献。里不好做图,有机会放到baidu文库及空间里查阅。核心结论就是,发展网上银行比较好的网点,当年的中间业务收入(因为网银能够核算的中间业务收入比较直接)要更强些。
再从考核角度讲,所有企业要发展的业务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分解。但是目标是多少?怎样订合理?这又非常难了,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一眼让人看上去是非常合理的指标,只能说是有道理的指标。这种数量指标又几乎没有历史数据参考价值。可以说怎么定都不合理,怎么定也都合理。
说到底,发展电子银行客户对于银行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即使是强迫客户进行使用,也是为了让客户习惯,习惯了,这个客户就是你的了,其实客户也很懒的在银行间换来换去。
辩论赛技巧
说了这些,我真觉得有点儿贫,通篇无非是解释我本意并不是否定电子银行的发展。还是跟着我上篇的一句话,网上银行在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讲已经过时了。现在的电子银行客户的概念远不是指在银行自身平台上操作的客户概念了。
我会时间详谈日后电子银行的客户该如何发展,这个日后很可能不是以年为单位,而是很快!
互联网金融环境的个人客户发展宋茜杨洋
此前两篇分别说了发展电子银行客户的意义(拍版及银行版),核心意思就是历史的几年非常有必要发展电子银行,而且国内也做得很好,但到目前为止电子银行客户发展几乎走到头了,应该尽快转型。再做下去就有点儿作茧自缚了。
这篇不再去说未来如何发展电子银行客户,因为电子银行这个个概念在互联网的环境里会被逐渐弱化。
先说说环境问题,互联网金融对应着传统金融,但其实都是金融,我在评论曹远征老师的一篇《互联网金融正在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山羊肉》中说过,就是我总觉得曹老师把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词说为并列关系(希望是我的理解问题),互联网还是一个修饰词。因此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银行客户本质还是为了满足金融属性。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事情我写过一篇《小析互联网金融》,算是对这个事儿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普及,择时放出,这里不多说了。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自由的,为什么说电子银行的概念已经过时了,就是因为电子银行本身还是一个半开放的东西,他可以让客户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金融业务,但是固定在某一个圈子里的,出了圈子客户就很难做什么。就目前的数据统计,银行的电子银行客户里有60%左右的客户进行过网上消费,我认为这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两个:一是客户的消费行为是主动的,可以说这种客户是粘性最强的银行客户;而是这种客户和电子银行的其他功能,不直接相关。这也是银行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把金融属性与客户生活(我认为消费更贴近生活)割裂开了。三方支付公司做了,他放开了很多金融属性的业务,比如余额宝、娱乐宝等等,把银行完全当作了其吸引客户的手段。且不说这么做的风险、合规、抢蛋糕等问题,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来看,这一步做的其实很好,因为他们正打在了银行的软肋上,告诉了银行,谁让你不愿意放开,你不放开,我就帮你放。客户拥有一张卡就什么都可以干,转账、消费、买理财、放贷款……这都是原来银行自己该干的事情。这就真的有了互联网的东西。所以,银行你说,你做的电子银行客户能干这些吗?做了这些的客户需要用你的电子银行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