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一、课题综述
(1)调研背景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网络推广怎么做2.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强调要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3.中央民族大学是全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最高学府,汇集了各族的优秀学子。在这样民族多元化的环境之下,每位同学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各个民族的同学相处、生活,因此,更加好地理解和包容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2)调研目的
我们小组设计了“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各民族风俗看法”的调查问卷,希望由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现今民族风俗的看法,同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引起同学们对民族风俗传承的关注,提升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
二、任务分配
经过讨论我们对本次调查的任务进行了如下分配:
问卷设计
数据分析
采访
PPT制作
在10月下旬开展调查
三、调查过程
时间:2016.11.5-2016.11.15
形式:网络调查问卷、面对面采访
(一)调查问卷
1.问卷设计:我们从节日、服饰等角度对风俗进行了调查
(1)民族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铸造“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族服饰:中国民族服装服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它与丰富性、多样性、实用性、生产生活方式、区域性特点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它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和具体体现。
我们希望以这两个方面为主,从调查中得出同学们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习俗的看法和包容程度。
2.问卷内容
(见附件1)
3.实施过程
(1)调查途径
我们使用了“爱调查”网在朋友圈以及QQ等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我们的设计问卷。
(2)调查成果
通过为期六天的征集调查我们一共获得了254份数据(详见附件2)。
(3)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办理信用卡需要因为传播平台和受众的限制,我们回收的问卷对象有81.91%为年级大二的在校学生,这对调查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男女比例接近1:1降低了性别对调查结果的干扰。
(二)采访
1.问题设计
民族风俗是民族的魅力所在,它可以提高民族的知名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希望通过面对面的调查了解不同民族的民族风俗以及同一民族的风俗在不同地区的区别,同时在采访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民族对自己的民族风俗传承有什么样的认识。
双系统怎么删除一个2.采访问题
问题一:你是什么民族的?
问题二:在当地有什么宗教信仰?
书信的格式包括五个部分问题三:喜欢过民族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问题四:在当地有什么民族舞蹈吗?
问题五:现在多久穿一次民族服饰?都在什么时候?
问题六:在当地会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流吗?
问题七:你认为自己的民族习俗传承在现今社会存在问题吗?
问题八:除自己的民族外,对什么民族的风俗最感兴趣,为什么?
3.实施过程
(1)调查途径及成果
我们通过学校举办的民族文化节以及走串宿舍采访的途径进行了面对面的调查。本次采访共计二十六人,其中包含13个民族成分:汉族、回族、壮族、白族、哈尼族、土家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蒙古族、瑶族、朝鲜族、满族。
万用表测交流电流
7一9岁儿童画国庆节简单(2)调查成果
各问题整理
问题一:你是什么民族的?(详见(二)采访 3.(1))
问题二:在当地有什么宗教信仰?
采访中的回族同学都信伊斯兰教,不过他们表示,并不是所有回族都信伊斯兰教(在四川也有信佛教的回族),而采访中的土家族、瑶族、布依族、壮族、朝鲜族同学表示自己没有特定的民族信仰,由此可见同一民族的信仰也是因人而异的。其中受采访的苗族同学表示她的家乡程度高,没有苗寨严格的的宗教信仰要求,她自身受儒道文化影响较多。
问题三:喜欢过民族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这道题目回答出奇的一致,受访者都更喜欢过民族传统节日。如我们熟知的少数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古尔邦节、三月三歌节和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等,过节的心情和过西方节日的心情完全不一样,民族传统节日更有意义、更有文化氛围,而西方节日显得较为商业化。
问题四:在当地有什么民族舞蹈吗?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语言,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受访的土家族同学为我们介绍摆手舞是土家族的古老传统舞蹈,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在当地在农历二月初七举行摆手舞大会,但平时有什么开心事发生,男女老少也会跳一跳;小学举行文体活动也常常有摆手舞的身影。
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布依族等受访同学都有自己的民族舞蹈,不过受访者程度比较高,只是听说过而几乎都不会跳这些舞蹈。(民族文化的流失)
问题五:现在多久穿一次民族服饰?都在什么时候?
