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来龙去脉
问:企业文化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到现在已经近30年了,但是除了少数专业人士外,大多数企业人士对企业文化的来龙去脉仍然知之有限,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
答: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最早萌发于日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面临着一片衰败和萧条的景象,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寻求出路,日本继续推行“和魂洋才”[1]的策略,企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一方面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一整套科学管理技术和手段,另一方面发扬日本的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的大和文化[2],即所谓的“和魂”,并与当代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即日本式的企业文化[3],在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支持下,从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日本企业生产经营的迅猛发展。“日本能够走出独特的发展道路,是由于坚持使外来文化适应于本国固有的文化遗产和国情。”[4]从20世纪60网上购物去哪里>丹东旅游攻略年代起,日本经济开始腾飞,到70年代,日本的一些工业产品在国内已经“过剩”,开始大量地涌入美国市场。日美之间的经济竞争随之愈演愈烈。从小学生旅游作文1974祝高考学子的祝福语年到1980年,日本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美国高3女孩取什么名字好听倍,国民生产总值跃入世界第三位。这种态势,引起了美国朝野的震惊,也促使一批美国学者将目光投向
电工证怎么考日本。他们开始研究:美国的经营优势为什么会被日本夺走?美国企业的活力为什么不如日本?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在现实对比与痛苦的思索中,他们发现,日本经济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日本的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它造就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强大的凝聚力与竞争力。这种以企业共同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就是日本企业的“经营之神”,即企业成功的奥秘所在,而这恰恰是美国企业所缺乏的。有鉴于此,某些美国学者指出,美国的“敌人”不是日本人,而是自己受管理“文化”这个“敌人”的限制。要冲破这种“限制”,就要善于采用自己过去所不熟悉的、不习惯的、甚至闻所未闻的管理方式,重建企业文化。这种观点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电视台连续播出相应的专题节目,研究企业文化的著述也竞相推出,于是,企业文化理论应运而生,并且掀起了一场号称管理革命的“企业文化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了中国,随之在我国也掀起了企业文化热潮。
从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到现在,还不到30年时间。这期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企业文化认识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有关专家学者把企业文化理论介绍到我国。第二阶段是企业文化理论研讨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有关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通过调查研究
、召开研讨会和现场会等形式,努力试图在我国构建企业文化理论框架和向企业推广企业文化理论。第三阶段是百家争鸣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阶段。这一阶段,一些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通过学习引进的企业文化理论和外国成功企业的实例介绍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自己的学术著作和论文集,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由南至北在全国各地展开[5],出现了如海尔、联想、“三洋制冷”、新船和石化等诸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6],取得了很大成绩。尽管如此,应当承认我国企业文化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行方面,都还处于探索和前进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我国企业文化研究和推广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由于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时间比较短,一些专家学者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卓有成效的调研,写出的文章和著作显得力度不够。二是呈现出上热下冷的情况。学术界、理论界进行企业文化研讨热火朝天,企业界显得比较冷清,特别是在一些文化氛围相对淡薄的地区更是如此。在有的企业老板中,企业文化无用论思想仍然存在。他们的口头禅是,企业文化有用吗?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吗?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也一样吗?等等。有的企业虽然做了一些企业文化工作,但基本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缺乏力度。三是在一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形成理论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往往是虎头蛇尾,热闹一时,时过境
迁。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编几句理念,印发个小册子完事。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泛泛的理论研讨和模式化的构建之上,而是要在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企业实际,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解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有中国特的企业文化构建,从而建立我国企业文化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