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四君子:中国最美创业故事
携程四君⼦:中国最美创业故事
不过,新东⽅的三驾马车和万通的六君⼦,最后闹分家的时候都有点不愉快;腾讯和阿⾥巴巴,则由于核⼼⼈物的地位太突出,其他共同创业者基本上从朋友变成了下属。
⼏⼈⼀起创业,以朋友始、以朋友终,不仅共同的事业很成功,分开之后各⾃闯出⼀⽚天地,且还保持很好的友谊的,我看来看去,只看到⼀例,那就是:
携程四君⼦。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梁建章、季琦、沈南鹏、范敏四个⼈,以及他们共同的创业故事。
01
梁建章
互联⽹圈⼦⾥天才很多,但梁建章是这些天才之中的天才。
1969年,梁建章出⽣于上海⼀个知识分⼦家庭,⽗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国企员⼯。他从⼩有“神童”之称,⼜由于脑袋⼤,得名“⼤头神童”。
1981年,12岁的梁建章进⼊上海育才中学读书。当时,育才正在搞教育试点,学校基本不布置作业,每周有两天可以不⽤上课,只要考试能通过就⾏,所以课余时间⾮常多,学⽣们可以充分发展⾃⼰的爱好。
13岁时,梁建章加⼊了⼀个计算机兴趣⼩组,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师从上海师范⼤学校长朱鸿鹗教授学习编程。
四大名著及作者的名字梁建章遇到计算机,就像鱼⼉遇到⽔⼀样,不分⽇夜地泡在⾥⾯。半年以后,他的编程⽔平突飞猛进,设计了⼀个利⽤程序写格律诗的软件,获得了全国中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赛⾦奖。
在学编程过程中,他遇到很多数学⽅⾯的难题,⽗亲⽤⾼等数学帮他解出来了。他问⽗亲,要学会这些⾼等数学需要多长时间?
⽗亲回答:⾄少五六年吧,要等你上了⼤学才能学会。
梁建章说:太长了,我等不及。
然后⽤⼏个⽉时间就学会了。
除了⾼等数学以外,他还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诗词格律和⼈⼯智能、数据库等知识。这些知识,每⼀个
领域要弄懂,都不是⼏⽉之功,⽽梁建章能在短短时间内就把这些学通并开发成软件,其智商之⾼,学习能⼒之强,可见⼀斑。
1985年,16岁的梁建章以初中⽣的⾝份,直接考⼊了复旦⼤学少年班,半年后进⼊复旦计算机系。
与很多⼈印象中“少年班的孩⼦在⼤学会遇到⽣活和社交上的问题”不同,梁建章在⼤学⾥⼴泛参与各种活动,交了很多朋友。⽤他⾃⼰的话说:“除了谈恋爱,其他活动都可以参与。”
不过,他在复旦只待了⼀年。1986年,他⼜考⼊了美国乔治亚理⼯⼤学,并且⽤四年时间,读完了本科加硕⼠。
1991年,正在攻读博⼠的梁建章,觉得在学校已经没法学到最先进的东西,便放弃了读博,进⼊甲⾻⽂公司⼯作。
最初⼏年,梁建章担任研发⼯程师,做的是技术⼯作。但是1996年的⼀次回国探亲,让他⼼态发⽣了变化。
他发现国内出现了⽕热的创业浪潮和⽆数商机。回到美国后,他马上向公司申请转岗,从研发部门转到了ERP部门,并于1997年顺利被派回中国,担任了甲⾻⽂中国区咨询总监的职位。
1999年,在⼀个名叫万超的朋友介绍下,梁建章认识了季琦。⽇后,他们将⼀起开始⼀段辉煌的创业旅程。
02
季琦
季琦是另⼀类型的天才。
他在学习上没有梁建章这么突出(但对普通⼈来说,也已经是妥妥的学霸),但是在创业的成功率上,可能整个中国都⽆出其右者:
他曾经⼗年内创办三家公司,全部登陆纳斯达克并冲上百亿市值,被称为“创业教⽗”。
季琦⽐梁建章⼤三岁。1966年出⽣于江苏南通如东县。
他是四君⼦中唯⼀⼀个⾮上海⼈,也是唯⼀⼀个农村家庭出⾝的。⼩时候家⾥很穷,有时甚⾄连饭都吃不饱。
读初中时,在⼀个风雪交加的寒冷冬天,季琦⾛了⼀个⼩时回到家⾥吃中饭,妈妈告诉他,家⾥已经没饭了。
季琦只好⼜空着肚⼦⾛⼀个多⼩时回到学校,边⾛边抹眼泪,发誓⼀定要考上⼤学,逃离这个穷地⽅。
⾼考时,季琦如愿以偿,以全县第⼆名的成绩进⼊上海交通⼤学。他本想报考⾃动化或者计算机这种⼀听起来就很时髦的专业。不过⽼师告诉他:那些专业没前途,报⼯程⼒学吧,以后帮包⼯头算⼟⽅,算好了能多拿奖⾦。
