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疾风——日本机甲动画影视及其衍生文化研究
162
催款函怎么写
FOCUS ON ANIMATED MOVIES
域日本动画题材丰富,受众广泛,不仅具有鲜明的
民族特,同时也不失良好的创新能力。20世纪60年
代以来,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动画在日本开始风靡,并
伴随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一种风格,被世人称为机甲动
画。“机甲”一词来源于日文“メカ”(Mecha),是英文
“机械”(Mechanism)与“机械的”(Mechanical)的
缩写形式,它不仅分类丰富,同时还预示着未来社会
的种种可能,是高科技与机械文化的代表,大众往往
寄希望于机甲,来表达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道德哲思与
人伦思考。
“日本动画中机器人造型样式的演变发展,浓缩
了整个日本科幻动画的变革历程,并成为日本科幻动
画中最典型、最集中、最符号化的元素。”[1]《鉄腕アトム(铁臂阿童木)》(石黑升,1963)、《宇宙戦艦ヤマト(宇宙战舰大和号)》(松本零士,1974)、《機動戦士ガンダム(机动战士高达)》(富野由悠季,1979)、《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新世纪福音战士)》(庵野秀明,1995)等为代表的机甲动画作品,不仅丰富了日本的动画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也树立了日本动画的发展丰碑,对世界动漫影视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日本战后文化复苏与机甲动画的形成
机甲是先进科技的代名词,喻示着一种超凡能
力,是日本英雄文化的体现。机甲动画在日本的风靡与
其社会发展现状密切相关,从战后重建到发展波折,民众对“超级英雄”有着顺应的情感,在逆境中保卫家园、守护正义的心态也在机甲动画中得以重生。日本机甲英雄与美国动漫中“超级英雄”的形象相似,但与美国身材健美的超人、蝙蝠侠、绿巨人等不同的是日本“超级英雄”因机甲而被赋予上天入地的能力,是星际与机械科幻艺术的综合与分支。受战争的影响,部分早期日本动画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二战结束以后,在美国战后管制下(1946─1952),为进一步去除涉武思想,任何鼓动战争行为或带有攻击性的主题宣传物都被禁止,甚至与大众生活相关的竞技体育运动也被视为违法,直到战后管制结束此类禁令才逐渐被解除。[2]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的政体组成、经济结构都逐
步西化,人们认识到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与毁灭,珍视
生命与倡导和平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民意。在这种特
殊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加之战后民众对科技力量的
极端崇尚,促进了科幻动画的风靡,使之成为同美国
动画相抗衡的主要类型,机甲动漫也在这一时期初见
端倪。
日本漫画的诞生早于动画,因此日本动画有很长
一段时间被称为“漫画映画”,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改称为动画。[3]1963年,日本第一部机甲动画《铁臂阿童木》便脱胎于1951年在《少年》上连载的同名漫画作品,其作者手塚治虫(1928─1989)不仅开创了日本漫画改编为动画片的先河,同时在市场拓展、商业制作等层面上树立了日本动画发展的参照和模型。与动
【作者简介】  马熙逵,男,山东青岛人,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民间艺术研究。马熙逵
金属的疾风
——日本机甲动画影视及其衍生文化研究
2020
画片《铁臂阿童木》同年公映的《鉄人28号(铁人28号)》(横山光辉,1963)也是早期机甲动画之一,它由横山光辉(1934─2004)于1958年出版的同名漫画改编。相较于阿童木,铁人28号虽然也具有强大的作战能力,但并不具有自主智能,需要人类的“遥控”。《铁人28号》的巨型机器人创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动漫创作,如《マジンガーZ(魔神Z)》(永井豪,1972)、《机动
战士高达》等作品均受其影响。
20世纪中叶,以手塚治虫为代表的日本动画先驱多出自日本现代家庭,他们经历了迪士尼的卡通片,熟知好莱坞的电影经典,西化的叙事形式不断融入到了他们的创作之中,现代意义的日本动漫逐步成型。《铁臂阿童木》与《铁人28号》这两部早期机甲动画都是极富科幻彩的类型动画,它们的主题都与打击犯罪、守护和平相关,机器人所负载的能力甚至超越了现代科学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出作者对人类与机器人和谐相处的思考。阿童木个头虽小,但最大输出功率为10万马力,铁人28号一对铁拳能打出百万吨的惊人力量,这是现今机器人所无法企及的。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早期的日本机甲动画在热血的剧情之余,更多的是警示人们应珍爱所有的生命,对人类科技突进和技术伦理提出担忧,是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图释寓言。
