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管理⽅案计划复习资料
理解:
1.⾃然遗产案例:四川九寨沟,中国南⽅喀斯特,四川黄龙,三清⼭,湖南武陵源,中国丹霞,云南三江并流,中国澄江化⽯地,四川⼤熊猫栖息地,中国新疆天⼭,湖北神农架等。
2.⽂化遗产案例:明清故宫,福建⼟楼,兵马俑,周⼝店北京⼈遗址,龙门⽯窟,元上都遗址,长城,曲⾩孔庙、孔林、孔府,⼟司遗址,明清皇家陵寝。
3.⽂化景观案例:苏州古典园林,红河哈尼梯⽥,菲律宾伊富⾼⼭上的稻⽶梯⽥的农业景观,厄兰岛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部第⼀个咖啡种植园,⽐尼亚莱斯⼭⾕的烟草种植园,葡萄园景观,酿酒业景观等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化景观
4.⾮物质⽂化遗产案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安徽宣纸、⼴东粤剧、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结构营造技艺、昆曲,中国古琴艺术,京剧,中医针灸,珠算,⽪影戏
5.国际重要宪章⽂件的重要性:
1933年《雅典宪章》:第⼀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件,其中⼀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1964年《威尼斯宪章》:城市历史⽂化遗产保护从⽂物建筑扩⼤到历史地段。《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化遗产保护发展中⼀个重要的⾥程碑。它是关于保护⽂物建筑的第⼀个国际宪章。
1972年《保护世界⽂化和⾃然遗产公约》
1976年《内罗毕建议》:明确提出了“历史建筑地区”的概念
1987年《华盛顿宪章》:确定了历史地段以及更⼤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与作⽤、保护原则与⽅法等。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历史上第⼆个国际性
注册监理工程师报考条件法规⽂件。
1994年《奈良真实性⽂件》:重新定义了遗产保护界最基本的概念——真实性2005年《西安宣⾔》:其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个新的⾼度6.美国国家公园体系:1872年,建⽴世界上第⼀个国家公园——黄⽯国家公园,从此开辟了保护⾃然环境和满⾜公众欣赏⾃然的途径。国家公园按资源保护程度和可开发强化划分为⾃然区、⽂化区、公园发展区和特别使⽤区四⼤区域。(1)⾃然区:包括旷野区、环境保护区、特别⾃然景观区、研究⾃然区设⽴⾃然区主要⽬标是保护⾃然资源和
赟是什么意思⾃然价值,确保它们为⼦孙后代享⽤。区域内允许⾃然资源欣赏的游憩活动存在,但应不影响风景性质。如分散的游憩和管理设施:⼩径、标牌、⼩船码头,溪流测量仪器、⽓象台等。
(2)⽂化区:保存区、保存与适度使⽤区、纪念区
设⽴⽂化区的主要⽬标是保存⽂化资源和培养⼈们对⽂化资源的鉴赏能⼒。包括公园⾄关重要的⽂化资源,已列⼊国家历史场所注册名单的财产及⽆资格注册但值得保护的⽂化资源。
(3)公园发展区:管理发展区、教育解说发展区、游憩发展区、住宅发展次区、交通发展次区、未使⽤公园发展次区、利⽤次区、游客发展次区、景观管理区设⽴公园发展区的主要⽬标是吸引游客,满⾜公众的户外游憩需求。包括公园内可更改的⾃然环境和在⽂化上有⼀定意义的资源。区内主要为车道、步⾏道、建筑及供游客和管理⼈员使⽤的设施。
(4)特别使⽤区:不适合其他分区活动的陆地和⽔域。商业⽤地、采矿⽤地、⼯业⽤地、畜牧⽤地、农业⽤地、⽔库⽤地、交通⽤地等。
特殊使⽤区是指经预测不适合其他分区活动的陆地和⽔域。主要类型为商业
⽤地、采矿⽤地、⼯业⽤地、畜牧⽤地、农业⽤地、林业⽤地等。
美国ORRRC分区模式:1960年提出了以资源特性为依据的分区模式,分为特殊⾃然区、原始地区、⾃然区、历史⽂化遗址区、⼀般户外游憩区、⾼密度游憩区。
7.风景名胜区常见分区:⽣态保护区,⾃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态保护区:对风景区内有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得⽣物种及其环境,应划定⼀定范围与空间作为⽣态保护区。在⽣态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游⼈进⼊,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
(2)⾃然景观保护区: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应划出⼀定范围与空间作为⾃然景观保护区。在⾃然景观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步⾏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进⼊,不得安排与其⽆关的⼈⽂设施,严禁机动交通
极其设施进⼊。
(3)史迹保护区:在风景区内各级⽂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分出⼀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在史迹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要的步⾏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进⼊,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关的⼈⽂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严禁任何不利于保
护的因素进⼊。(4)风景恢复区: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源与⽔⼟、浅海及⽔域⽣物、盐浴发育条件等,宜划出⼀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在风景恢复区内,可以采⽤必要的技术措施与设施,应分别限制⼈和居民活动,不得安排与其⽆关的项⽬与设施,严禁
