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卷第 1 期 2021 年 2 月
德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V ol .37,
No .1 Feb .,2021
论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字义及来历
吴玉琨
(青岛出版社 德州分社,山东 德州 235076)
摘 要:俗语云:“德州自古以来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自古以来”从何时来?从何处何典演变而来?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和梳理,关系着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流传的合法性。从源与流的问题梳理其来历及其演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维护德州的历史荣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起源甚早,但作为四字组合词语的“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出现时间应在明清时期,德州有此称号即在此一时期。
关键词:“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德州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21)01-0058-04
收稿日期:2020-11-23
作者简介:吴玉琨(1992-),男,河南开封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言说着存在者及存在行为,保存着历史记忆,记录着事物的展开过程。“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作为一组词语,有自身的起源和演变历程,这对词语和德州结合,作为德州的指称也有一定的演变经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作为词组词语,其内部结构的语词演变起点应发生在先秦及隋唐时期。
一、“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字义
“九达”作为单义词来讲,即是四通八达,为名词。“九达”作为复合词来讲,即“九”是一个词,“达”是一个词。“九”既可作为“实词”,意为南方九省从德州通往北京之“九”,学者李孟才即认为:“德州古称九达天衢,九是确指需经德州将漕粮运往北京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直
隶、山东九省。”[1]
“九”亦可以作为“虚词”,类似古
代的“三”等非实指的数,意为多。“九达”作为单义词,常常出现在古代典籍中。《尔雅》云:“庙中路谓之唐。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枝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四道交出。九达谓之逵。四者
引号的作用有哪些交道出,复有旁通者。”[2]
“康庄”“剧骖”“崇期”“九
达”等都指大道交错,形容交通便利,其中“九达”是最为繁忙和便利的一种道路,意为在“米”字形的道路上还有旁枝,即至少从一个焦点分出九条及以上的道路才能称之为“九达”。《艺文类聚》云:“启横门于大路,临九达之通衢。”这些出现的“九达通衢”意为
道路交通便利,是众多道路汇总枢纽之地。
“天衢”二字出现的时间也较早。《楚辞》有:
“蹑天衢兮长驱,踵九阳兮戏荡。”[3]
这里的“天衢”大
致是“天上的街道”。张衡《西京赋》云:“岂伊不虔思于天衢,岂伊不怀归于枌榆。”用“天衢”指京城。总的来说,“天衢”词义是颇多的:有天上的街道、京城、四通八达的道路、星名等多种含义。
“神京”在唐朝专指洛阳,白居易有《江上对酒二首》:“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白居易卜居洛阳龙门附近,神京即为当时的都城洛阳。后随着国家首都的变迁,神京也发生着变化。清朝《红楼梦》有:“只是如今行李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
字撰文即能到的!”[4]这里的神京指的是北京。金朝定
都北京,开发大运河,德州的地理优势逐渐显露。但金元时期的北京,不称神京,分别称中都和大都。
“门户”二字,字义比较单一,明白易晓。《战国
策》:“韩为秦、魏之门户也。”[5]《管子》中又有:“门户不闭,外内交通。”[6]门户意为出入的关口和必
经之地,但有时也具有军事拱卫的意义。
综上,“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作为词语,出现的时间都较早。“九达”“天衢”“门户”在先秦时期就已经