于是季琦就报了⼯程⼒学。到了学校才知道,这个专业和算⼟⽅⼀点关系都没有,学的都是怎么计算潜艇的受⼒、导弹的起飞速度等问题。
当时交通不便,季琦是先坐车到南通,然后从南通港坐了⼀晚上船到上海的。
当轮船于凌晨时分在⼗六铺码头靠岸时,这个从农村来的⼩孩,被⼤上海的繁华惊呆了。这种冲击是如此强烈,以⾄于⽇后在⼏次⼈⽣重⼤决策关⼝,“留在上海”都成了季琦做决定的重要理由。
作为⼀个“乡下⼈”,季琦在上海的校园⾥,⼜穷⼜⼟,什么都不如⼈。⼤⼆时,他经历了⼀次⼈⽣的⾄暗时刻。
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他就是突然觉得⼈⽣好⽆趣,觉得⾃⼰就像个⾏⼫⾛⾁,所有东西都是外界安排的,没有任何⾃由意志。
为了排解苦闷。他把⼤量时间花在图书馆,从哲学、⽂学、诗歌中去寻⼈⽣的答案。最终思考的结果是:⼈⽣⽆所谓意义,只有过程和经历。
1989年,季琦⼤学毕业。他⼿⾥有两个选择:⼀是继续在本校读研;⼆是到南通第⼆设计院⼯作。
年会唱什么歌好
那年由于特殊原因,⼤学⽣的分配情况普遍不好。季琦能有单位接收,⾮常不容易。这也是了很多关系,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且他们家的家庭情况,也等着他去尽快赚钱。
但是季琦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放弃了⼯作,选择了读研。
他⼼想,我如此艰难才离开南通,去到上海,难道就这样回来吗?
这回,对⼤学专业已经有⾜够了解的季琦,选择了机械⼯程系的机器⼈专业。读研之后,他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了解到这个新兴⾏业的“暴利”,于是下了狠功夫扎进去。
很快,季琦从⼀个连开机都不知道怎么开的菜鸟,成长为⼀个熟练掌握电脑使⽤、装机等技能的达⼈,甚⾄还学会了组⽹技术。
随着他装电脑和组⽹的⼈越来越多,他⼲脆和同学开了⼀家电脑公司,搞起了兼职。等1992年硕⼠毕业时,他⼿⾥已经攒下了好⼏万块钱。
专科热门专业
兼职的同时,季琦的学业也没有放下。他的论⽂在1992年的国际机器⼈年会上发表。系主任希望他能留校任教。
在教师办公室⾥,系主任⽬光殷切,⽽季琦却眼盯着那陈旧⽽凌乱的办公桌,想着如果留校的话,这可能就是⾃⼰未来⼏⼗年的⽇⼦,⼼⾥不禁升起了深深的恐惧,赶紧拒绝了主任的好意。
他把简历投给了美国⽇化巨头宝洁,通过层层筛选,拿到了最终的offer。但得知签宝洁就要把户⼝迁到⼴东南海时,他犹豫了。
对留在上海的渴望,最终让季琦放弃了宝洁的机会,⽽是随便了⼀家能落户的上海企业——上海计算机服务公司。
季琦很清楚,⾃⼰是不会在这⾥长待的,就是过渡⼀下,把户⼝落下,混⼏个⽉就⾛。
在⼊职报到那天,他⼿握⼤哥⼤,腰揣随⾝听,拍着公司总经理的肩膀说:“胡⽼板,可能过⼀段时间我就会⾛⼈,公司的这点⼯资对我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
这位胡⽼板没有计较季琦的嚣张,反⽽重⽤了他,任命他为⼤项⽬经理,负责公司⼤项⽬业务拓展。
季琦的销售才能在上海计算机公司得到充分的发挥。他骑着⼀辆⾃⾏车,穿⾏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交
通银⾏总⾏、甲⾻⽂公司等单位,拿下⼀个⼜⼀个⼤单,很快成为销售冠军,并当上了市场部和销售部经理。他和助理两个⼈,贡献了公司80%以上的销售额和利润。
更厉害的是,那些给他业务的⼈,不仅仅是⽣意上合作的关系,还⼀个个被他处成了朋友。这⼀点,让⼈不得不服。
原本说待两个⽉就⾛的季琦,过完两个⽉⼜是两个⽉,⼀直到两年以后才离开。
离开不是因为混不下去,⽽是因为要出国。那年头,在国内混得好不算本事,能出国才算本事。更何况季琦的⽼婆在美国上学。1994年,他放弃了单位分的房⼦,带着1万美元,以陪读的⾝份去到美国。
1994年9⽉17⽇,季琦遇到了他⼈⽣的“震撼时刻”。那天,他去硅⾕甲⾻⽂公司同学玩,第⼀次见到了互联⽹。当他看到要查询的信息从电脑上显⽰出来时,不禁惊叹道:“这也太神奇了吧!”
