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奇观与武侠新风格--析《功夫》的商业元素
《媒介批评》第一辑
不显示soundmax音频MEDIA CRITICISM
影像奇观与武侠新风格
----析《功夫》的商业元素
成都必去的10个景点王颖吉
就中国目前的电影创作情况来看,武侠动作片是近年来中国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形式,中国功夫片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蜚声国际影坛,并且在李小龙、李安、成龙、李连杰等电影人的努力下在好莱坞占有了一席之地。2001年,由李安执导的武侠片《卧虎藏龙》一举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4个奖项,由此揭开了中国武侠电影创作的新一轮热潮。短短三四年时间下来,中国武侠电影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应对入世挑战,与国外进口大片争夺观众市场的绝对主力,而且还乘着电影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快车迅速
驶向了国际电影市场。在刚过去的2004年,武侠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的绝对赢家,位列国内票房三甲的影片票房收入均超过1亿,除了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外,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和周星驰的《功夫》均为武侠电影,两片票房收入3亿多;在国际市场上,2004年国产片的海外票房收入达到了11亿元,居功至伟的无疑也是张艺谋、何平、成龙等人的武侠动作片,张艺谋的武侠大片《英雄》在北美位居票房排行榜首位达两周之久,成为全球非英语电影中最卖座的影片。由于武侠电影蕴涵着无限的商机,并且有可能角逐奥斯卡金像奖等国际性大奖,
46|MEDIA CRITICISM|(第F)
因此引来不少著名导演染指。周星驰、张艺谋、陈凯歌均非“行伍出身”的武侠大片新贵,他们的加盟显然为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的创新带来了活力。尽管在票房收入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各自的得失却大不相同,张艺谋与周星驰同台献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十面埋伏》还是输给了《功夫》,从票房到影评舆论,《功夫》都成了最大的赢家,就在周星驰准备筹拍《功夫》续集,将他的功夫喜剧进行到底的时候,张艺谋已经在骄人的票房收入和影迷的一片批评声中知难而退,放弃武侠题材回到他真正擅长的文艺片题材上去了,相信《千里走单骑》能比《十面埋伏》更精彩。
无疑,在2004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最为出彩的莫过于周星驰耗时3年之久拍摄的商业大片《功夫》,这部由哥伦比亚公司投资拍摄的动作电影被评论界称为中国“动作电影的编年史”,周星驰借助当代最先
进的电影拍摄制作技术,将中国传统武侠电影和功夫片中的许多经典动作、场景、造型引入到他的喜剧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功夫喜剧片的魅力。上映以来,票房收入一路飙升,其在国内的票房总收入超过《十面埋伏》而位列第一,在香港《功夫》打破了3年前同为周星驰导演的《少林足球》票房纪录而创下了单片香港票房收入新纪录。目前《功夫》尚未全面进入国际市场,但就其在日韩等国的表现来看,争取一个不俗的票房收入表现应该不是件难事。评论界对这部电影的意见虽然褒贬不一,但远没有像《十面埋伏》那样遭人诟病,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第十届金紫荆奖将最佳电影奖颁发给《功夫》多少代表了评论界的总体倾向。
《功夫》的成功显然并不是偶然的,它一方面集中国传统武侠电影制作之大成,将传统武侠片或功夫片中的经典武功杂糅在一部电影中,让功夫迷们在熟悉的武侠文化语境中过足了观赏中国功夫的瘾。另一方面又延续了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电影风格,使得他的功夫片打上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同时,在影像奇观的创造方面向好莱坞商业电影风格趋进,调动高科技手段,全面提升了中国动作片的视觉轰击力和可观赏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周星驰的功夫片的票房成功得益于他融合了当代中外商业电影的诸多成功经验而又不乏独立创新,独创出风格鲜明的周氏功夫喜剧电影。这种功夫喜剧的最基本的商业元素包括:中国功夫及其文化的展示、高科技特效制作、周氏搞笑喜剧风格,其中每一个方面的元素显然都曾经历过票房和市场的严格检验。当然,《功
