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与唐服
胡服与唐朝服饰
摘要: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外交流广泛,人们思想开放,在大包容的社会氛围中促使唐朝服饰的辉煌成就。胡服作为唐朝服饰的一大特点,当时盛行的圆领缺骻袍、裤褶、幞头、胡帽、靴等都是源自胡服。而且这些服装不只为男子专用,同时也为女子所爱,“妇人为丈夫之像”成了唐朝服饰世界的一大景观,这使得唐朝服饰更为丰富多样,文化的开放使这一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
关键词:胡服  服饰  民族融合  幞头  圆领袍 
宋代大学者沈括经研究认为:“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1】文中“胡”即为北方民族,而“胡服”乃指北族服饰及其服饰文化传统。沈括上文是令人谈及中古胡汉服饰关系时最多用者,但胡服在唐朝服饰中渗衍的具体情况和影响等重要问题,却相对令人关注。故本文以唐朝服饰为对象,就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再认识,以期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了解与把握。
一、唐朝服饰的时代特点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易服”是改朝换代的象征,每个历史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隋唐时期民间服饰鲜明的时代特点 因时空易换而风俗变,所以服饰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出现南北服饰交汇融合;另一方面民间服饰可能影响宫中,宫中服饰花样又下传流布民间,都城流行胡服风尚,整个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审美多元化、面容化妆及首饰争奇斗艳。
(一)南北融合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几百年国家南北分裂、政权更迭、战争不断、兵革不息,中国北方长期受到鲜卑族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加之连年战争与战乱,在服饰样式上大量采用游牧民族便于骑射箭,日常活动的特点。而在南朝则还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汉魏时期的峨冠博带、宽衣广袖的服饰。隋王朝建立初年,隋文帝杨坚就颁布《衣服令》舍弃北周服饰,规定采用北齐服制。到隋文帝开皇九(589)平陈以后,隋朝又部分采用南朝梁、陈的服饰,但北朝服饰的特征在朝野民间还十分鲜明地存在着。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于大业元年(605)下诏“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皂,服章皆有等级。”【2】到大唐王朝立国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始著车舆,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
得拟上。”【3】正式确定文武百官朝服,公服衣冠制度。从“公服”角度随着国家的统一首先出现了南北服饰的一次大融合,也就进一步影响到了民间服饰南北交融的大变化。
(二)胡服风尚
“胡服”是一个宽泛的服饰概念,一般指汉民族以外各少数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中,“胡服”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地渗入和融合,在唐代,胡服有更为广泛的特殊意义。一是在南北朝有所谓“五胡十六国”,南方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都被泛称胡服,北魏时“天兴之岁”(398——403),草创缮修,所造车服,多参胡指。”【4】到唐朝时这种服制渗透与融合已经进行了数百年;流行于军队和男性穿戴中。二是把西域民族服饰和一些外国人的服饰也统称“胡服”;当时唐王朝首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是东西方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和唐朝政府来往朝贡的国家先后达二三百之多,在盛唐时期,已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5】的盛况,如许多胡人到长安进入唐朝政府做官,在繁华的长安街市上到处都有胡商开的店铺,正因“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三是隋代及唐朝初期的北方游牧民族胡服主要流行于男子与军队中,而到了唐代以后,特别是唐玄
宗开元天宝年间时,胡服已经广泛流行到各阶层妇女中。如元稹《法典》中所写“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6】在唐代“胡服”上到宫廷、达官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间的各个社会阶层,都流行广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风气开放
大唐王朝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形成社会风气极为开放的时代,反映在服饰上也是一样。在唐代以前中国妇女遵守儒家礼仪礼教,平时深居宅院,站不倚门,必须出行时乘帷车,衣装严裹,不得抛头露面。到开元年间,女子干脆带胡帽,甚至什么也不戴,直接露鬓,和男子一样骑马出行,妇女穿衣服也是由高领严裹,变成穿短袖半臂,而且衣领口越开越低,甚至到了袒胸半露乳,乳沟半隐半现。服饰开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妇女也可以穿男装男靴,女扮男装颇为盛行。说明唐代女性审美观念和社会风气十分开放。
(四)庶民服
隋唐时政府对于庶民百姓的服饰颜有具体规定。庶人“丈夫许通服黄白”部曲、客女、奴婢衣服布料可用絁、企业培训师资格证 、绢、布,但是颜也可“通用黄白,饰以铜铁”。客女及奴婢的服大多以“青碧”为主,但同庶民一样“兼许加缬”,屠夫、商贩服用黑。胥吏可服青,各级入流官吏可按规定服本衣服,但其家中为受封的“女子不得服黄紫为裙,及银泥罨画锦绣”等。规定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妻母可以服紫,九品以上官吏的母妻可服朱,并可以在衣襟身腰上用锦绣镶边饰。
二、胡服影响唐朝服饰的原因
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繁荣发达的巅峰,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鼎峰时期,对外来事物能广而包之,泽其精华兼收并蓄,所以唐文化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这在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时期,表现特别突出。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开明的文化政策及对外域文化的包容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动荡局面。的政治局势,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贞观之治,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作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唐朝在这种交流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据《唐六典》记载,和唐朝来往过的国家,曾经有300多个,最少有70多个。在长安居住着许多外来人,因兄弟民族及外国使着大量云集长安,带来了大量的外域文化。对外来的衣冠服饰,唐朝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各种外来的服饰被尽情地“拿来、消化、吸收”,【7】使这一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富有时代特。