二、探险与科幻热潮下的机甲英雄
冷战期间,美国实行的计划(1961─1972)点燃了全球范围的宇宙探险热,此时日本也正处于工业发展的上升期,民众对航天科技的兴趣甚于以往。1974年,对天文学和战争史都富有爱好的松本零士推出了动画片《宇宙战舰大和号》,在影视技术尚不成熟的年代,实现了人们征服宇宙、星际迷航的心愿,再次引发了国民对机甲动画的向往和热潮。[4]《宇宙战舰大和号》有着典型的冒险英雄文化,它的完成标志着日式经典电视动画模式的形成,直到《宇宙戦艦ヤマト2202愛の戦士たち(宇宙
战舰大和号2202爱的战士们)》(羽原信义、小林诚,2017),其剧场版动画片仍在继续推出,机甲动画所延伸的机战主题逐渐成为科
幻动画的重要分支。1979年,继《宇宙战舰大和号》的
公映好评,富野悠由季创作的《机动战士高达》将宇
宙机战主题上升到新的高度,不仅继承了松本零士的
革命性成果,同时也影响了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未来
模式。《机动战士高达》的故事体系复杂而严密,具有
很高的文学修养,为后期有关高达小说、游戏、产品等
动漫周边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日本动漫产业集化发
展树立了丰碑。[5]
20世纪70年代,伴随电脑辅助与影视拍摄技术
的进步,现代艺术的诸多表现形式开始融入动漫创作
领域,以松本零士(1938─)、河森正治(1960─)、富
野由悠季、永井豪、美树本晴彦(1959─)等动画大师
为代表,日本涌现出大批带有浓郁科幻彩的机甲动
画。日本早期机甲动画多表现机器人的超凡能力,而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机甲设定开始摆脱“遥控”
与“命令”的操作方式,机器人可以搭载人类,甚至有
了自主的意识能力。按照机器人的能力来源与故事架
耳机没声音构的真实感,人们又将众多的机甲动画分为“スーパー
ロボット(超级系)”与“レアールロボット(真实系)”
两类。[6]《魔神Z》《ゴワッパー5 ゴーダム(太空小五
义)》(鳥海永行,1976)、《大空魔竜ガイキング(大空
魔龙凯王)》(别所孝治,1976)等作品因机器人动力
支持源于神秘力量,同时还有着科学无法解释的自
我意识,被奉为“超级系”机甲动画。与“超级系”意
义相反的“真实系”则更注重故事架构的真实感,机
器人所使用的装备、武器更符合科学逻辑,代表作有
《無敵超人ザンボット3(无敌超人赞波3)》(富野由悠
季,1977)、《机动战士高达》等。20世纪70年代是日
本机甲动画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时期,机器人被设定为
高度机械化的搭乘或组装武器,更符合现代人对未知
领域冒险与探索的心理,也为后期机甲动画的创新提
供了丰富的基础素材。
高速免费是入口还是出口时间为准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本动画生产步
入成熟,在保持生产规模化的同时,其品质也同样精
良。在此期间,除宇宙探险的机甲动画外,也有较多
“人形”机甲动画诞生。藤子•F•不二雄(1933─1996)
163
FOCUS ON ANIMATED MOVIES动画视域编剧的《ドラえもん(哆啦A梦)》(楠叶宏三、芝山努,
1979)、鸟山明(1955─)编剧的《Dr.スランプ アラレ
ちゃん(阿拉蕾)》(冈崎稔,1981)等都以轻松、愉快
的家庭生活为主题,以新奇的虚拟角、科幻道具为
特,去除传统机甲动画中的暴力、机战等内容,受众
体向儿童、女性等人延伸。
三、机械伦理与科幻主题的延伸
1977年,影响世界科幻艺术发展的《星球大战》(G.Lucas,1977)公映,树立了星际科幻的经典,也
开启了一系列的不朽传奇。在这股星际热潮下,日本
机甲动画不仅继承了以往优秀作品的叙事方式,同时
开始构建本国“星际艺术”的世界观,故事架构更贴
口腔医学大专近未来社会下的机械伦理意识。20世纪80年代,日本
机甲动画开始呈现百花齐放式的发展模式,《超時空
要塞(超时空要塞)》(石黑升,1982)、《ファイブスタ
ー物語(五星物语)》(山崎和男,1986)、《魔神英雄
伝ワタル(魔神英雄传)》(井内秀治,1988)、《机动
企业社保缴费基数
房产税怎么收警察パトレイバー(机动警察)》(吉永尚之、押井守,
1988)等作品,反映出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包容与
技术进步,本民族的艺术特进一步融入作品,日
式机甲风格日趋成熟。1984年,日美合资的机甲动画
《Transformers(变形金刚)》上映,擎天柱(Optimus
Prime)、大黄蜂(Bumblebee)、威震天(Megatron)等
“汽车人”受到热捧,成为世界级的动漫角。变形金
刚被赋予了灵魂和生命,是“超级系”机器人系列的延
续,其精巧的衍生开发也同样造就了它在世界玩具市
场的空前成功。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社会发展进入萧条期,充满幻想和奇遇的动漫作品逐渐成为日
本民众获取鼓舞与慰藉的精神来源。在这样的时代背
景下,日本机甲动画依然由高达、超时空要塞等系列作
品延续了宇宙探险的机战主题,机器人搭乘者也逐渐
少年化,作品倾向于对生活现实与人生问题的思考。
