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体验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_以良渚文化遗产旅游为例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出现和盛行,推动了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化趋向。由此,激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强烈兴趣及实际的旅游行动,以文物古迹资源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文化遗产旅游,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并成为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体验经济,被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旅游业是体验经济最合适的发挥效益的行业。因此,笔者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游客体验与文化遗产
1.游客体验
国外关于旅游体验(Toutist Experience)内涵的研究,起源与20世纪60年代,Boorstin(1964)把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是大众旅游那种做作的、刻板的体验。[1]Tumer and Ash(1975)也认为,旅游,在本质上就是偏离常态的行为(aberration),甚至是一种时代的病症(malaise)。[2]与他们这种“消极观”相对立的是M ac Cannell (1973),他认为旅游体验是人们对现代生活困窘的一种积极回应,旅游者为了克服这种困窘而追求的是一种对“真实性(authenticity)”体验,有着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对个体而言,旅游体验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既包含着娱乐成分,也有求知的成分。[3]
笔者认为,游客体验,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与旅游产品取得联系而改变其心理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
2.文化遗产
专家学者对于文化遗产的解释是各有特的。《中华文化词典》认为,文化遗产是现实文化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对于文化遗产的解释,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的遗留;《文艺思想大辞典》则将其定义为,一个民族在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笔者认为,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下列各项均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良渚文化遗产旅游
良渚文化所涵盖的空间范围非常广阔,它包括长江
我不配歌词基于游客体验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
—以良渚文化遗产旅游为例
■杭州/颜澄梁雪松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体现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和历史的纪念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历史记忆,而且是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同时也是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物质和文化基础。本文以良渚文化的中心所在地(杭州市余杭区范围内的良渚和瓶窑地区)的良渚文化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一手资料,以良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旅游活动开发现状为基础探讨了良渚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旅游;良渚文化
经管研究J INGGUANY ANJ IU
下游环太湖地区3.6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北至黄河流域以北的苏北鲁南地区,南至浙江的宁绍平原,东及太平洋西海岸的舟山岛,西达皖赣境内都属于良渚文化的范畴。而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区,是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境内的良渚镇(良渚文化的最早发现地)和瓶窑镇,我们把它称为良渚遗址。它是良渚文化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是古代良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2007年12月,良渚古城被发现并公布于世之后,每天吸引着千余人赶来参观。2008年9月29日,良渚文化博物院在美丽洲公园建成开放,至2009年9月,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成为余杭区乃至杭州市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1.自然环境
良渚遗址区历史上一直是著名的粮产区和水产区。但由于这里的农田经几千年无节制开垦,土壤退化,河网变少,水体污染变质,植被退化。良渚遗址周边山体在近代即已发生大体量石矿开采、又由于近几十年基本建设需求剧增,导致遗址区内产业逐步向采矿业单向集中,致使遗址赖以护佑的环境屏障严重破坏。尽管山体复绿,但已造成大量水土流失,遗址区的生物循环系统遭到大规模人为破坏,使最有价值的原始地貌日渐变形,景观逐年递减。
2.文化环境
良渚文化遗产的中心区域距杭州市区仅33公里的路程,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根据1984年的文物普查,全市共发现文物点1733处,市区有文物点373处,其中古遗址39处,古墓葬〔)19处,文物建筑133处,石刻造像、碑褐56处等。
面对众多的文物资源,发展良渚文化旅游,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在这样的一个文化环境下,发展文化遗产旅游拥有很好的文化氛围,在开展方式的选择上也有更多的参考性。而挑战则在于:良渚文化旅游的区位优势,相对于杭州市区的一些文化遗产就来得比较薄弱,往往外地的游客在选择游览地点时会有所考虑。因此,如何更好地突出良渚文化特,发掘旅游亮点,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3.社会环境
员工辞职信范文良渚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一方面文化遗产旅游保护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这种保护多在城乡结合部进行。因此,保护管理的难度大,违法建设行为屡禁不止,发展压力不断加大,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建设和生产性破坏造成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开发利用工作相对滞后,使保护工作相当被动。加之南方土地和环境潮湿,遗址保护开发利用价值较难体现,故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很难理顺。另外,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遗址保护的立法工作和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置相对滞后,财政支付不足,没有形成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4.政策环境
