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
第一章 先秦服装
第一节 概述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草裙
兽皮披: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兽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第三节  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冕冠
1、周代冕冠穿着起来威严华丽,仪表堂堂,专供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各级统治者官员在参加各种祭祀典礼活动时穿着。“冠冕堂皇”一词由此而来。
2、冕冠由冕板和冠两部分组成。
    冕板是设在冠顶上的一块呈长方形的木板,称“延”或“延板”。用细布帛包裹,上下颜不同,上面喻天,用玄,下面喻地,用纁。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固定在冠顶上时,必须用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倾之势进行固定。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表示文采。宗彝代表智勇双全,藻代表洁净,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深衣
深衣
1、深衣的初起
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要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深衣结构
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中原地区习俗为右衽。
  祛:袖口
  袂:袖子
  裳:裙子
  曲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
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汉代曲裾深衣
第二章 秦汉服装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ª¡ª丝绸之路。
汉冠
1、冠巾种类来源于三个部分:恢复周礼之冠,承袭秦代习俗,本朝形成
2、汉代依照不同的人物的身份、地位,制定流行的冠巾有20余种。
母亲节该送什么花
长冠
相传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就常戴一种用竹子编制成的冠。得天下后,仍十分喜欢,常以为冠。故被称为“刘氏冠”,“高祖冠”。
后东汉为尊高祖,将长冠定为祭服,也称“斋冠”。
通天冠、远游冠
小学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通天冠:所用对象地位和冠体形状都较高的冠。秦制,天子专用之冠。汉新定名。
高九寸,前有山述。山 ,即一枚山形牌饰。
述,为能预知天气的鹬鸟饰。
远游冠,汉沿秦制,前面有展筒.为诸王所戴之冠。
进贤冠
汉代文官、儒士、公侯、宗室成员所戴之冠。
由起围发托冠作用的介帻和冠体的展筒。置于冠体正中的展筒前高后低,直竖立起,所置
苍井空三点
梁饰用以区分等级,以梁数的多少划分尊卑等级,以三梁为贵。
文官的进贤冠,下有介帻,用以包住头发
委貌冠
汉代公卿大夫礼服
武弁大冠
武官戴武弁大冠,配平巾帻
he
相传为赵武灵王所创。
汉代武冠一种。也称虎贲冠 。
鹖,一种善斗的鸟。
巾和帻
巾:主要有两种,葛巾和缣巾。
帻:包发巾的一种
除各种冠以外,巾和帻是汉代流行的首服。
        巾子在汉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劳动者和底层人士的首服,汉末则受到王公贵族的青睐。幧头,苍头,幅巾
汉代曲裾深衣
suv车是什么意思
直裾深衣
直裾:裾边在身侧。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直裾袍
襜褕(chanyu
上下相连属类似于袍的外衣,流行于汉代。
直裾
昆西杜比dan
也做“单衣”。汉代正服之一,外形与深衣同,不论男女均可穿着。
曲裾续衽
与深衣的区别就在于有无衬里。深衣有衬里,单衣无。
比深衣更加宽大拖长
禅衣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除了文官和男女均可穿着外,武官亦可 穿。
汉代已经完全走出夹絮内穿的范围,成为了男女通穿,功能多用的外衣了。
装饰内容发生变化,领、袖、襟、裾被施加了缘边。
汉代实用的常服。交领右衽,通身较短,不分男女。即短衣。穿着方便,一年大部分时间皆可穿。有单绵之分。
下裳
1、裤,汉代仍作“袴”或“绔”,西汉中前期,裤并不普遍。
可能是裤子的制作工艺和所耗费的材料多,经济成本高的缘故,汉代穿裤被视为一种奢侈的消费,一般人穿不起。一些富家子弟为炫耀其特殊的家庭身份,多好穿用上等细绫制成的纨绔。“纨,素也”“纨绔子弟”
裈(kun
短裤,合裆,可做内裤。
司马相如  犊鼻裈
第三章 民族融合中的魏晋南北朝服饰
一、  概述
二、南北官服的异同
魏晋及南朝时期的官服礼冠与汉代相比,总体内容上呈现出的是前期变化小,后期变化大的特点。魏晋基本秉承了前代的传统的服饰模式延续着,而南北朝时期则在冠服的具体形式和使用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冕礼服的变化
(二)其他礼冠及狗尾续貂
通天冠继续为这一时期皇帝乘舆和常朝礼冠。
远游冠为皇太子及诸王、公侯所戴的礼冠,有通梁,与通天冠相似而冠前位置无山述,有展筒横于冠前。