199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与《攻殻機動隊(攻壳机
动队)》(押井守,1995)上映,在日本社会掀起巨大反响。《新福音战士》打破原有“真实系”与“超级系”机器人的限制,驾驶员与机甲通过精神达到机体契合,而不再是简单的人机操控,工业化的想象转为更加人性化的描绘。[7]该片叙事形式引入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运动大量哲学与宗教意象,对人、机与世界的存在及伦理发问,传统的卡通形象下是人性及人物内心的迷惑、挣扎和抗争。《攻壳机动队》也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围绕人机关系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及信息世界中的机械伦理展开讨论。《新福音战士》与《攻壳机动队》都深化了机甲故事的精神叙述,激战与冒险之余更多的是对未来社会的深思,对2000年以后的日本机甲动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进入21世纪,富野悠由季、河森正治等艺术家依然活跃在“真实系”机甲动画的制作前沿,《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等形象可爱、受众面广的怀旧性机甲作品也在不断推新,它们集聚着众多粉丝,并逐渐成为日本动漫的重要代言。《フルメタル·パニック!(全金属狂潮)》(千明孝一,2002)、
《コードギアス反逆のルルーシュ(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谷口悟朗,2008)分别掀起了21世纪初的机甲动画热潮,它们不仅继承了《新福音战士》中人机精神的联通,同时强化了机甲守护的使命意义。日本岛国的地理现状注定了日本民众对守护者与强大力量的崇信,不论是《全金属狂潮》的“耳语者”,还是《反叛的鲁路修》中的“Geass”之力,在某种程度上都反映出作者们对大众文化的迎合,以及新时代下机甲文化的娱乐意义。
四、商业综合下的创作与衍生
为适应机甲动画的发展需要,制作团队开始延揽其他相关领域专家,从文学、艺术学到工学、理学,多领域的合作促使作品具有了更好的观赏性,日本机甲动画也因此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热销品。为进一步综合动画所产生的文化与商业价值,自日本机甲动画产生之初,对其周边的产品衍生开发就从未停止过,产品内容涉及玩具、影像、日用品等多种门类。
20世纪60年代,日本机甲动画的早期作品《铁
164
2020
臂阿童木》不仅在当时创下了超高的收视率,同时也揭开了整个日本动漫产业化发展的序幕。《铁壁
阿童木》的商业综合主要借鉴了欧美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模式,针对动漫受众体开展各种实用性的价值转化,利用机甲英雄的人气及品牌效应拓展一般商品。而《机动战士高达》与《变形金刚》的出现,则将动漫周边的概念延伸为一种文化现象。
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的动漫衍生玩具仍然只有传统的合金类,机器人模型也偏低龄化,直到《机动战士高达》推出塑料模型的衍生概念后,引发了日本现代机器人模型设计与开发的热潮,这也使得高达成为机甲的另一个代名词。在日本,人们将与高达动画相关的机甲、舰船的塑料模型称为钢普拉(Gundam Plastic Model),因其受众广泛,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钢普拉根据模型尺寸、特点、优势等因素形成了多个版本,一些精密度高、价格不菲的版本成为众多“御宅族”及“忠粉”的炫耀资本。高达动画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人气,喜欢钢普拉的人也在逐年增长。至2013年,钢普拉系列的销售额达802亿日元,领先排名第二的假面超人模型系列495亿日元,是模型市场中不可撼动的王牌产品。[8]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兴起了每年一度的“扎古”改造大赛,吸引着无数青年投身于机械与动漫开发事业,高达文化中的模型产业逐渐成为反哺作品的重要形式。[9]
与高达同一时期的变形金刚因为是日美合资的缘故,其机甲英雄的形象和故事背景融合了更多的美国文化元素。与此同时,《变形金刚》的投资商美国孩之宝(Hasbro)公司与日本TAKARA(タカラ)公司都是著名的玩具制造商,因此《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制作初衷是为了配合玩具的营销。变形金刚是能变形的机器人,其创意与传统的可搭乘战斗机甲不同,模型的可玩性、收藏性极高,在日美市场
获得了空前的好评,销量也十分惊人。
伴随社会发展,日本动漫制作人把握住了观众对作品剧情“情有独钟”的占有心理,围绕动漫制作的价值中心,向其他产业和经济领域延伸,成就了动画产业在日本的支柱性意义。自《机动战士高达》以后,日本整个动漫产业发展模式趋于综合,动漫周边的盈利已占到日本动漫产业总收入的50%以上。[10]机甲动画不仅丰富了日本动漫的表现风格,同时开启了日本动漫商业综合的序幕,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日本大众文化的发展导向。
16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