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描述面对风险时的决策特点的理论。由心理学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934—)和特韦尔斯基提出,认为个人在风险情形下的选择所展示出的特性与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相符的。主要观点是:(1)确定性效应,与确定性的结果相比个人会低估概率性结果。(2)孤立效应,即当个人面对在不同前景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的问题时,会忽视所有前景所共有的部分。(3)反射效应,当正负前景的前景绝对值相等时,在负前景之间的选择和在正前景之间的选择呈现镜像关系。
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体动力学”。20世纪30年代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首创着重研究小体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后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包括:体内的人际关系;体的形成和发展;一体对他体的反应;体内聚力;体内和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决策;亚体的形成和行动等。
动物精气((animal spirit):公元前3世纪古埃及亚历山大城医师埃拉西斯特拉塔和赫罗菲拉斯最先提出的概念。认为“普纽玛”(pneuma)是植物与动物灵魂功能的物质载体。第一种“普纽玛”称“活体精气”,由肺进入心脏的空气形成,并经过动脉游弋全身,具有植物灵魂的功能;第二种“普纽玛”称“动物精气”,遍布全身,包括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具有动物灵魂的功能。这一概念后由盖仑、笛卡儿继承,并成为笛卡儿心身二元论的理论基础。
同化(assimilation):在不同学科、不同心理学家的理论中有不同的含义。在生物学中,同化指机体吸收食物并使之转化为原生质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中,指个体(团体)受社会规范的影响,在行为上予以认同,并最终与社会规范趋于一致的过程。赫尔巴特指新观念融入已有观念团的过程。冯特将同化与复合、融合、相继联想作为联想的四种基本形式。皮亚杰认为是主体将外界刺激或新经验有效地整合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与顺应一起构成认知活动的基本过程。奥苏伯尔认为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前提条件。指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吸收,新旧观念相互作用,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且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西安事变简介
顺应(accommodation):个体在社会适应或心理中的调节过程或调节作用。前者指个人或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包括人际关系的调适和人与环境关系的调适。后者指者根据不同家庭或患者的情况调整方式或技术,以适应对象的特点。
范式(paradigm):亦译“范型”。意为“模型”。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哲学中,指语言的派生方法中,对相似的字母组合习惯沿用的
相同的变形方法。后被美国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1996)用于描述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指科学家共同遵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念的总和。包括科学家如何看待事物,是否合乎科学标准等信念,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从事范式规定的研究活动;在科学危机时,范式解体;在科学革命时,新范式代替旧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范式有行为主义范式、认知心理学范式、人本主义范式、精神分析范式等。范式的形成是学科成熟的标志。
统觉:①统觉(apperception)。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当前事物引起的知觉与过去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以增强意识清晰度并充分理解事物意义的心理活动。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几种典型的观点是:(1)赫尔巴特认为人的统觉是处于意识中心的观念,即“统觉团”。(2)亚里士多德认为统觉是单一感觉与心灵之间的中间阶段。(3)康德认为,统觉是人有一种先验的综合统一的认识能力,人通过知觉、想象和概念认识一个对象,并将各种感觉印象通过知觉、想象和概念的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对象,是主体意识中统觉作用结果。②统觉(apperceive)。莱布尼茨认为,单子的基本属性是知觉。单子的知觉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呈现不同的等级。最低级、最不明了的是裸单子,它的知觉存在于睡眠、昏迷状态之中,无意识可言,如植物和矿物的单子。莱布尼茨称这种知觉状态为微觉。
稍高一级的单子为灵魂,它的知觉稍微明了,有感觉的意识,具有比较清晰的知觉,且有记忆,属于这一等级的单子构成动物的灵魂。更高级的单子的表象更为明了,不仅有自己意识的能力,并且能分析自己所有的表象,且具有理性,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人类的灵魂就属于这一等级。莱布尼茨认为人有统觉,统觉就是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与反思,即自我意识。最高一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全智、全能,一切必然真理都在它之内。在心理学中统觉也指不仅处于意识范畴之内,而且居于注意焦点的知觉。
微觉((petites perception):莱布尼茨提出的概念(参见“统觉②”)。在心理学中微觉通常是指处于知觉范围之内,但又不在意识的焦点之中的知觉状态。
统觉团(apperceptive mass):对已知事物的完整理解。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如果没有已知事物的统觉团,就无法对未知事物进行同化或统觉,故教师备课时就要考虑统觉团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中已不再使用统觉团这一术语,但其在教育上的内涵却并未过时。学校教育中强调一门课程是另一门课程的基础,就体现了统觉团的作用。
2021年文案意识阈(threshold of consciousness):观念从抑制状态进入现实状态的界线。赫尔巴特说2017江苏高考状元
昆西 杜比明观念强度和相互作用时提出。依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当两个观念发生冲突,较弱的观念被较强的观念取代时,较弱的观念并没有消失,而是下降到意识阈之下,成为一种潜在的意识观念。当压抑的观念减弱或与其他观念联合时,潜在的意识观念就会重新回到意识当中。
融合(fusion):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概念。观念联合的两种方式之一。指同一感官观念的联结。如红与绿合成黄。后为冯特所采用,指若干心理元素融为一体。如空间知觉就是由视网膜印象和眼球的位置和运动觉结合而产生。冯特把融合与复合、同化、相继联想作为构成联想的四种基本形式。
复合(complication):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概念。观念联合的两种方式之一。指不同感官经验的联结。如声音和颜的联结。这一概念被冯特用来指不同感觉元素之间的联想,与融合、同化、相继联想构成联想的四种基本形式。
steam市场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y):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由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第一性质为物质实体,存在于物理世界中。如事物的大小、长短、形状、动静及数量等特征。
李白的思乡诗
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y):人凭感官知道事物存在后所赋予它的性质。由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第二性质虽附属于第一性质,但并非由物体本身所呈现,只是观察者所获得的感觉。如颜、声音、气味等均属于第二性质。第二性质是心灵实体,存在于心灵之中,成为心灵的元素,由对物体所得到的知觉构成。
外部经验(external experience):与“内部经验”相对。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的概念。由外部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的感觉经验。如,物体的形状、大小、数量、颜、味道等。冯特接受这一概念,并称之为“间接经验”。指需通过推论才能从经验中认识到的物质现象。
内部经验(internal experience):与“外部经验”相对。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的概念。指由心灵对自身心理活动进行体察或反省而产生的经验。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人心的一切作用。反省虽不同于感官,但与感官作用相似,故洛克称其内部感官,内部经验是外部经验的基础和升华。冯特称内部经验为“直接经验”,即主体通过内省直接意识到的感知觉、感情、记忆、意志等心理过程。布伦坦诺则认为内部经验是由外部经验转化而来的内在的客观性(意动),即心理现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