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实施了《良渚遗址保护规划》。该规划公布,西至瓶窑吴家埠、北至天目山脉南麓、南至良渚—庙桥港、东至羊尾巴山与良渚镇连线范围,为良渚遗址保护区,面积33.8平方公里。还对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界限以及遗址保护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成立了浙江省良渚遗址保护领导小组。1996年,良渚遗址被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杭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余杭市实施浙江省〈良渚遗址保护规划〉若干意见》,成立了余杭市良渚遗址保护领导小组。199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莫角山、反山、瑶山、汇观山、土垣、荀山等6个遗址点的保护规划方案。国家文物局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发了《关于将良渚遗址抢救保护工作列入国家和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的建议》,并在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关于拟将我国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建设规划列为“十五”规划专项的请示》中,将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列为首选项目。2001年9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设立,管理区包括瓶窑、良渚两镇,面积24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3.8万。同时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
良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调查
作为良渚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块,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院的游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这里的游客相对
比较集中,旅游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因此,我们将良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调查地选择在良渚文化博物院。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数为110份,有效率为88%。调查分析结果如下:食品营养与检测
1.客源所在地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参观游览良渚博物院的游客以本地游客居多,占被调查人数的70%以上。(图3.1)这70%的本地游客又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类是杭州地区的居民,另一类是在杭州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长期在杭州生活,因此,也将他们归为本地游客这一类)。其余不到30%的外地游客,主要是来自杭州周边城市的短线游客,长线游客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杭州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许多外地的游客到了杭州之后,首选的旅游地肯定是西湖,而且由于行程往往比较紧凑,因此,很多外地游客只能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而不可能对相
对较冷的文化旅游产生兴趣。
图3.1良渚文化博物院游客客源构成图
2.客源年龄层次分析
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院的游客年龄层次跨度比较大。笔者将问卷设计为四个年龄段(18—30岁、30—45营业执照经营范围
岁、45—55岁以及55岁以上)。具体数据见表3.1所示。
博物馆游客年龄层次的多样性是博物馆的特性决定的。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这一性质决定了博物馆在经营的过程中大多采取免费参观,或收取少许门票费用的经营形式。因此,游客参观博物馆的花费相对较少,从而有效地吸引力大量低收入者以及社会弱势体,体现了博物馆对所有公民一律平等的原则。
3.游客回访率分析
调查发现,78%的游客都是第一次参观良渚文化相关旅游点,其中本地游客占了54%,外地游客占了24%;第二次参观良渚文化相关旅游点的游客占了20%,其中本地游客18%,外地游客2%;参观过三次及以上次数的游客就更少了,只占了2%,且都是本地游客。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游客当中,超过90%的游客表示出愿意再次到良渚文化博物院参观。对于尚未开发的良渚古城遗址,很多游客都表示出了相当的兴趣。
4.旅游支出分析
维持旅游活动长久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旅游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公共资源的博物馆,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对游客索取的旅游花费相对较少。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整个良渚文化博
物馆需要收费的项目共有三个:展示良渚文化的3D电影(每场收费20元)、导游讲解服务以及博物馆内设的小型超市。因此,游客的旅游花费也主要是在交通这方面,在被调查的游客当中,超过70%的游客在游览良渚文化博物院的支出低于200元。
5.旅游交通满意度分析
在对于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院交通的方便性这一栏中,九成以上的游客还是选择了交通方便。在交通工具的选择比例方面(如图3.2所示),选择自驾车的游客占23%,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占了62%,跟随旅游团的游客占11%,其他占12%。参观良渚文化博物公共交通比较方便,各地到良渚文化博物院都有公交车可以直达。如杭州汽车北站有313路、348路、372路公交车,都可以直达良渚文化博物院。对于私家车的游客来说更是便利了,良渚文化博物院位于新老两条104国道的中间地段,交通通达性非常好。
图3.2游客交通满意度分析
6.旅游目的分析
旅游活动形成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旅游动机。调查发现,参观游览良渚文化的游客主要是出于获得知识、加深对良渚文化了解的目的(如图3.3所示)。旅游者较强的求知意愿以及在旅途中的求知过程,
