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大学数学公式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药家鑫恶意杀人事件带来了大量社会舆论,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就此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起恶意杀人事件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欢迎参考。
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篇一
2014年5月7日,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高院,与请求信一块寄出的还有一份《声明书》,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这封请求信和《声明书》让一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再起波澜。想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杀害室友、同学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怎么了?正是青春好年华,本为同路逐梦人,何以相煎如斯、相残至此?
专业就业率事发后,在人们一致讨伐凶手残忍的同时,以复旦为首的高校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很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高校教育的失败。诚然,高校对于类似案件的发生难辞其咎,但静
心考量,这又岂是高校一家之过?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高校的真空,而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联系近期社会频发的无端伤人案,似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急躁,这种风气又怎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生投毒案发生在高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弥漫。青年的教育问题绝非高校一方之责,在类似案件发生后对高校的过分指责本身就是在以一种片面、过激的言论影响青年学子对事件的全面认知。我们应该做的不止是让青年人发现问题,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包括青年本人多方联动,才能为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才。
其实从绝对比例上来说,无论是社会上的无端伤人案还是学校的学生投毒案,从发生几率上来看都是小概率时间,他们在整个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案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传播者对传播信息具有筛选和过滤的把关功能。我们的媒体在传播各类新闻时,如何把握新闻传播的度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各类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一方面使民众对案件有了详细的了解,一方面却又对社会造成了很多
负面影响。事发后,多家媒体公布了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的各种信息、毒物及其来源和投毒过程的细节。就有专家认为这种在警方尚未定罪的情况下肆意揣测投毒物质和毒物来源就可能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同时,这种对各类犯罪信息的过度报道甚至可以使某些有类似想法的人受到某种程度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将不敢实施的想法变成现实。如果我们每天打开各类网站后看到的满眼是尔虞我诈的争斗,是对老人摔倒后扶与不扶的焦虑,是对娱乐明星们的出轨炒作,是为一己之愤对陌生人的无端伤害,是各种贪腐的奢靡无度······我们在这样的传播氛围中教育青年学生们要讲诚信、负责任、乐助人、爱集体······,难免会在效果上打折扣。我在空间里看到有的学生感叹“今天是这个出轨,明天是那个嫖娼,看着一个个昔日的偶像形象全毁,我是不是该看一下新闻联播了?”这虽是一种调侃,却道出了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我想这也正是要求各类媒体要大力传播正能量的必要性之所在吧。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保障。很难想象斤斤计较、急功近利的家长能够培养出心胸开阔、眼光长远的孩子。当我们的家长因为孩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而对老师大打出手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因为家庭琐事而相互指责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因为一己私利受损而暴跳如雷的时候,孩子已经
月的成语将这一切记在了心里。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虽然未必完全正确,却提示我们孩子的性格、秉性在小时候已经生根、发芽,只是在它尚未成长起来时容易被人忽视而已。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说法的科学性,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人的幼年时期埋下的心理阴影所致。无论后期如何矫正,一个人的性格、习惯、趣味永远摆脱不了家庭的烙印。
当然,指出社会影响、舆论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对无意贬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或者开脱学校在类似复旦投毒案等事件上的责任。各级学校在类似复旦投毒案的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指出社会影响、舆论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单独哪一方都无力独自承担对青年的教育重任。对学校教育而言,首先应该加强大学前教育阶段的人格教育和思想引导教育。在高考录取唯分数论的评价体制下,人们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在了孩子的成绩上,而忽略了对他们做人的引导。他们在大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学业的压力无暇顾及其他,很多人格缺陷和思想问题没有发作的时机。升入大学后,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复杂的人
际关系会使一些在之前没有显露的问题开始暴发。谁都无法否认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格和品性一经形成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进入大学的学生从年龄上多已成年或即将成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如果在大学前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大学的矫正成本会相对较高。
优秀员工评选办法
虽然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但他们仍然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高校存在的根基就在于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重任,离开了这一点,高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在这里我们无意从宏观上探讨高校如何让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这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解决的问题。针对类似复旦投毒案的事件,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开展大学生的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检测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目前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这为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提供了条件。从各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运转情况来看,对于排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是通过入学时的心
理健康普查、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或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接触中发现的,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又不愿老师交流或不愿被人知道的学生,存在着干预的盲区。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学生数量激增,仅靠心理老师的排查和辅导员的工作去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培训心理健康工作学生骨干、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意识等多种途径,建立完善的心理检测机制,对于表现异常的同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靠发现、干预等“堵”的手段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从实际效果还是从针对的面上来说都是有限的,还需要高校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等多种措施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转化。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班风、舍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关注他人、融入集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仔细分析高校的杀人事件,会发现凶手几乎都一致性的远离集体、独来独往,遇到心理困惑,无人可诉,致使这些问题在自己的心中不断郁结、发酵,最终酿成惨剧。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一个很大的而不同就是大学生在除课堂之外的时间安排上的自主性极大增强。除了上课时间,学生们大多各忙各的,除了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同学,相互之间的深入交流并不多,这就会使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他们的
不满情绪不易的到排解,再加上一些偶然事件的引发,就容易出现问题。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遇到烦心事时会越想越烦,如果有一个好朋友能听我们唠叨几句,可能不需要他给我们什么具体建议,自己就会觉得轻松了很多。高校应着力引导大学生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这就会大大减少他们因自我封闭而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人与人的感情是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产生并得到巩固的,高校应大力加强班风、舍风建设,多举办一些类似班级风采大赛、宿舍拔河比赛、团体训练等需要班级、宿舍所有同学都参加的活动,为他们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在无形中释放心理郁结。
三是要通过思政课堂、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多是交给学生如何去爱,却很少教给学生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有很多时候教会学生如何去恨比教会他们如何去爱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将学会爱人作为情感教育的正面引导和较高要求的话,让学生学会正确排解负面情绪,至少不因恨而去伤害别人就是最低要求。回顾历年来的高校杀人案,哪一件不都是因为杀人者不懂得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将一己私愤发泄到了受害者身上?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主题班会、党课团课、谈心谈话等多种渠道有意识地渗透如何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女工保护条例
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会因为多种原因产生一时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与朋友谈心、老师交流、阅读、听音乐等多种方式转移负面情绪,排解心中不快。
入党志愿书 格式
除了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修养,学会自我教育。“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在目前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综合素质是有欠缺的。文科的学生不懂自然科学常识,理工科的学生缺乏人文修养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因为某一方面素养的缺失而形成了人格缺陷和认知误区。林森浩在接受董倩采访时也表示自己“在过去的10个月里看了文学经典,想得最多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称以前文科书看得太少了,思维比较直”。虽然高校已经在有意识的开展通识教育,但受到课程体系、学分总量等多种限制,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参加社会实践等做多种方式提高思想认识和人文修养,较好的认识自我,开阔心胸,提升眼界,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中有着丰富的修身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迁怒,不二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君子必慎其独”等,无一不为大学生自我修养提供着有效指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