胡汉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著名的丝绸之路使大量的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入西域,同时也将西域胡人的文化传入中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特的风俗。在服装方面,最早将胡服引进中原的是战国时期的国君赵武灵王,由于战事需要,赵武灵王提倡“胡服以骑射”。东汉灵帝对胡服也是有特殊的偏爱,他尚“胡服、胡帐、胡坐、胡床、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引得京都贵戚皆竟为之”【8】随后便消失了。到北齐以后,北方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胡汉民族逐渐融合,北魏高祖即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推崇,要求鲜卑人改用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此同时,鲜卑贵族妇女穿着的胡服也影响了汉族的服饰。《旧唐书·舆服志》中说;北朝的常服“杂以戒夷之制”也就不奇怪了。
隋唐以后,胡人的服饰风俗已传遍大江南北,这时的胡服已包含了从西域诸国传入的少数民族服饰风格。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胡服胡妆、胡乐、胡舞无不流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服饰形式。
(二)文化的繁荣
隋唐时期,中国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在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唐朝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来看,相当富足强大,它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之一。这使得唐朝统治者能够保持一种对外开放的积极心态,唐朝的服饰体现的华丽艳美,高贵丰富,奢靡、崇洋,这是其得以实现的雄厚经济基础。开元年间,唐朝上下流行着“胡气”,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得到充分地释放,表现在诸多方面,观念意识、气质、礼法、饮食、歌舞都无不受到胡风的影响,这一时期,男子和妇女争相穿胡服,穿胡服成为一种时尚风气,不分贵贱高低人人穿胡衣,带胡帽,穿六合靴。还出现唐朝服饰世界的景观一大:“妇人为丈夫之像”!这一景观使“胡风”更猛烈,“胡气”更氤氲。究其原因,经济发展是主因,统治者对其商贸活动黜允、重视、保护,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刺激了的丝绸商路活动的繁荣,大大激发了唐人的消费欲望,其
兵马俑简介中服饰消费就是一个突出方面。唐人经济富足,就有能力追求那种近乎奢靡和崇洋的服饰消费,一旦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效之,则庶民百姓就会将其作为服饰理念。
(三)文化的多元格局与生活的多样化
唐朝是封建社会文化多元和生活多样的时代,文化生活的繁荣昌盛必定离不开政治的开明。
唐朝是一个文化政策开明的朝代,唐太宗能任贤纳谏,“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是贞观时期逐渐形成政治清明,社会的局面,在文化教育方面,鼓励办学的多元化,培养各类人才,在意识形态领域传统的儒家思想已不占主导地位,佛、儒、道三教的并尊,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理论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同时也吸收了伊斯兰教、宗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文化,使唐朝的思想文化突破了传统的礼教束缚,向多元化格局发展,社会思想文化的开放局面也得以确立,使得唐朝整个社会呈现一种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唐朝的文化不仅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对游牧民族文化的吸收,就有了唐朝文化从整体上有一种自由奔放、明朗、热烈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具特的多元化格局。
给女朋友讲的睡前故事唐朝的社会生活多样,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个民族之间的来往交流频繁,各族各国的生活习惯渗入中原地区,使唐朝的社会生活十分丰富,《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记载:“都有仕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账与园圃,获郊野中,如探青之宴”。男子的主要生活有饮酒、品茶,就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在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茶也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田闾之间,嗜好尤切”,普通百姓也已离不开茶。唐代饮食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当时风尚,胡服的宽松、舒适、方便,为当时社会生活多样,如饮酒、品茶、围猎、春游等活动提供了便利,得到人们的崇尚。加之各民族文化风俗的渗入,使得胡文化更为盛行。   
三、唐朝服饰中胡服因素的分析
弹出广告怎么去除(一)、幞头和胡帽
幞头由裹帛与巾子构成,乃隋唐男子通用典型首服,幞头渊源于北魏,创制于北周,定性英雄联盟麦林炮手
于隋,盛行于唐,历宋、元明,直到清初被满式冠帽取代,幞头及其变体,通行了整整1000余年,是这一时期我国男装的独特标志。【9】孙机先生认为“幞头”与“鲜卑帽”有密切血缘【10】如仅就幞头帛的扎裹方法而言,其说应无大误,但幞头帛的颜和材质相对固定。史料证明,北周武帝只不过在原有的西北鲜卑族帽子的基础上略加改进而已,文献记载北周武帝进行改良的首服为“折角中”只有两脚,而到隋,所裹幞头已有四脚,两脚系于额前,两脚垂于脑后,如果幞头的基本特征为四个巾脚,那么幞头的形成就在隋代。
到了唐代,幞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幞头顶部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圆,时而尖,又为了造型的美观,内加衬垫,即巾子,对其造型来讲裹巾下衬垫的“巾子”才是决定性因素,故唐时基本是将巾子视为一种独立的服饰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