是区别文化遗产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者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以追求知识为目的,把到文化遗产地旅游作为学习和探索异地文化、历史的一种方法,因此,知识的需要,是促使游客参观良渚文化的主要动力。在被调查的游客当中,有很多都是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参观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博物馆旅游给孩子的未来发展增加阅历和知识的积累。同时,博物院周围良好的环境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图3.3旅游目的分析
7.旅游配套设施分析
在对良渚文化博物院附近的餐饮、娱乐、住宿等配套设施的调查中,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对于购物环境,59%的游客表示还可以,43%的游客认为不够完善;对于娱乐项目,60%的游客表示还可以,37%的游客表示出不满;对于住宿,22%的游客认为完善,52%的游客认为还可以,36%的游客觉得不够完善;对于餐饮方面,10%的
本地游客非本地游客18-30
岁22
330-
45岁
35
15
45-55岁
18
9
55岁以上
6
2
表3.1游客年龄层次统计表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以外
交通
增长知道
孩子的发展
休闲放松
其他
经管研究J INGGUANY ANJ IU
游客觉得还是完善的,65%的游客觉得还可以,35%的游客觉得不够完善。许多的游客对良渚文化博物院周围环境和景点如:东明山森林公园、南山摩崖石刻、农夫乐园等了解很少。
8.游客环保意识的分析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的调查,在问卷中很难体现出来。于是笔者通过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进行观察,做出了以下的结论:
(1)在垃圾处理这方面,多数的游客都能自觉地将垃圾投入垃圾箱内,但是在垃圾分类这方面的意识就比较差;
(2)在噪音控制这方面也比较差的。博物馆作为室内的游览场所,游览时也需要有安静的环境。对此,可能是由于参观的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造成,小孩子往往在这方面表现相对成人较差。
(3)对于博物馆公共资源的破坏现象少见,游客在参观或是拍照留念过程中,都能很好的遵守博物馆的有关规定,很好地保护了文物和环境。
发展良渚文化遗产旅游的建议
对于发展良渚文化遗产旅游,首先需要摸清家底,即对文化遗产的现存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把握整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那些独一无二、具有重大影响的、濒于消失的项目,予以重点保护和优先发掘;其次,是通过发展良渚文化遗产旅游业,建立良渚文化村以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使得良渚文化中古老的农耕文化得以延续。一方面要树立创新的开发意识,另一方面则要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切不可任意而为,人为地使良渚文化遗产“现代化”。具体建议如下:
1.拓展遗产体验型旅游产品
遗产体验型旅游产品,是指依托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使旅游者在回归自然或亲近历史的过程中,获得畅快体验的旅游产品。根据良渚文化管理区内的资源状况,发展体验型的旅游产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划:
(1)参与型的民俗文化旅游。良渚文化旅游应以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为基础,深入挖掘良渚文化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能体现地方特的民俗旅游产品。通过民俗活动增强与游客的互动,把游人从被动的静态参观中解放出来,更直接地感受良渚文化。
(2)休闲体验型的农耕文化旅游。农事活动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久居城市的旅游者来说有较大的吸引力。农耕文化是良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良渚遗址的犁耕稻作一直延续至今。因此,适当开发建设一些果园、菜园以及稻田,平时可以组织游客参与果园、菜园的维护,收获季节可以组织游客采摘或者收割,增强旅游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2.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完善良渚文化遗产旅游区内的餐饮娱乐住宿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可以在丰富游客活动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对发展当地经济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重视旅游宣传,扩大遗产知名度
要重视与周围景区景点的合作,打造规模旅游区,实现旅游集发展。多个旅游景点共同宣传,有利于加深人们对旅游景点的印象,增强人们出游的动力。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与一些知名的景点捆绑宣传,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苍蓝的天空4.强化文物保护意识
要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的文化保护意识,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植于游客的观念之中。比如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编写良渚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列宣传材料和科学旅游丛书;与宣传媒体合作,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文明、科学旅游”为主题,开展良渚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月活动;以及在青少年中开展“遗产文明、科学与生态保护旅游志愿者”活动等。
参考文献:
[1]B oost ion.D.J.The Im age:A G uide t o Pseudo-Event in A m erica.N ew Y ork:H arper&R ow,1964.
[2]Turner L.&J.A sh.The G olden H ordes:Int em at ional Tourism and t he Pleasure Periphery.L ondon:C om-
t ale,l975.
[3]M ac C anell,D ean.St aged A ut hent icit y:A rrangem ent s of Social Space in t ourist Set t ings.A m 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3.
[4]康俊香.供求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西安城区19个景点为例.西安:西北大学人文地理学系,2007(2-3).
[5]韩福文.文化遗产旅游体验研究.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地理系,2008.
[6]吴宗岳.澳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厦门:华侨大学旅游系,2006.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编辑梁雪
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