如同马云第⼀次见到互联⽹的反应⼀样,季琦意识到,⼀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他⼼⾥激动万分,模模糊糊觉得,⾃⼰未来的⽣活也许会和这个东西息息相关。
他在美国没有待多长时间。虽然也在那边上学、打⼯,但是却发现,如果留在美国,⽇后⼏⼗年的⽇⼦可以⼀眼看到底,这和当初留在学校当⽼师⼜有什么区别呢?⽽反观国内这边,正在风起云涌,创
业⼤潮已经袭来。
于是,1995年,季琦回国了。回国第⼆天,⼀位以前做业务认识的⽼板正好来上海,晚上叫他⼀起出去娱乐,听说他刚回国还没⼯作,就让他到⾃⼰的公司来上班。
就这样,季琦成了中化英华公司华东区总经理。他⽤了⼀年半时间,以公司给的10万元资⾦启动,做成了3000多万的⽣意。成为公司的⼀棵摇钱树。
但是后来,随着公司整个被别⼈收购,季琦只好离开。
1997年9⽉,季琦决定⾃⼰创业,不再寄⼈篱下了。他成⽴了⼀家名为“协成”的公司,做系统集成业务。
公司的第⼀个单⼦来得很顺利。季琦给原来的客户打个电话,说我现在出来⾃⼰⼲了,有业务的话帮衬⼀下。客户⼆话没说,就给了他⼀个百万⼤单。协成的业务,就这么做起来了。
1999年,季琦在甲⾻⽂⼯作的同学万超介绍了梁建章给他认识,俩⼈⼀见如故,很快谈起共同的创业理想。
对于创业,他俩倒是很搭配——梁建章懂技术,季琦懂销售和管理。但是还缺⼀个⼈,就是财务和融资。
梁建章说:我有⼀个很好的⼈选。
季琦问:谁?
梁建章说:你的校友,沈南鹏。
03
沈南鹏
沈南鹏与梁建章的关系,⽐和季琦还要久远。
在梁建章13岁获得计算机编程⼤赛⼀等奖的那⼀次,同台领奖的有⼀个⽐他⼤两岁的学⽣,不过得的是三等奖。那个学⽣就是沈南鹏。
1967年,沈南鹏出⽣在浙江海宁。他母亲担任⼀家⼤型国企的⼚长,平时⼯作⾮常忙,没时间照看他,所以7岁那年,他被送到上海姑姑家居住。
沈南鹏⼩时候特别喜欢做数学题,他的愿望是当⼀个数学家。当梁建章在福利会少年宫学编程的同时,沈南鹏每天都在上海市少年宫奥数班刷题。
尽管他在计算机编程⽐赛中只得了三等奖,但是数学⽅⾯的⽐赛,却拿⼀等奖拿到⼿软。不仅是全国中学⽣数学竞赛⼀等奖,还参加了美国中学⽣数学竞赛,获得海外赛区冠军。
1985年,也就是季琦坐船到上海交⼤上学的那⼀年,沈南鹏也被上海交通⼤学录取。不过他不⽤考试,是直接保送进⼊教育改⾰试点班,后来选择了应⽤数学专业。
沈南鹏在⼤学并不是那种“⾼分低能”的书呆⼦,⽽是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还当了交⼤的学⽣会主席。
1989年,为了追逐数学家的梦想,沈南鹏继续到美国哥伦⽐亚⼤学数学系去读博。
在此之前,他⼀直以为⾃⼰在数学上有天赋,但是到哥⼤见识了真正的天才,并且被⼏次考试成绩打击了之后,他发现,⾃⼰靠刷题刷出来的成绩,远远不⾜以⽀撑⼀个数学家的梦想。
描写火的词语⼀年后,在⼀位教授的指点下,沈南鹏从哥伦⽐亚⼤学退学,转到耶鲁⼤学商学院去读MBA。
在进⼊耶鲁⼤学之前,沈南鹏对商业的了解完全是⼀⽚空⽩,甚⾄连《华尔街⽇报》都没有看过,在美国同学看来,⼏乎不可思议。
1992年毕业,沈南鹏开始了艰难的求职之路。虽然有耶鲁的MBA⾦字招牌在⼿,但是作为⼀个没有任何商业实践的中国⼈,要在华尔街谋得⼀份好职业,并⾮易事。
