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的保护利用研究_以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福泉为例
中国名城城市经济与社会
作者简介
冯维波,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
谢江沛,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伟伟,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张 锋,武汉市桥梁维修管理处工程师。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体、团体、有时也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探索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的保护和利用,无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是对旅游市场的扩展和壮大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保护Abstract:Intangibl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all kinds of practice, performance, forms of express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its related tools, real, crafts and cultural sites which are thought by groups and individuals. Intangibl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emphasize that people to be core with the skills, experience, spiri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s m
utability. Culture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ourism, cultural factors penetrate in all aspects of modern tourism. Explor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tangibl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tourist market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protect and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o expand and rapid tourism market.
Key words:intangibl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tourism;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6-28(5)
住房公积金个人怎么提取
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的保护利用研究
——以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福泉为例
冯维波 谢江沛 王伟伟 张锋
在人类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总有点点滴滴的足迹留下,而那些能够保存至今的,无疑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有物质形态的,也有手工艺术尤其是精神文化形态的。最先意识到应该对这些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予以保护的是日本,其在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中提出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雏形。而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则相对较晚,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范围之
后,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做了界定,并要求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查和保护。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众的重视。政府和各部门积极开展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查、抢救和保护工作,包括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同时各种地方性的保护、利用工作也全面展开。不过,与此同时,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由于保护不到位、利用过度等问题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如何保护利用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光彩璀璨而如今又岌岌可危的文化?本文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贵州福泉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凝聚了
China Ancient City Economics and Socity
in Cities
某一时期某一地域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具有文化特性,人类的任何行为动机都有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趋向作指引,儒家的治世态度决定了中国人严以律已、宽于待人的处事风格,犹太民族不屈奋斗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他们在各个领域获得卓越成就。非物质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内容具有鼓舞斗志、凝聚民心、教育后人的作用,可以给人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文化脉。韩基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总结了其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综合性,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和谐文化的建设[1]。
1.2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具有实物形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目前对它们的界定较模糊,识别不易。在实际利用过程中,手段粗暴,路径单一,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变异甚至灭绝。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生态环境的丧失。文化生态环境是指影响文化生存和发展所有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丰厚的历史沉淀,鲜明的地域特和完善的文化价值。近二十年以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增加,新的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逐渐侵入到各个空间,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由于指向和目的不明确已经很少为年轻人所欣赏和接受。另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改造运动的兴起,一些农村和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遭到蚕食和溶蚀,五千多年农耕文明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根基正在被破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面临着灭亡的绝境。