对其不利的活动。
(5)风景游览区: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分出⼀定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在风景游览区中,可以进⾏适度的资源利⽤⾏为,适宜安排各种游览欣赏项⽬,应分级限定机动交通及旅游设施的配置,并分级限制居民活动进⼊。
(6)发展控制区:在风景区范围内,对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地与⽔⾯及其他各项⽤地,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在发展控制区内,可以准许原有⼟地利⽤⽅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8.中国城市历史⽂化遗产保护体系:
(1)⽂物——⽂物保护单位
立夏朋友圈文案
(2)历史建筑——建筑遗产
(3)历史街区——历史⽂化保护区
(4)历史城市——历史⽂化名城
(5)古村落古镇——历史⽂化名镇、名村
9.⽂物保护单位:经县以上⼈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物古迹。分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省级⽂物保护单位,市级(县级)⽂物保护单位
10.保护建筑:具有较⾼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规划认为应按⽂物保护单位保护⽅法进⾏保护的建(构)筑物。
11.历史建筑:有⼀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特⾊的建(构)筑物。
12.ROS(游憩机会序列)理论中的三个环境:实质环境、社会环境、经营管理
环境。
13.ROS理论中的六⼤指标因⼦:可及性,⾮游憩资源的利⽤,现地经营,社会互动,可接受的冲击
程度,可接受的管理程度
(1)可及性:到达游憩⽬的地的交通组织⽅式,包括道路系统与交通⽅式。道路系统与级别:⾼速公路还是乡村道路,游步道;
交通⼯具:旅游巴⼠还是私家车、特种车辆、马、徒步;
沿途开发程度:店⾯、设施等。
这样由困难到容易形成⼀系列序列。游客对可及性的偏好与游憩机会没有太⼤关系。例如,希望体验荒野游憩机会的游客,有的希望⾼标准道路抵达游憩地,有些希望完全没有道路,探险到达。
(2)⾮游憩资源的利⽤:伐⽊、采矿等⾮游憩使⽤可能会和预期提供的游憩机会相抵触,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相容,例如放牧可以兼顾畜牧业与旅游业。规划师与经营管理者必须考虑⾮游憩资源使⽤对游憩机会的冲击程度。
(3)现地经营:指对现状游憩地所进⾏的改变。例如服务设施、外来物种、景观规划、交通设施(含路障)等。现地改变主要通过改变的(开发)程度、改变的复杂度、改变的明显度和设施的舒适度四个⽅⾯来反映。
(4)社会互动:从六类游憩机会来看,原始性地区游客之间的社会互动接触频率和拥挤程度较低,反之,现代化地区的社会互动程度⾼。
互动程度还受到⾃然环境、经营⽅式(如可及性)的影响。因此社会互动不能完全通过游客分布密度来反映。需要了解游客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分布情形及各体间互动的⽅式,才能确定某⼀点的适当社会容量。
国庆英语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又漂亮ROS认为,不同的游憩机会有着不同的社会互动标准。互动的程度不但取决于
接触的频率,更取决于接触的⽅式。
(5)可接受的冲击程度:游憩使⽤必然对实质环境造成游憩冲击。
冲击极限应维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经营管理者的职能不是要完全避免冲突,⽽是鉴别什么样的冲突会导致什么样的环境改变,⽽什么样的环境改变是可以接受的。重点考虑因素:冲击的规模与冲击的重要性。
(6)可接受的管理程度:游憩——⽣活在别处。游憩希望⾃由与⾃主,减少管制。不同的游憩体验需求对管制的接受程度也不⼀样。ROS认为不论是在ROS 序列中的哪⼀点,尽可能少地采⽤制度化管理。管制是为了经营,减少管制是为了保持游憩机会的品质
14.ROS理论中四种游憩机会类别:根据资源环境分为原始、半原始、半现代和现代四种体验类别
www.doczj/doc/779086434.html
C理论中的九⼤操作步骤:(1)鉴别特别需重视和考虑的区域与议题;(2)界定和描述游憩机会类别;(3)选取资源及社会状况的指标;(4)全⾯调查资源和社会状况;(5)对各资源及社会指标定出可接受的标准;(6)鉴别各种游憩机会类别分布的替选⽅案;(7)鉴别各种替选⽅案的经营管理⽅案;(8)评价并挑选⼀个最佳⽅案;(9)付诸实施并持续检测资源和状况。
概念:
1.世界遗产委员会三个专业咨询机构:(1)ICCROM国际⽂化遗产保护与修复
中⼼;(2)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3)IUCN国际⾃然保护联盟2.⽂化景观
(1)1992年正式采纳设⽴。
代表《保护世界⽂化与⾃然遗产公约》第⼀条所表述的“⼈类与⼤⾃然的共同杰作”。
风景园林遗产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化景观。
(2)“⽂化景观”⼀词包含了⼈类与其所在的⾃然环境之间的多种互动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
⼈类有意设计及创造的景观
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共景观
有机演进的景观
遗址性景观(代表⼀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
持续性景观
7座车年检新规定关联性⽂化景观
体现了强烈的与⾃然因素、宗教、艺术或⽂化的关联,⽽不是以⽂化物证为主要特征。
