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西长城壕堑修建时间略考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
032Vol.187
22朵玫瑰花语
嘉峪关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背景和复杂的边防形式,造就了“诸夷入供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喉襟”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边防作用。明初,宋国公冯胜率兵讨伐北元残余势力平定河西地区,将敦煌以西区域摒弃,以嘉峪关为西北防备的界限,修筑嘉峪关。从明洪武五年(1372)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200多年间,明王朝在嘉峪关两翼及周边修筑了由墙体、壕堑、关堡、烽燧等要素构成的长城防御体系。
近年来,为理清嘉峪关境内墙体、壕堑、关堡、墩台等长城资源的修筑时间脉络,我们通过对肃州卫和嘉峪关长城修建史料以及地方志书中的相关记载进行整理研究,并结合甘肃省明长城资源调查资料和2014年嘉峪关长城进行维修时对西长城外侧壕堑的考古发掘资料,理清了嘉峪关长城修筑的历史脉络,初步研究考证嘉峪关西长城外侧壕堑的修筑时间。
1 明代前期西北边防设置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定都应天后,派徐达、常遇春率兵讨元,攻克大都,元朝灭亡。元顺帝虽逃往漠北自守,但仍有很强的实力控制着北方,陕西、甘肃一带有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十八万人马占据,河西走廊至哈密、吐鲁番等地域都仍在北元的控制之下,对明朝的稳定构成了持久而巨大的威胁。
为此,从洪武二年(1369)开始,明朝对北元残余势力发起了数次讨伐。其中,洪武三年(1370),大将军徐达率军从潼关出西安击溃了盘踞陕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势力。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出金兰取甘州、肃州,进至瓜州和沙洲,平定河
2022年跨年祝福语西。①明廷派宋国公冯胜将元朝的残余势力逐出河西走廊后,把地处河西走廊最狭窄之处的嘉峪关作为西北边防的极边要地,遂摒弃敦煌而以嘉峪关为界,在黑山和祁连山之间的嘉峪塬选址修建嘉峪关。《肃州新志》记载:“明初,宋国公冯胜略定河西,截敦煌以西悉弃之,以此关为限,遂为西北极边,筑以土城,周围二百二十丈,高二丈余,阔厚丈余。址依冈坡,不能凿池。”②
祖国100周年祝福语经过数次讨伐,北元残余势力虽得以削弱,但北元后裔鞑靼和瓦剌先后崛起,时常侵扰边境,危及西北边防安全。因此,明朝将河西地区视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特设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主管河西军政,在河西走廊设置军政一体的庄浪卫、凉州卫、镇番卫、永昌卫、山丹卫、甘州左卫、甘州中卫、甘州右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肃州卫、西宁卫、镇夷守御千户所、古浪守御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等十二卫和三个守御千户所。肃州地处极边,自古是控制西域的重要门户。洪武五年(1372),明王朝平定河西走廊后,放弃敦煌以嘉峪关为界,使肃州成了防守蒙元势力的最西边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洪武二十七年
(1394),明朝政府将甘州左卫改为肃州卫指挥使司,重置甘州中中卫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八年(13
95),又将甘州中中卫改设为甘州左卫指挥使司,将甘州左卫从甘州迁出,调至肃州,设立肃州卫。
洪武、永乐年间,明廷充分考虑西北边防形势,为“屏藩河西”,在嘉峪关以西至哈密以东750多千米的区域先后设置了、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金蒙古、哈密等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作为明朝西陲的“屏藩”。设立关西七卫的同时,明廷将西域民族部落首领封王于七卫,以羁縻政策管理七卫,和平发展与嘉峪关
【作者简介】张斌(1978—),男,汉族,甘肃嘉峪关人,本科,文博馆员,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主要
从事长城保护和丝路文化研究。
①张晓东:《嘉峪关城防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②吴生贵、王世雄:《肃州新志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0页。
嘉峪关西长城壕堑修建时间略考
张斌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甘肃…嘉峪关…735100]
摘 要: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王朝西北边防的重要门户。为巩固西北边防,明王朝在嘉峪关两翼及周边修筑了由关堡、墙体、壕堑、烽燧等要素构成的长城防御体系。文章通过对嘉峪关境内明代长城的营建史料进行整理研究,初步考证了西长城外侧壕堑的修建时间。妇女节送给妈妈说的话
关键词:西长城;壕堑;防御体系;秦纮
郑朱莉>超兽武装2.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