被采访的少数民族同学都表示会在本民族传统节日或者表演节目时会穿民族服装,如蒙古族同学会在那达慕大会上穿蒙古袍,而汉族同学基本不会穿汉服,过传统节日时也不会穿汉服。(谢宛汝的民族服装)
问题六:在当地会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流吗?
受访的同学只有少部分表示会用民族语言与本民族同胞交流,其中,白族董同学说:“我们民族大概三分之二的人会说白语,而且不同地区的说的方式不同,不太能听懂。”大部分同学对本民族语言并不了解,同时也透露出对无法继承民族文化的遗憾。
问题七:你认为自己的民族习俗传承在现今社会存在问题吗?
受访者都表示自己的民族风俗传承在当今社会中存在问题。他们觉得现在各民族严重,好多具有民族特的风俗都被人们淡忘,只有少数人在传承。
问题八:除自己的民族外,对什么民族的风俗最感兴趣,为什么
哈尼族的杨同学表示;对壮族的民族风俗比较感兴趣,去年三月三时学校里特别热闹,大礼堂还有节目演出,壮族在京同胞欢聚一堂庆祝三月三,当然还有许多壮族特的糍粑和五彩糯米饭等食物让她更加喜欢这个民族。土家族的田同学说:“我喜欢傣族的泼水节,傣族的孔雀舞也很漂亮,也喜欢苗族的服饰。”受访的同学们都表示或多或少地对其他民族的风俗感兴趣。
四、分析与展望
(一)成果分析
1.民族风俗的保护现状
民族风俗涉及到生产生活中包括服饰、语言、服装等方方面面。我们设计的问题也从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经调查,在“民族风俗的保护现状”问题上我们所的的结果并不乐观。
比如“从在民族节日的了解程度问题上,72%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只有9%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到采访中获得的“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布依族等受访同学都有自己的民族舞蹈,不过受访者程度比较高,只是听说过而几乎都不会跳这些舞蹈。”的讯息无不阐释着大学生对各民族风俗了解程度并不高,仍停留在泛泛了解的阶段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的急剧流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息更迭瞬息万变。多元的文化五彩缤纷,相互交融。但在缺失保护的情况之下,我国有很多文化精髓在剧烈的碰撞中消失殆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的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以语言为例: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的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
(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的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的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失的可能。对于像白族这样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因为没有文字,所以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都是要求普通话授课,这样一来,白语的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的交流与沟通,白语的传承遭遇困境。除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淡化的年味和从未穿上的汉服也让我们逐步开始重视民族风俗保护这一方向。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民族风俗流失的现象我们组来自土家族的田轩同学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作为一名土家族,我深知自己的民族已被严重,各种风俗也只是有所耳闻,现实生活中从没见到过,比如我身边的土家族哭嫁风俗的流失。
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2011年5月23日,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联合申报的“土家族哭嫁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的哭嫁文化也几乎不存在了,只有舞台上表演民族节目会出现,而现实生活的婚礼都
是西式。文化的流失让我们痛心疾首,而民族文化也的确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来与时俱进,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风俗的流失显得更加无奈。”
2.民族风俗的传承措施
面对民俗流失的现象社会和国家并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做出了许多努力去维护属于我们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沉淀出来的结晶。
(1)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都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2)基础设施方面: 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工作是非常重视,并拨出了大量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加强广播电视建设。同时,我们国家正在开展的“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也是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的基础建设。
(3)文化传播方面: 国家有关部门都建立了民族文化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民族语言的翻译、民族出版物,这方面的机构也比较多。在出版方
面,我们国家现在有37家民族出版社,用26种少数民族语言来出版各种图书。
此外,政府还组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二)未来展望
对于民族风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参与和进言献策。经过讨论我们一共提出了以下 建议。
(1)在少数民族中间大力普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重视民族意识的启蒙,以此来增强少数民族大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
(2)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优待,大力培养优秀民族文化人
(3)在民族地区教育机构应根据本民族特编制乡土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并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
(4)在静态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动态的传承,同时积极发展多渠道的传播途径
(5)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节目加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辨识以修复民族文化,进而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所以在宣传方面可以加强电视媒体方面的投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