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 后周 | 960年,边境奏报北汉和辽朝会师南下,朝廷命后周禁军将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北上抵御,部队来到开封城外的陈桥驿,赵匡胤与亲信策动军队哗变,奉赵匡胤为天子,赵匡胤假意不允,士兵以黄袍加其身,回师开封,后周恭帝被迫禅让,赵匡胤称帝,建宋,都开封,年号建隆 |
北宋加强 中央集权 的措施 | 一、 政治制度方面 1) 中央官制 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当,令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宰相,又增设 参知政事 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同称“宰执”宰执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负责行政 最高军事首脑是 枢密院 长官 枢密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分掌文武大权 另外设 三司 ,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是 三司使 ,亦称“计相”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 地方行政制度 北宋实行州、县两级制,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 军一般设于军事要冲 监设于冶铁、养马、产盐、铸钱等生产要略之地 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是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府州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 通判 ,使互相牵制 后来又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后续增加),在路设 转运使司,长官为 转运使 ,主管财政兼管监察,简称 “漕臣” 提点刑狱使司,长官为 提点刑狱 ,主管司法兼管监察,简称 “宪臣” 安抚使司,长官为 安抚使 ,主管军事监管民政,简称 “帅臣” 提举常平使司,长官为 提举常平 ,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简称 “仓臣” 四司在本职之外另有监察地方官吏之责,四司亦称 “监司” ,他们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府 北宋通过 监司 控制地方政治军事,督责地方官吏,又设 通判 限制、分割 知州 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 官职差遣 官职差遣制度是北宋实行的 官衔 与 实际职务 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 官 即寄禄衔,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 职 亦称 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等 差遣 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亦称 职事官 ,如枢密使、三司使等,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 判寺事、 知州、 提举常平等 4) 改革科举制度 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流程,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士人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新增许多防作弊的措施,增加了殿试,使被录取的人成了“天子门生”,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二、 军事制度方面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取消了 殿前都点检 这一重要的禁军将领职务,在一次酒宴上“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在威逼利诱之下交出了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禁军分为 殿前司 和 侍卫司 两部,分别由 殿前都指挥使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和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三帅)统领,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三帅由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能调兵而不能直接统兵,宋朝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 宋朝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将领却不随之变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将领与兵士相结合,军队与地方势力相结合 宋朝四种军队 禁军、厢军、乡兵、蕃兵 禁军是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 厢军是诸州的镇兵,由当地长官控制 乡兵是按户籍征调的壮丁或招募的地方兵 蕃兵是边区少数民族组成的,驻守边地 禁军选择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壮丁充任,待遇优良,训练有素,战斗力高,并且一半禁军驻守京师,一半禁军分守各地,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 如何过六级三、 财政与法律方面 财政在地方设 转运使 ,地方收入一小部分供本地支出使用,其余大部分收归中央,还有京官到地方上监收,各路上有 提点刑狱使司 掌管司法,严格法制,还要求死刑必须上报中央复核,大权基本全归中央 《宋刑统》,是一本宋朝以唐律为基础编撰的刑法典,收集了唐以来的刑事规范,并增加了“折杖法”,即将流刑或徒刑折合成杖刑的一种折换法,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行的法典 祝高考成功的诗句四、 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 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客观上促进经济发展 局限性 例如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指挥不灵,战斗力削弱的弊病,后来造成了弱兵现象 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官僚机构叠床架屋,行政效率低,冗官 财政过分集中,地方财政拮据 |