保护观念错位。一提到“保护”一词,就有人主张把非物质文化放入玻璃真空罩内,禁止任何接触,使人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这种观念使我们的保护工作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依靠口传心授而传承下来的,如果实行绝对的保护,那么这些遗产必然随着传承人的逝世而消亡,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历史性、传承性的特征,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历史时期经过人民众不断探索而创新出的产物。非物质文化“活”的形态不可避免地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使非物质文化自身生命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就必须要顺应同化、自我调节、与时俱进,并且需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以延展自身生存的时间和空间[2]。
未打疫苗致感染追责利用方式粗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过程中,适当的市场运用和产业开发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
其潜能的开发都是有利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问题同样存在。在各旅游景点,依靠工业技术制成的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品,打出“纯手工制作”的标签,以不菲的价格引起人们的瞩目。这些依靠大机械生产出来的制成品就实际意义来说根本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不能传承传统工艺,有时还会因为产量大,价格低廉,而使真正的传统手工技术蒙受巨大冲击[3]。
2 利用旅游市场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体验是旅游的本质,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核心属性,寻求异质文化体验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动力[4],而文化的主要内容又通过各类文化遗产的形态和样式展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是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2.1 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资源上的相关性
按照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见表1),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类别均包含在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活动”中,两者在资源上具有极大的包含性和相关性。
2.2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作用
中国名城城市经济与社会
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旅游开发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提供就业机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由于经济因素所产生的动力,可能使已消失的文化和传统得到挖掘和恢复,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从而使一种传统得到延续[5]
。另外,旅游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扩散和传播,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当地人民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得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挖掘、保存、发展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可以满足旅游者寻求差异、体验文化的心理需求,是旅游开发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6]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整理,就会发现不一样
的文化形态,根据这些文化形态可以策划出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呈现不同的旅游体检,为当地旅游业增添独特魅力。
3 以福泉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3.1 区域概况
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北部,现为贵州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当时被称之为梁州,战国时期有了建制。春秋时期置且兰国以来,形成了独特的且兰文化;秦汉以后,各种文化交融发展,儒、释、道文化交相辉映;大量诗词歌赋、民间传说流传广泛而久远,不少文化古迹保存至今。
目前,福泉有物质文化遗产十八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古城墙、葛镜桥;省级文物保护
表1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
单位两处:竹王城遗址、高石头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四处: 潮音阁遗址、印河湾汉墓、仙影岩、大夫第、上大坪农民起义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五处,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处:阳戏、杀鱼节、牛场阔龙水花灯、民族传统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处:张三丰在福泉的传说、任安堂葫芦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九处:苗族语言、苗族刺绣等。3.2 非物质文化特
结合福泉历史文化名城传承轨迹,其非物质文化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文化。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在福泉山筑台结亭,宣扬道家的伦理道德,最后在此地得道成“仙”。有关张三丰的故事和传说在此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以道教、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亦广泛传入与发展。一批观阁寺庙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在福泉各地,仅城内就广布20多处。这些古建筑的精湛建造技艺充分展示了当年宗教寺庙文化的风貌。
与总裁斗法古城文化。福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世居着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从古且兰国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福泉人民祖祖辈辈在这块古老而又富庶的土地上建家立业,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城文化。福泉历史上历为府州驻地,境内文物古迹甚多。古城墙内的城市格局基本保存了原有整体风貌,城中有据可查的各类寺庙、祠堂、府第、会馆、书院、亭阁、版坊、池塘、民居均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呈现出清晰的城镇格局脉络。
民族文化。在民间,唱花灯、跳阳戏、迎二郎神、玩龙灯以及芦笙舞蹈、山歌对唱、锁呐吹奏等民间
文化活动盛行,民间故事、歌谣广泛流传。除迎神活动已停外,其余均沿袭至今。其中,花灯剧目及山歌情调为一方所长,全省少有的古老阳戏被称为戏剧中的活化石。另外,福泉民族众多,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民族节、杀鱼节等更加增添了福泉的文化气氛。黄丝江边村、鼎罐城等民族建筑显示了与汉族不一样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
傩文化。傩,源于巫,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傩戏,早在汉代已经出现。是一种具有宗教彩与民间技艺杂糅的原始戏剧。傩戏有阴戏和阳戏之分,阳戏主要是以娱人、纳吉为主要目的。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分支,属于军民傩。福泉阳戏现只存黄
China Ancient City Economics and Socity
in Cities
土哨、沙子坎、马田等经常开展活动。而黄土哨由于交通条件比较好,环境优美,其阳戏已对游客放,是福泉旅游文化体验的重点之一。
3.3 福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措施