(3)见证了⼈类社会和居住地在⾃然限制和/或⾃然环境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的进化,也展⽰了社会、经济和⽂化外部和内部的发展⼒量。
⽂化景观通常能够反映可持续性⼟地利⽤的特殊技术,反映了以及与⼤⾃然特定的精神关系。保护⽂化景观有利于将可持续性⼟地使⽤技术现代化保持或提升景观的⾃然价值。传统⼟地使⽤形式的持续
存在⽀持了世界⼤多数地区的⽣物多样性,因此,对传统⽂化景观的保护也有益于保持⽣物多样性。
3.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
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4.旅游资源:⾃然界和⼈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
利⽤,并可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具体来说,⾃然资源包括:⽓候、地形,动植物、海滩、⾃然风景等,⽽⼈⽂资源则包括:民族、风⼟、⼈情、历史古迹、博物馆、饮⾷菜肴、⼯艺美术、⽂学⾳乐、舞蹈、电影、电视,及众多的娱乐设施等。5.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科学⽂化活动的地域。
(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然景观和⼈⽂景观能够反映重要⾃然变化过程和重⼤历史⽂化发展过程,
基本处于⾃然状态或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国家级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批准公布
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省级风景名胜区。
省级风景名胜区,由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批准公布
(2)⾄2017年,3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244处,⾯积10.52万平⽅公⾥;省级风景名胜区807处,⾯积9.23万平⽅公⾥;总⾯积21.4万平⽅公⾥,占国⼟⾯积2.23%。
(3)⾃1982年起,国务院总共公布了9批、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前中国有50处世界遗产,其中有25处来⾃于中国风景名胜区。
(4)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民政府
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
(5)什么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为了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标⽽制定⼀定时期内的系统性的优化⾏动计划的决策过程。
(6)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应当⾃设⽴之⽇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般为20年。
6.遗产的真实性
生抽和老抽的区别(1)“真实性”概念最早出现在《威尼斯宪章》中,之后在欧洲社会逐渐得到⼴泛的认可。当时它主要针对欧洲⽂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因⽽现在主要⽤于⽂化遗产。
(2)《奈良⽂件》第13款指出,“想要多⽅位地评价⽂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时及其随后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有关真实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需要充分了解⼀项具体⽂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的价值。⽂化遗产的真实性还在于,“不同的⽂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段,它们以有形或⽆形的⽅式构成某项遗产。”
(3)外形和设计;材料和实质;⽤途和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系;位置和环境;语⾔和其它形式的⾮物质遗产;精神和感觉;其它内外因素。(4)舞台真实性是指游客所接触到的当地⽂化已由当地居民或旅游经营者修饰改造,并⾮具有原始⽂化特征。
舞台真实性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接触的⼀种现象,即游客所接触到的当地⽂化,并⾮具有原始⽂化特征,⽽是经过当地居民或者旅游经营者经过修饰⽽搬上舞台的⼀种⽂化表现形式。
7.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
(1)《内罗毕建议》: 保护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正是保护规划产⽣的原因和⽬的。(2)历史⽂化名城: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历史价值或者⾰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3)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保护历史⽂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为⽬的,以确定保护的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地说也包含保护城市优秀传统和合理布局的内容。
简答及论述
1.我国⽂化遗产的基本构成?(那个表)
2.风景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异同?
