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
._........▲毕淑敏作品
【文章编号】1670—1323(2010)一05—0054—03震’’之考
——汶川地震双年祭及其公益慈善与社会组织的考量
李彭源
(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上海200002)
历史永远铭记,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I汶川大地震夺走了8万多条生命,在数十万人身上留下伤痛,摧毁了数百万间房屋,给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同样,历史不会忘却,国际社会的空前善举,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以及社会组织的极致发挥,推动着中国社会建设和民主进程。
一、强震:撼动政治文明和道德社会的觉醒
汶川I地震与30余年前的唐山地震的救灾理念相比,彰显了中国社会进步。
一是政治民主开明亲和,强势推进中国人权。汶川I地震的破坏率超过唐山。但是,中国政府的救灾能力,
以及一个全新公民社会的开放形象却超出国际预期。从拒绝国际援助,到今天争取外援,让多支国外搜救队入川救援;为大地震遇难者设立国家哀悼日,首次将民众意愿上升到国家意志:突破人定胜天的陈词滥调,披露真相并敬畏自然,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崭新理念。
头像国旗图标怎么打出二是新闻媒体豁然透明,感受政府顺从民意。一改报喜不报忧,或者“丧事当喜事办”,从直观灾情到记录人性。央视和各地卫视全天直播,突破灾难报道的禁区让人颠覆观念:国家快速的反应动员,领导人慰问指导,暂停奥运火炬传递,救灾军用直升机失事,催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对民间批评从善如流,国际媒体自由采访,无不彰显国家公共民主生活的递进。
三是灾难信息迅速公开,保障人民知情权力。突发地震验证政府执政能力,检验刚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考验民政部2005年8月起取消保密的灾害死亡资料。及时的伤害数据和救援信息,展示出责任政府形象,引发了全国乃至世界强烈的人道情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评说,“堪称中国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的一次。在中国信息公开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54I社团管理研究
四是外事交际灵活务实,拓展提升国际空间。震灾悲恸演绎为人类不幸,缓解了奥运火炬波折,中断了向北京奥运会发难。166个国家和30余个国际组织的慰问,美国和法国总统等专程吊唁,联合国和秘鲁、佛得角以及孟加拉国哀悼。地球村以各种方式表达同情并提供援助。不仅有传统友好国家,西
方社会也刮目相看,台湾国民党也相泯恩仇。与先期的缅甸风灾相比,国际舆论对中国赞誉有加。风雨无阻歌词
五是大灾大爱多难兴邦,公民交融国家意识。抗震救灾中万众一心的精诚团结,八方支援的道义精神使世人惊讶。央视赈灾晚会15亿善款,社会各界不分贫富踊跃捐款,海内外华人慷慨解囊,其爱国激情只有抗战及抗美援朝才可媲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震灾也深刻影响社会道德。当有人抱着孩子或用孩子名义捐款时,3岁的北川男童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时不忘敬礼,彼此懂得了奉献和感恩。
六是民政部门适时应变,力求凸显人文关怀。民政部为保障灾区公共卫生,及时与公安部、卫生部制订处理罹难者遗体意见,建立D N A数据库,维护死者尊严,做好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为确保地震孤儿、孤老和孤残“三孤”人员和众温饱,在转移安置期间补助等。从保障基本生活到组织救灾物质,事无巨细不遗余力,全面发挥民政系统以及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牵头和协调作用。
七是理性爱国引领成熟,民族悲情升华释放。地震使中华儿女紧急行动起来,社会责任、人类同情等价值理念深深影响一代人的世界观。无数人捐款捐物献血,义拍义卖义演,集体转为绝非捐助施与的义工,以过去少见的民间参与方式全身心投入赈灾。哀悼日当晚,血脉贲张的青年人尤其是“80”后在各地举行烛光祈福活动,让人深感从张扬到内敛,由渲泄到凝聚的社会定力。
去山西旅游八是民间迸发慈善力量,社会组织大显身手。政府开始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体系外民间救援力量。而江苏一支60台
关云长刮骨疗毒>电脑截屏是哪个快捷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