三冗问题 宋 | 冗官:北宋政府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给予地主阶级广泛的参政机会,对官员的恩荫,历史上以宋朝最滥,恩荫数目繁多,范围极广,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冗兵:由所谓“养兵政策”造成,北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每当荒年,便将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军队人数直线上升,远远超过国家所需,冗兵、冗官使国家行政效率,军事效能迅速下降 冗费:冗费主要有两方面原因,①北宋对官僚、军士待遇优厚,政府财政吃紧,再加上冗兵冗费,政府开支猛增 ②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过后,每年输送“岁币”维持和平局面 |
北宋的户籍制度 | 北宋将乡村人口分为主户、客户,主户指占有土地,交纳赋税的人,客户指无地而受雇于地主的佃户 主户又分官户、民户、形势户,官户即品官之家,由减免赋税等特权;民户为平民之家,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形势户指家中有人在官府充当吏人等职业的民户 主户按土地财产的多少定为五等 居住在城镇的局面为坊郭户,按照财产的多少划为十等交税 |
支移、折变 北宋 | 北宋政府用于盘剥农民的名目 支移,政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农民将秋税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自备,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纳道里脚费 折变,就是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 |
丁口之赋 杂变之赋 北宋 | 北宋的丁税和杂税,以身丁为对象征收的称为“丁口之赋”,以牛皮、盐、曲等物资征收的称为“杂变之赋”,两种必须随两税同交,丁口之赋不管有没有土地,都要交纳 |
庆历新政 北宋 |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逼迫下,北宋政府中的有识之士主张改革以解除社会危机,其中以范仲淹为代表 庆历年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提出了十项改革方案,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撤冗官,选举贤人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同年皇帝下诏令推行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史称“庆历新政” 由于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反击,新政推行不久,主导者相继遭受攻击离开朝廷,新政随之停止 |
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向仁宗提出改革,没有受到重视,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重用,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又称“熙丰变法” 江苏省监理工程师报考条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分三大类 一、 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富国) 1) 均输法 措施:命各路转运使了解市场信息,对比供销情况和京师需求,有计划地“徙贵用贱,用近易远” 影响:改变各路经济信息不通,产品供求失调的弊端 有利于减少国家开支,限制了富商大贾投机倒把 2) 青苗法 措施:政府每年向农民发放低息贷款(钱,种子) 影响:抑制民间盘剥,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增加政府收入 3) 农田水利法 措施:在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按户等高下分派给当地居民,民力不足可向政府贷款,一州一县不能胜任则联合若干州县之力 影响:有利于推动发展农业生产 4) 募役法(免役法) 措施:把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地方法改为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充役,募役所需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先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等存在,也要按户等交纳,称“助役钱” 影响: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 5) 市易法 措施:政府出资在各大城市市场设市易务,大量收储各种滞销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赊销给商人,一年后回收货款 影响:这是用国家权力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稳定物价,增加国家收入 6) 方田均税法 措施:对全国土地进行丈量评估,清查后将土地大小、好坏、主人姓名一一记录在案,并根据土地质量分为五等作为征税的依据 影响:改变了过去豪强地主有产无税,农民无产有税的局面,解决了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增加了国家收入 