风景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具有观赏、⽂化或科学价值的⼭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
、特殊地质、天⽂⽓象等⾃然景物和⽂物古迹、⾰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程、⼯程设施等⼈⽂景观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情。
旅游资源:⾃然界和⼈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并可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异同:风景资源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定是风景资源,如主题园;风景资源客观存在,是否开发都存在;旅游资源必须开发利⽤,为旅游所⽤;风景资源评价标准是相对稳定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是动态的,随市场和旅游者喜好⽽变化。风景资
源不全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全是风景资源;被旅游开发利⽤的风景资源是旅游资源;风景资源是全⼈类的遗产资源。
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容?
(1)总体部分:总则;范围与性质;风景名胜资源评价;规划⽬标、容量与规模;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2)专项部分:保护培育规划;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旅游设施规划;基础⼯程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居民社会调控与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安全防灾规划;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地利⽤协调规划;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分期发展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强制性内容:风景名胜区范围;核⼼景区范围;分级保护区范围及其保护措施和控制规定;游客容量;旅游床位规模;建设⽤地的位置、规模
和建设控制要求。
4.风景游憩地规划中的LAC理论。
LA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是从游憩环境容量概念中⽣长出来的⼀种理论,⽤于解决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中的资源保护与利⽤问题。
如何在保护环境特质与提供所求的游憩体验间得到满意的平衡,以达到对风景游憩地之规划、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的⽬的——LAC理论随之⽽⽣。它试图建⽴⼀个规划和管理的操作步骤,使该地域的⾃然和社会状态达到其所设定的可接受标准,从⽽获得最⼤的社会和环境、经济效益。
LAC系统改变了理论架构,核⼼是将游憩容量的研究模式从“多少使⽤量(才算过分)”转换为“什么样的改变才可以接受”。
意义:将经营管理上所最关切的课题“使⽤程度”转变为“所欲求的环境和社会状况”,重点关注⼈们所求的状态,⽽不是游憩使⽤本⾝。
LAC将游憩容量的课题定位于规范性⽽⾮技术性的范畴。传统的容量研
究认为建⽴容量是⼀个技术性过程,⽽LAC关注的是游客对于受到冲击后的环境改变的接受程度。这⼀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的价值判断,⽽⾮科学的研究结果。技术性资讯只是可以帮助LAC了解“将会发⽣什么样的改变”。
根据LAC理论框架,游憩容量是指游憩资源在既定经营⽬标和标准下,⽤于⽀持游⼈维持⼀定的游憩品质能⼒的极限。因此游憩容量的研究从最初的⽣物-实质研究向⼈⽂社会研究渗透。
⽣态的:植物、动物、⼟壤等
实质的:地形、空间、设施等
社会的:社会、⼼理、美学等
程序:LAC认为“确⽴什么样的资源状况改变是可以接受的”⽐起“盲⽬地保护资源品质”更为重要,也容易操作。这种改变的可接受程度和游憩经营⽬标、资源特质、冲击程度等有着密切关系。
LAC要求管理者确定荒野地的现状条件,鉴别由于游憩活动在哪⾥、什么范围发⽣了什么程度的改变,确⽴什么样的改变是可以接受的,然后才是通过什么样的⼿段可以获得这种资源特性的维护。
LAC规划程序的四个⽅⾯:1、由⼀系列可测量参数决定的可接受的社会
与资源标准;2、分析现状和已被接受的状况之间的关系;3、鉴别为维护可接受状况所需采取的管理措施;4、项⽬检测和管理效益的评估。
LAC规划程序的九⼤步骤:1、鉴别特别需重视和考虑的区域与议题;
2、界定和描述游憩机会类别;
3、选取资源及社会状况的指标;
4、全⾯调查资源和社会状况;
5、对各资源及社会指标定出可接受的标准;
6、鉴别各种游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