3.3.1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具体的载体,因此相比有形文化遗产更容易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中迅速消失[7]。只有对全市范围内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能进一步洞悉这些独特资源的价值。根据文化遗产的不同种类、遗产价值、独特性等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和分级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行动态的、积极的保护利用。
新鱼塘水浑浊怎么处理3.3.2 整体文化空间风貌的延续
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是其文化资源得以滋生的土壤。任何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形制、格局、纹理研究都不应当忽略特定文化场景所拥有的特殊生活生产方式、民族审美价值取向对完整历史文化环境意象的塑造[8]。中元节写包的格式与称呼模板
福泉古城应遵循在发展中严格保留原有内部格局的原则,以四城门对开、错开形成的道路网络的双“丁”字加“十”字为主线,组织古城核心保护骨架,以南北门的视线通廊为主轴,连接古城重要文化遗产。恢复北门经西门至南门古城垣,按史迹重建四个城门楼。在南门恢复月城形制,借以展示“城中城”格局。同时,在古城内,有选择的恢复历史建筑,以补充已流失历史要素,以强化历史延续。维护古城外围的开放空间环境,营造福泉古城山环水绕、倚山拥水的形态格局。
3.3.3 舞台展演和景观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主要途径
根据目前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性特点,大型实景歌舞表演以孕育文化的山山水水为天然舞台,以传统文化的核心象征为着力点,结合现代的声、光、电等高科技舞台技术,演绎富有地域文化特,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被称作演出的革命、视觉的革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有别于剧场、演播厅里的舞台,更能让游客体验并了解地方文化[9]。如《云南印象》、《大梦敦煌》等运用当地的文化题材,结合其音乐、歌舞、杂技等艺术方式实行商业化的运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福泉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歌舞,民族节日纷繁多彩,将这些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的景区采用舞台表演的方式加以展示,给游客带来视听享受。
抢救、保存与保护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关键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原生态文化环境和
建立文化传承的完整链条或谱系,而开发非
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无疑是一条两全其美的绝
好选择[10]。通过景观旅游,无形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一方面通过有形的再现呈现给游客,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无形的“气氛”而感染游
客。福泉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历史悠久,如水花灯、
苗族刺绣、葫芦工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资
源首先可以以静态的形式直接展示给游客,
使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其
次可以以动态的形式演示这些工艺美术作
品的制作过程,使游客感叹传统工艺的精湛
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设置体检性的环节,
让游客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增强游客的体验
性。同时,在整个观赏或是体验活动中,要
注重周围环境的营造,通过具有传统文化氛
围的建筑、装饰、陈设、服饰
武功秘籍(下转50页)图1 福泉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
中国名城城市与运河
用黄绿二琉璃瓦。同时会馆建筑大量使用砖、石、木雕构件,现存石雕方檐柱三十根,浮雕、透雕
的精密木质额枋四十二方,作为柱础的石雕狮子、大象、麒麟等十六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鸟、山水等石刻画十三幅。这些作品取材丰富、构思巧妙、刀法精湛、玲珑剔透,凸现出形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所有这些都给整个建筑涂上了一层奢华、秾丽的彩,与光岳楼的质朴、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济水)入海,运河被拦腰斩断。虽然聊城运河的部分河段断断续续一直通航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但运量和繁华程度远不如以前,聊城的运河文化也步入了低谷。
注释:
① 山陕会馆关帝殿外柱楹联:“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
② 山陕会馆财神殿内檐柱楹联:“德北阜财,萃万国物化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参考文献:
[1] (明)于慎行.东昌府城重修碑[M]//聊城市史志办.聊城旧县志点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751.
[2]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四・山东五) [M].出版者不详.
[3] (明)梁玺.修东昌楼记[M].出版者不详.
[4] (清)蒋尚思.聊城修护城堤碑记[M]//聊城市史志办.聊城旧县志点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773.
[5]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6] (清)杨以增.重修光岳楼记[M].出版者不详.
责任编辑:蒋亚林
(上接31页)甚至语言,努力构建一种能使游客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感觉。
4 结语
不管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目的都是使我们民族民间的优秀遗产火种不灭,代代传承下去。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中寻求临界点,实现两者的“双赢”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已为此作出了有益探索。当然,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笔者相信只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广大人民的参与,我们的文化和经济一定都会越来越繁荣。
参考文献:
[1] 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80.
[2] 白玮,宋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再识[J].社会科学辑刊,2010(6):66-69.
[3]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20-21.
[4] 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2-44.
[5] 谭宏.历史考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促进意义探究[J].农业考古,2010(4):345-348.
[6] 曹诗图,鲁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4):75-78.
[7] 朴原模.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与数码档案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22-25.
[8] 曲凌雁,林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J].城市发展研究,2007,1(14):91-95.
[9] 张晓萍,李鑫.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化生存实践[J].学术探索,2010(6):105-109.
[10]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上海:同济大学,2006:199.
责任编辑:王凌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