二、 军政方面改革(强兵) 1) 置将法 措施:针对更戍法的弊端进行改革,把禁军分为若干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进行训练 “将”作为军士编制的一种单位,一“将”三千人左右,先后在国家心腹位置设置了七八十将,将领选由武艺高强、经验丰富的人充任,专门训练军队以提高军队质量 影响:加强了北宋的边防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 2) 保甲法 措施:农村的主户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人为保丁,保丁编制起来进行训练 以其人之道目的: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补充禁军的不足,维持地方治安 3) 保马法(保甲养马法) 措施:农村保甲中有愿养马者,政府给马,或给钱自行购买,养马户有赋役上的优惠 影响:改变了军马全由政府饲养的状况,节省了政府养马开支,加强了地方军事力量 4) 设军器监 措施:统一管理各地的武器制造,在出产武器材料的州设管理机构,奖励改良武器,罢黜不利武器制造的官员 影响:提高军队装备质量,加强了战斗力 三、 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 《三经新义》王安石对《诗》《书》《周礼》重新注释,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举人只考经义和策论,将《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 ++++++++++++++++++++++++++++++++++++++++++++++++++++++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触及北宋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攻击,变法举步维艰 新法本身具有一些不足,变法主导人员内部矛盾,投机分子混入变法团队,都削弱了变法派的力量 |
元祐更化 哲宗绍述 北宋 | 神宗去世,其子哲宗即位,幼帝即位,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官员,新法内容除教育改革全部废除,变法派官员遭到贬官或流放,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史称“元祐更化” 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又启用变法派重要成员,重新同行神宗新法,贬谪保守派官僚,史称“哲宗绍述” |
南北面官制 辽 | 辽的中央双轨官制称“南北面官制”,辽的中央有两套政治统治机构,一套位于皇帝大帐之北称为“北面官”,位于南面称为“南面官”,这是一种民族分治制度,南面官依汉制(唐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用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
头下军州 辽 | 头下又作投下,投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虏获的人口设置的,大的军州修建城郭,所虏获的人口用于发展生产,他们一面要向军州的贵族交纳实物地租,还须向辽政府课税,投下军州中的官吏除节度使外,均有各州贵族委派 |
四时捺钵 辽 | 辽的政治制度之一,每年四季,辽朝皇帝都要到各地进行巡视和从事渔猎活动,所谓“捺钵”,是皇帝在渔猎之地设置的行账,皇帝出猎时,朝中官员随行,在捺钵与南北面大臣商议国事 |
金的建立 | 女真族的前身是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唐末始称女真,为渤海国所统治,契丹灭渤海国,黑水靺鞨以女真之名依附于契丹,契丹贵族为了削弱女真人的反抗力量,把松花江以南的女真豪强大族编入契丹户籍,称为熟女真,其余未编入契丹户籍的称为生女真,建立金国的完颜部是生女真的一个部落 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阿骨打即金太祖 |
勃极烈制 金 | 金前期的国家制度,勃极烈是女真语,意为“治理众人”,皇帝之下设置各种名称的勃极烈,以皇帝为首,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掌握军国大政,这种制度仍有氏族议事会的某些特点 |
天眷新制 金 | 金熙宗即位后对官制进行改革,废除了勃极烈制,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设尚书令为百官之首,后来进一步改革,改革后的制度始称“天眷新制”,全面实行汉人官制,向女真贵族授勋封国,进一步加强了相权,制订了礼仪,修建宫殿,制定文字 |
正隆官制 金 | 正隆元年,废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总管政务,直属于皇帝,军事上废除都元帅府,设枢密院,枢密院、尚书省为最高军事和政治机构,枢密院受尚书省节制,金朝制度固定下来 |
猛安谋克制 金 | 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阿骨打加以发展,使其成为金朝的社会基层组织,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为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 猛安、谋克,既为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自带盔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出战,这不仅能节约财政支出,还能保证较强的战斗力 |
牙疼怎么办 立刻止疼妙绝招 高梁河之战 雍熙北伐 北宋 | 北宋建国初期,宋太祖灭北汉后乘胜进入幽州,起初一路胜利,但长期作战,兵士疲乏,攻打幽州城时,十五日不能下,辽朝援军赶到,在高梁河大败宋军 雍熙三年,宋太宗趁辽朝新君初立,派大军北伐,战争开始时宋军节节胜利,但是各路军之间缺乏协调,指挥不力,最终北伐失败 两次北伐失败后,北宋放弃了收复燕云的计划,采取消极防御政策 |