影像奇观与武侠新风格47
夫》也暴露岀了故事情节单薄、角形象不典型、语言缺乏个性特点等问题,这
些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武侠电影创作共同面临的问题。
从中国武侠功夫电影史的角度看,周星驰的功夫喜剧片电影是在传统的
武侠电影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得,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对
于香港商业电影来说,功夫是最基本的电影元素,几乎在每一个时代的电影中
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人对于武侠与功夫片的偏爱早在《定军山》、《长坂坡》、《金钱豹》等早期影片中就已初露端倪了,二三十年代张石川导演的《火烧
红莲寺》就掀起了一股武侠电影的热潮,不过不久就因为技术手段陈旧,过分
渲染神怪彩而走向没落。60年代末70年代初年,武侠电影在香港台湾得到
了振兴,并很快在李小龙、张彻、胡金铃等人的推动下迅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张彻的《独臂刀》创造了单部影片票房收入过百万的记录,他还以在《侠女》中
创造了“竹林大战”等经典电影场景而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综合技术大奖,
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横空出世,开创了中国
传统武侠电影文化的新纪元,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小龙在传统的武侠电影的基
础上发展出以拳脚打斗和动作展示为主要特的所谓“功夫片”,通过自己卓
越的武术成就将功夫电影的动作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小龙也开创了中国
武侠电影的明星时代,身怀绝技的武术明星通过自己“硬桥硬马”的功夫表演
增加了武侠功夫电影的可观赏性。武术明星的表演和动作设计的市场化倾向
使得中国武侠电影出现了“侠气渐薄,武打猛增”的趋势,侠文化的演绎受到了
忽视。由于在创新方面难有突破,而观众对于千篇一律的老套的打斗场面感
恺读什么到厌倦,武侠功夫电影逐渐呈现颓势。70年代后期,以成龙为代表的新一代功
夫明星开始探索中国武侠电影的创新之路,成功地开创了一种融功夫表演、幽
默谐趣和解构风格为一体的“谐趣功夫片”,在由他主演的《蛇形刁手》、《醉拳》
等影片中,“功夫小子”是具有颠覆性质的新形象,他既不同于关德兴等人塑造
的承载了观众“替天行道,除恶惩强”理想的传统大侠,也不同于李小龙所塑造
出国留学的利弊的打斗凶狠,张扬个人英雄主义的功夫明星,而是将武侠片的英雄角解构成
性情顽劣、调皮滑稽的青春小子。这种对传统的颠覆成为香港武侠电影发展
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它不仅开拓了功夫片的创作思路,使之增加
喜剧幽默的都市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也使得功夫片从以叙述大英雄的丰功伟
上海市就业指导中心绩为主的传统开始向叙述小人物的生活情趣、喜怒哀乐转型。事实上,周星驰正好延续并创新了这种喜剧风格的功夫片类型,在他的喜剧片中,功夫总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尽管在《功夫》之前周星驰似乎没有专门拍摄以功夫表演为主的动作片,但周星驰对于武侠和功夫片的电影元素的利用则由来已久。在他担纲主演的《大话西游》、《武状元苏乞儿》、《鹿鼎记》、《食神》、《唐伯虎点秋香》等喜剧片中,他将功夫和武侠电影元素与他的喜剧表演相结合的才华已经显露无遗了,醉罗汉、唐家霸王、降龙十八掌、还我漂漂拳等都是他所展示过的“绝世武功”。正是由于对功夫情有独钟,他不惜花费3年时间来创作完成一部以“功夫”为题材的功夫片。显然,由于周星驰对于中国的功夫片并不陌生,在他的《功夫》里,他几乎是用一种融会百家功夫的方式向中国武侠功夫文化致敬,该片从功夫