进贤冠主要作为文官的礼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被广泛使用,与以往不同的是,自晋代开始将表示官阶的冠梁增加到五梁,为天子行冠礼时戴的礼冠。
法冠也许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作用,所以在魏晋及南朝的各代中一直沿用,是执法官员的礼
三、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  裆
裤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
  猕猴桃的好处裆:所谓  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1) 褶衣的变化
褶:一曰左衽之袍也。
是一种形制若袍,有衬里而又短于袍的外衣。早期用于戎服。
裤褶起源于少数民族服装。虽然魏晋以后,裤褶受到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衣襟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本质根深蒂固,裤褶和其他上衣左衽的习俗依旧。
裤褶和上衣右衽的仍然占多数。
这种衣衽的左右互现的情景,实际表现出的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融合的结果,
(2)裤的变化
汉代流行广泛的宽衣大袴习俗在这一时期毫无疑问也会影响到北方少数民族裤褶的习俗,即裤口变得宽大起来。
考察南北朝时期的文物人物服饰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裤口的 宽窄已不因南北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显现差别,表现更多的是宽窄裤口同现的事实。
裤褶不论是作为戎服还是作为其他使用,其宽大裤口势必会影响穿着者的行动方便。于是人们根据需要发明了用两条带子缚拢住宽大裤腿,使之轻便。这就是所谓的“缚袴”。又因为裤褶较其他衣裳类服装在穿着上更为快速便捷,所以,人们还称之为“急装”。
北魏在裤褶的使用形式上与南朝不同,一直被当作朝服使用。
两裆
也作“两当”,是一种民服与戎服兼具,同时又可当做官服的多用途服装。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两当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用途最广泛的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不分男女,皆可穿着。
北朝的袍服
最有特。
基本特征:窄袖合身。
分为两种:
1、交领右衽,领、袖、襟处不施缘边,接近中原服饰模式。
2、圆领右衽,领、袖、襟处施有一定的缘边
二、魏晋风度和巾帽民服
由于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一部分人为了逃避社会政治漩涡,追求一种怪异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穿着打扮自然也会变异,著名的“竹林七贤”就是集中代表。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这股潇洒之风与两汉延续下来的服饰遗俗和南北朝新创的时代服饰交织于一体,构成了新的一景。另外,这一时期的其他民服也在社会大背景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巾帽、衣裙到靴履等都如此。
(1)巾帽
幅巾:以织物的幅宽为单位的布帛包裹头髻称为幅巾,汉魏以来多为王公大臣所用。
缣巾:以较细的丝织物为裹头巾。
纶巾:据说是三国十分流行的巾子。“羽扇纶巾”,又称“诸葛巾”。
菱角巾:较为复杂,其形状如一只平放的菱角,多在南朝流行。
乌纱帽:晋和南朝官宦及士庶常带的帽子,因用黑的帛纱围制而成,故得名。以后唐和明代把它用在官服之中,所以后人多把乌纱帽比喻成官位。
白纱帽:天子用。
三、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1)礼服
魏晋南北朝妇女官服大多实行带绶制度,以分等级。衣着与男子有一部分相近,如衫、襦、裙、裤褶、两当等。
上俭下丰
上俭:女性襦衫等上身衣着都比较窄小合体,有的身长只及腰部,但两只袖子仍然很宽大。
下丰:所穿下裙部分十分宽广拖长。
 
杂裾垂髾服
(2)假髻与发式
这一时期的发式,以假髻为基础,进行各种变化。
贵妇继承了汉代形成的传统,皇后礼髻以假髻和步摇组成。“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假髻因造型的不同,有云髻,归云髻,惊鹤髻,盘桓髻、凌云髻、灵蛇髻等等。
汉代流行的垂 髾髻仍在继续。
第四章  唐代服饰
   
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
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祭服—冕服
隋唐五代时期的祭服为冕服。
隋初皇帝衮冕
唐代重视祭服,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制定出君臣不同等级规格的祭服制度。
后改六种只适用衮冕作为祭服,天子的冕冠仍以白珠为旒,衣裳文章的布局为衣八章,裳四章,另外冕服多了一条环绕于冠顶,垂于身前的“天河带”。
朝服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主要用于冬至朝贺等活动。冠梁在唐代已被增至24梁,衣
服包括绛纱质大袖袍,红罗裳,白纱中单,白襦裙,白袜黑舄等,再附以绛纱蔽膝,曲领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