澶渊之盟 北宋 真宗 | 宋真宗时期,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侵宋,连破数城,直抵澶州,威胁都城开封,宋君臣震动 经过激烈的争论,真宗亲自出征,前军射死辽朝大将,真宗督战,鼓励士气,辽方有意退兵,双方议和 合约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河沟为界,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岁币”,澶州又称澶渊,故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局面 |
海上之盟 北宋 | 金建立之后,在与辽的战争中接连取胜,这使得北宋统治者看到辽有必亡之势,想借助金的力量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数次派人渡海到金相约夹攻辽朝,宣和二年订立了宋金“海上之盟”,规定:宋金地位平等,两国夹击辽朝,长城以北由金攻取,长城以南由宋攻取,灭辽后燕云地区归宋,宋给辽的岁币专送给金 |
金灭辽 | 海上之盟缔结的次年,金大举攻辽,先后攻占辽的中京、西京,天祚帝败逃,此时北宋派童贯两次攻打燕京均被辽击败,在金的帮助下占下燕京,金占下燕京后通过反复干涉以及优厚条件才将燕京归还给宋 |
金灭北宋 徽宗 钦宗 | 金在北宋对辽作战中发现北宋政权衰弱,灭辽后即分兵南下伐宋,北宋君臣大惊,徽宗诏令各地军队勤王,禅位给钦宗,靖康元年,金军受到宋军阻挠,假意谈和北撤,第二年再度南下,攻陷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后妃、宗室、大臣等北上,北宋灭亡,始称“靖康之变” |
南宋建立 1127 | 靖康二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即帝位,是为高宗,后南逃,以临安为都,称南宋 |
黄天荡之役 南宋1130 | 南宋初年,金兀术攻占杭州,大掠后北返,将渡长江时,被南宋名将韩世忠阻截在黄天荡,宋军凭借地利,大败金军,金军最终凿渠入江才逃脱 |
顺昌大捷 南宋1139 | 绍兴九年,主战派金兀术掌握了金朝军政大权,次年四路金军南下攻宋,宋将刘铸在顺昌击败金兀术带领的精锐部队,取得了顺昌大捷,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给金军以沉重打击 |
郾城大捷 南宋1140 | 顺昌大捷后,岳家军出湖北入河南,在各地义军帮助下势如破竹收复多处失地,绍兴十年,金兀术率军突袭郾城,岳飞率军大破金军,得郾城大捷 |
绍兴和议 南宋1141 | 绍兴十一年,宋金签订和约,主要内容为:南宋向金称臣,皇帝由金册封,每年向金输银/绢25万两/匹,确定了两国的分界线,史称“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在两国力量大致相当的形势下签订的,此后南宋统治者满足于偏安江南,不愿北伐;金政权内部矛盾激化,国力日益衰弱,因此能够维持对峙局面 |
采石之战 南宋1161 | 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大举南侵,金主完颜亮亲率大军一路抵达长江北岸,准备从采石渡江,金军渡江时,宋军一面迎击上岸金军,一面派水军驾船攻击金军船队,金军大败,后完颜亮内讧被杀,金军北归 |
隆兴和议 南宋1163 | 隆兴元年,南宋派张浚北伐,北伐军被金军击败后宣告失败,两国之间再和谈,次年签订隆兴和议:宋金之间改为叔侄之国,每年少输银五万两,绢五万匹,恢复绍兴时划定的疆界,此后宋金四十年间为发生过大的战争 |
韩侂胄北伐与嘉定和议 南宋1206 | 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由于一开始没有周密准备,北伐以失败告终,嘉定元年1208,宋金再次订立和议,规定宋金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三十万匹、两,犒军钱三百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嘉定和议后,两国都日渐衰弱,无力发动新的战争 |
蒙古的政治制度 千户制 | 成吉思汗即位后,建立行政、军事和生产组织相结合的统一体制——千户制,将全国人民和土地划分为95个千户,授予给共同建国的贵戚、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的那颜(首领),世袭管领,千户之下是百户、十户,这是为了适应蒙古族游牧生活而制定的一种军事封建政治体制,所有的年轻男子都是战士,战时便自备兵器马匹在首领率领下出征,除此之外,也方便了管理居民户籍、生产、税收等行政事务 |
怯薛军 | 成吉思汗为加强统治,组建了一支直接听他指挥的常备武装力量——怯薛军,怯薛军的主要成员是贵族、大将的功勋子弟,平时的任务是保卫大汗的金帐,分管汗庭事务以及警察等之责,战时成为大汗直接统领的军队,怯薛军是成吉思汗赖以实行军事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坚力量 |
大札撒 | 成吉思汗将历来的训令、札撒和习惯加以汇总,用畏兀儿文字记录下来,编成了《大札撒》,札撒(意为法度、军令)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贵族权力、对盗窃私有财产、藏匿逃亡奴隶、临阵退缩者处死刑 |
端平入洛 南宋 端平元年 | 蒙古灭西夏后征讨金朝,联合南宋,商定灭金后土地分配问题,金朝灭亡后,端平元年1234年,宋准备接收洛阳等地被蒙古以武力制止,宋军大败,这次被称作“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的失败导致宋蒙之间矛盾激化,开始了长达45年的宋蒙战争 |
合州之战 南宋 | 蒙古灭金后,拔除了周边势力,形成了对南宋的合围之势,开始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蒙哥汗亲率大军进攻四川,被宋军阻于合州城下,后蒙哥汗被炮石击中死于营中,蒙古高层发生争夺汗位的斗争,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汗位,于是接受了南宋权相贾似道的乞和要求,率军北归 |
襄樊保卫战 南宋 | 南宋末期,忽必烈接受南宋降将的建议,将军事攻击重点放在了襄阳、樊城,襄阳、樊城相继被元军包围了六年,南宋军民展开了襄樊保卫战,宋朝几次援军都被打回,樊城、襄阳相继被攻陷,元军取得两城,打开了进入长江的门户 |
行省制 元 | 元朝地方的行政机构体系是行省-路-府-州-县,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含义是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在某处行使,因此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全国分十个行省,另外还有高丽行省,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成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元行省职权很大,地方民政、财政、军事都统领,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得到保障,在边远地区设置的行省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