本身到演员选择都体现了他对传统中国功夫片的怀旧和尊敬。《功夫》中的五花八门的功夫大多不是周星驰所创,它们的原型几乎都可以在以前的武侠功夫片或者武侠小说中到,“斧头帮”的大阵仗是邵氏老片《马永贞》先摆下的,梁小龙的“蛤蟆功”是金庸首创的绝世神功,元秋的“狮吼功”来自《倚天屠龙记》里的谢逊,“火云邪神”双指夹住子弹有徐克的《东方不败》接飞弹的身影。这种从文化积淀和历史中挖掘创新的创作方式正好就是中国文化艺术创作的一个典型特征。他使得创新能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在民族文化心理上产生自然的亲和力,同时也能增强功夫电影的民族特性。
中国功夫片的再度兴起显然是当代电影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结果"环顾当今世界电影业,高科技特效制作逐渐成为电影票房收入的一大秘诀,尤其是最终计算机合成图像技术以及电脑三维特效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几乎成了万能的表现者,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出,先进的电影技术让导演几乎变成了魔术大师,凭借先进的技术,导演不仅能够让观众随着镜头上天入地,进入各种匪夷所思的虚幻世界中,更重要的是使这种虚幻的景观变得比真实的景观还要更为真实,观众在电影屏幕前被这些技术生产出来的影像奇观所震撼。电影不再单单是思考人生和社会严肃问题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成了通过满足观众感官刺激而赚取大量金钱的消费品。好莱坞早在70年代末就开始使用电脑高科技手段制作出《星球大战》那样的票房巨片,此后陆
影像奇观与武侠新风格49
续制作了《终结者》、《侏罗纪公元》、《真实的谎言》、《星战前传》、《泰坦尼克号》
等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的影片,这些影片像龙卷风一般在世界各地卷走大量
金钱,但也使得其他国家的电影人感受到了这场技术革命风暴的威力,加强了
各国导演运用高科技制作电影的意识。近年来好莱坞一方面不断在电影技术
上推陈岀新,精益求精。制作出以《黑客帝国》系列、《后天》和《指环王》系列为
代表的高科技电影,制作技术之高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如荣获奥斯卡全部11
项金像奖的《指环王3•王者归来》的虚拟人物格龙的形象,简直达到了以假乱
真的程度。如果说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元》中只是将不可能的世界展现在
我们面前的话,《指环王》则是让这些计算机技术制作出来的虚拟形象与真人
之间的区别完全消除了。在人与计算机虚拟角之间,也即人与他的创造物
之间不再有主体与他者之别,而是转化为主体间性关系。另一方面加紧通过
技术手段发掘利用其他文化区域的电影文化资源,消除文化消费上的壁障,以
求占领更广阔的电影市场。中国的武侠功夫片正是在这种技术和市场的背景
下快速走向国际电影市场的。继《卧虎藏龙》得到奥斯卡青睐之后,《黑客帝国》干脆将中国的武术指导请到好莱坞去设计武打动作,中国功夫的元素现在
在美国的大片中得到了频繁利用,设法将高科技制作与神秘的中国武术结合,
展现有东方情调的打斗场面现在不仅成为好莱坞动作电影的趋势,而且在韩
国等国家的商业电影制作中也成为重要的电影资源而被加以利用。由于中国
的武打和功夫片特别适合也特别需要制造出动作特效,以展现功夫的魅力及
其文化内涵,因此,早在80年代初,具有香港武侠电影界“鬼才”之称的徐克就
抖音名称. 昵称女
开始将高科技特效技术运用到电影创作中,他的《蝴蝶》、《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特技效果并取得了成功,成为影片的一大卖点。特效运用的成功导致了香港电影界对高科技特效制作态度的普遍重视,
它毕竟是电影票房的—•大亮点。另一方面,由于对高科技特效运用在商业电
影成功机制的认识上缺乏辩证的观点,不恰当地强调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地位
与作用,并进而走入电影技术主义的泥潭中而遭受票房惨败。徐克2001年下
半年推出的《蜀山正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港产电影
中运用特技效果的巅峰之作,被称为当时“华语电影史上最疯狂之作”,影片用
于特技的费用高达4000万港元,共使用了1500多个镜头,为当时华语电影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