他被拒绝了⽆数次,最终还是凭借数学⽅⾯的优势,进⼊了花旗银⾏⼯作。
两年后,随着中国概念在美国资本市场开始吃⾹,沈南鹏进⼊了职业发展的快车道,中国背景+耶鲁商学位+华尔街履历,让他成为被华尔街公司争夺的⾹饽饽。
在先后经过雷曼兄弟、汉华银⾏的过度后,他最终于1996年进⼊德意志银⾏,担任德意志摩根建富的董事,负责中国资本市场业务。
在上海,也是经过校友万超介绍,他认识了季琦。
当梁建章和季琦开始讨论创业的事情时,沈南鹏成为俩⼈共同想要拉⼊伙的最佳⼈选。
当梁建章和季琦开始讨论创业的事情时,沈南鹏成为俩⼈共同想要拉⼊伙的最佳⼈选。
沈南鹏此时已经做投资8年,但是没有⾃⼰创过业。他⾮常看好当时已经风起云涌的互联⽹⾏业,只是⼀直都没有好的机会切⼊。梁建章与季琦和他⼀谈,他⽴马就怦然⼼动。东莞展览馆
1999年2⽉22⽇,在季琦的家中,三⼈凑到⼀起,开始正式讨论创业项⽬。
他们也考虑过⽹上书店、⽹上宜家等⽅向,但最终都因为物流和⽹络⽀付的难点⽽放弃。
最终梁建章提出,可以做⼀个旅游⽹站。
三⼈⼀拍即合。沈南鹏出资60万,占股40%;梁建章和季琦各出资20万,分别占股30%。
由于季琦是⾃⼰创业,时间⽐较⾃主,由他来全职负责公司的建⽴,并领每⽉3000元的⼯资;沈南鹏和梁建章还在原公司上班,兼职参与公司运营,不领⼯资。
携程由此开始起步。
但很快他们⼜发现⼀个重⼤问题:由于三⼈都不是旅游⾏业出⾝,除了⾃⼰喜欢旅游以外,对旅游⽣意上的事情⼀⽆所知。
红星闪闪歌曲歌词必须再⼀个旅游⾏业的合伙⼈才⾏,⽽且这个⼈必须很⽜!这是三⼈的共识。
于是分头去,最后他们到了“三缺⼀”的那个“⼀”:
范敏。
04
范敏
范敏的履历不像前⾯三⼈那么光鲜,在⼤众中的名⽓也没有那么⼤。在四⼈组当中,他⼀向⽢居隐形⼈的位置。他的座右铭很有意思:做⽼实⼈,说⽼实话,办⽼实事。
但在当时,⾯对梁、季、沈三⼈,范敏是有优越感的。作为⼀家国企的⽼总,他⼊有房、出有车,⾛哪都有司机开路,偌⼤的总经理办公室门庭若市。
范敏在四⼈中年龄最⼤。1965年,他出⽣于上海。由于其刻意低调,外界从来听不到关于任何他⼩时候的故事。在公开资料上,他的⼈⽣经历从1983年开始,那⼀年,他考上上海交通⼤学⼯业管理⼯程专业。
在⼤学,范敏当过学⽣会主席,是沈南鹏的前辈。⼤四曾经创办过⼀家公司,但是⽆果⽽终。
1987年⼤学毕业,他直接保送本校管理学专业读研。当年全校1000多名应届毕业⽣,免试读研的只有2⼈,他是其中之⼀。
1990年硕⼠毕业,作为上海交⼤管理学研究⽣,他有的是好单位可以选,却选择了当时并不吃⾹的旅游⾏业,进⼊上海新亚集团。当时该集团⼏万⼈,范敏是学历最⾼的两⼈之⼀。
他的理由是:越是⼈才稀缺的地⽅,越是容易冒尖。
于是,他就进⼊了新亚旅⾏社的计调部,负责收发传真、安排旅游团⾏程、联系供应商等杂活。
仅在计调部⼲了⼏个⽉,他就被调到集团办去了,担任办公室助理。虽然名字听着不⾼,但却是领导⾝边的⼈。
⽽范敏在这个位⼦待了⼀年半以后,却主动要求调离。他的⽬标岗位是:新亚集团下属的海伦宾馆见习管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