路府州县 元 |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元朝在路府州县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最高的监临长官,由蒙古人充当,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位于同级其他官员之上 |
宣政院 元 | 元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军、民之政,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 |
澎湖巡检司 元 | 台湾地区的澎湖在南宋时隶属于泉州,在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以管辖澎湖和台湾 |
探军赤马 元 | 探军赤马由蒙古各部族选出的士兵组成,战时冲锋陷阵,战后在被征服地区进行镇戍 |
站赤 元 | 元在全国设置的驿站称作“站赤”,中原的驿站全由兵部管辖,蒙古地区的驿站全由通政院管辖,元代是我国驿站最发达的时期,驿站的普遍设立加强了全国的政治联系,便利了交通 |
农桑辑要 元 忽必烈 | 忽必烈命人编修《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天下,大力推广,此书参考了历代农书的内容,结合实际操作,对指导农业生产作用很大 |
王小波、 李顺起义 北宋太宗 | 北宋太宗时期,茶农王小波带领佃农在青城县起义,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战斗口号,后来王小波受伤病死,众人推举他的妻弟李顺为领袖,李顺占领成都府城后即位称王,号大蜀,后来宋太宗派大军围困成都,城破后李顺生死不明,起义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的意义不仅在于沉重打击了北宋王朝的统治,他们提出的“均贫富”口号影响尤为深远,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要求 |
方腊起义 北宋 | 方腊以摩尼教作为组织发动众起义的形式,起事时,北宋与金签订了灭辽的和议,在京城聚集了大量精兵,得到方腊起义的消息后,派童贯领精兵南下镇压起义,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方腊被杀,起义失败 |
回回 元 | 元朝时期,中国的回族形成了,“回回”原指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到中国的人,经过长时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人民杂居、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 |
二程 北宋 | 程颢、程颐兄弟是后来理学的先驱,二程认为万物一理,一物之理就是万物之理,理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的纲常等级就是维护天理,程颐将人性的两个层次命名为天理,人欲,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程颢的观点与之有所差别,认为人心具有良知良能 |
理学 南宋 | 宋学发展到南宋衍生出理学,并成为主流学派,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做到了宋学诸家诸派集大成者,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以“理”作为其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称,又叫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原,“气”是构成外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克制人欲,以道心主宰人心,要“存天理,灭人欲”以调和阶级矛盾 |
陆九渊 南宋 | 陆九渊主张“心即理”,有心学之称,陆九渊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继承及发挥了“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
鹅湖之会 南宋 | 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关于“理”的性质,朱熹认为理是外在的,体现于万物,心本身不是理,心之性才是理,陆九渊认为心性无别,理心合一,由内而外贯诸万物,关于修养途径,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层层递进以求贯通,陆九渊认为要从内入手,直接发现本心,以求彻悟,通过自我反省达到修养的目的 |
浙东事功学派 南宋 | 南宋时浙东部分儒家学者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积极提倡研究学问要经世致用,形成了金华学派、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统称为浙东事功学派, |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报告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下迄后周世宗,详略得当,考证严谨,史料翔实,文本简洁,司马光编撰这部书的过程中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为助手,他们吸收纪传体的优点,避免编年史的通病,对后世影响很大 |
通鉴纪事本末 南宋 袁枢 | 我国第一本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南宋史学家袁枢编撰,他创纪事本末体,对《通鉴》进行改编,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一篇,自为起讫,故名“纪事本末体”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