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摘要:2010,中国已踏入改革开放的第32个年头。深圳,一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已从无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蛇口模式"深圳速度"……特区挥舞着"解放思想"的旗帜,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成功的深圳,必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2纠纷调解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圳 改革开放 进程 成就
一、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 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
,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
(二)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
1985年8月,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不过,听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 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
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本地生产总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四个窗口”作用进一步加强。1992年春,再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同时,也发生1988年的“蛇口风波”、1992年的“股票风波”等重大事件。
(三) 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时期(1993-2002)
以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提升。经济继续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本市生产总值连续实现1000亿元(1994)、2000亿元(1998)、3000亿元(2002)的跨越,仅“十五”期间就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366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同时,发生1993年清水河大爆炸、1995年特区
前途问题大讨论等重大事件。
(四) 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时期(2003-)
进入新世纪,深圳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2003年,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2003年,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2005年,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先后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二、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
创业板退市 第一,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深圳速度”。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6765.41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年均增长31.20%;人均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79221元(折合10628美元),居第一,年均增长17.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0.59亿元增加到1345.00亿,年均增长29.40%;工业增加值从0.23亿元增长到3270.05亿元,居第三,年均增长39.75%;贸易进出口总额从0.17亿美元增长到2875.33亿美元,居第一,年
均增长38.34%;出口总额从0.09亿美元增长到1684.93亿美元,连续15居年第一,年均增长38.81%;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0.17亿元增长到658.06亿元,居第三,年均增长31.70%。2007年上划中央财政2112亿元。深圳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深圳的三大产业结构为0.1:50.9:49.0,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最高、出口最多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4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759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89%,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58%以上。以物流、信息、金融、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750亿元,占GDP比重为11.6%;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54.22亿元,占GDP比重为9.67%。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新闻出版业、广告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等一批骨干文化产业,其中印刷、媒体、文化旅游等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7%。与四大支柱产业相配套,举办“高交会”、“金博会”、“物博会”、“文博会”,产生重要影响。内源经济发展迅速,产生一大批像华为、中兴、招商、腾讯等本土知名企业,拥有“中国名牌”76个,“中国世界名牌”3个。小年夜是指哪一天2022
dnf炼金术士
第三,经济外向型发展成效显著。2007年,贸易进出口总额2875.3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684.9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8%,占广东省出口总额的45.6%,连续15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6984个,世界500强企业有148家落户深圳,累计合同外资631.38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4.31亿美元。接待过夜海外游客831.3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23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设立企业和机构367家,累计投资近15亿美元,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1.33亿美元。同时,不断加强与香港、珠三角区和内地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四,自主创新方面再创深圳奇迹。1992年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46.5%,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中兴、华为已经成长为跨国经营的自主创新龙头企业,腾讯、朗科、迈瑞等中小创新型企业成为相关领域的行业龙头,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66万人,700多个研发机构,其中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有近70家,研发经费支出221.87亿元。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达35808件,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9198件(专利授权
量15552个),占申请总量的53.6%,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占广东省71.9%。国外专利申请大幅增长,PCT国际专利申请2480件,占全国总量的45.9%,已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
第五,城市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深圳已成为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深圳是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836万人次,为我国第四大空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110万标箱,连续7年为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罗湖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皇岗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盐田港是全国第一大集装箱港区。固定电话用户507.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94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221部。建成区面积71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0%。城市污水处理率65.2%,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98.11%,自来水普及率9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1.76%。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和“艾伯克隆比爵士荣誉奖”。
第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2007年,年末常住人口861.55万人,其中户籍212.3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70.21元,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752.87元,城镇恩格
尔系数32.5%,年末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47平方米。全市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年末493.9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9.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80.5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新疆的大学 深圳经济特区面积虽小和建设时间虽短,但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息息相关,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透过深圳经济特区第三套人民币32年的成功实践,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经验与启示。
第一,中央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成功的。深圳特区的发展速度,不仅超过西方国家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速度,而且超过亚洲“四小龙”任何一个阶段的增长速度。深圳特区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有力印证。它说明,中国特社会主义,不仅是可以探索的,而且是可以成功的,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社会主
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深圳特区的实践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神话,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通过主动改革开放,同样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现代化。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既道出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诀窍”,又讲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干其他事业一样,一是要解放思想,二是要大胆实践。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实践成功经验的根本点。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重大步骤,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结果。深圳经济特区正是敢于解放思想,敢试敢闯,结果闯出了发展的新路子,闯出了发展的新局面,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子。深圳特区实践所形成的最大优势,就是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是先人一步的开放意识。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二是解放思想是用足、用好、用活政策的关键;三是改革开放重在实践;四是要允许试验,允许犯错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