载入典籍之中。“神京”则从隋唐开始出现,唐朝专指“洛阳”,明清亦用来指“北京”。“九达天衢”指德州交通便利,“神京门户”意为德州是拱卫北京的南方门户,形容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
第 1 期59
二、“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来历
“九达天衢”四字为清朝以前的史籍所不载,仅有“九达通衢”“何天之衢”“九达之衢”,“九达天衢”四字应为以上词语的变体。唐《艺文类聚》云:“启横门于大路,临九达之通衢。”宋《太平御览》有:“何天之衢,道大行也。”明《牧斋初学集》有:“尝开颜骋足自放于九达之衢。”“九达通衢”“九达之衢”指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但并非特指一地。
清朝官方史籍称德州为“南北水陆通衢”。《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云:“德州为南北水陆通衢,拟于南关外,恭建行宫。”又云:“至德州界连直隶。为南北水陆通衢。”在清朝中后期的一些民间文集中德州也被称为“九达通衢”或“九省御路”。清末话本《刘公案》称“不多时,来到恩县城……这西边大路是上保定府的,这东边大路是上天津的,这中间大路乃是九省御路,上北京的大路。”[7]清朝正一子、克明子所著的《金钟传》记载:“转眼到了德州地面,德州为九达通衢。凡南去北来,认明德水一条,将从此而北,天津永清皆可至也;即从此而南,江宁上元亦无不可通也。”[8]这里明确提到德州和“九达通衢”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德州优越地理位置,为南北水陆通衢,南连江宁,北通京津,故有“九达通
衢”之称。
现存史料中,第一次将德州和“九达天衢”联系在一起的是清朝马翥编修的光绪版《德州乡土志》。其中记载:“内台秉宪坊,为李逢时建。两朝忠义坊,恩纶洊锡坊,为程瑶、程讷建。九达天衢坊,东关孝行坊,为尹纶建。进士坊为姚绍祖建。九达天衢桥,在回龙坝西。广安桥在小西门外。”[9]根据上述记载,以上牌坊的建设者,都为明朝德州籍士人,由此推知“九达天衢”坊的修建应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众多德州籍士人回报乡里、荣耀门庭的一种方式。除了“九达天衢”坊,还有“九达天衢”桥,应都在老德州西门外的运河沿岸。但是马翥与尹纶之间,时隔400余年。《德州乡土志》认为“九达天衢”坊出自尹纶之手,尹纶为御史尹禧之子,以孝行闻名。如果单看《德州乡土志》的记载,“九达天衢”坊的确是众多坊表中的一个,似乎单独作伪“九达天衢”坊作者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许多人跟随马翥的意见认定“九达天衢”坊是尹纶在明天顺年间建立的。此说为古代典籍中第一次将德州和“九达天衢”坊联系在一起,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神京门户”四字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且一出现,便呈现多地争夺之势。德州、天津、大沽口、山海关、卢沟桥等都曾被称作“神京门户”。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天津为神京门户重镇。”天津距离北京较近,地理位置突出,是由海路进出北京的重要门户。天津的神京门户地位一直也得到清朝的承认和延续。德州“神京门户”之称,流传有据,来历可考。明朝万历天启《德州志》中记载阮以鼎《重修德州卫暨军政题名记》中言到“若兹安德,乃神京之门户,南北之咽喉也。固其重哉!爰置师旅
捍御之,复设万千百夫长统练之。”康熙《德州志》收录阮以鼎上文,并改题名为《重修德州卫记略》。民国《德县志》亦载入了阮以鼎的这篇文章,且将题名改为《重修德州卫记》,其云:“纪其名并纪其实,俾地有以增重者,后亦可考镜而兴起焉。斯予所愿躬逢其盛者矣。”[10] 这里直言德州为南北咽喉,神京门户,且具有军事意义。民国《德县志》记载明朝李诚明《德州重修儒学记》亦云:“南北咽喉,吭尤易扼。”[10]明朝陈亮采《重修德州城记》云:“神京藉为咽喉,漕艘由之通达。”德州不论是借助大运河的水运,还是沟通南北的陆运,亦或是军事地位,都亦称得上“神京门户”。明朝陈仁锡《无梦园初集》云:“榆关者,神京之门户,而永镇者,榆关之咽喉,是榆关之声势,全凭永镇以为后劲也。”[11]榆关即山海关,山海关作为边镇咽喉,京师保障,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被称为“神京门户”,亦有道理。
至清朝,“神京门户”之称号的争夺继续呈现德州和天津互争之势。但由于中国本土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多的来自海上,因此天津及天津大沽口的“神京门户”之称始终占据上风。清朝《钦定八旗通志》云:“大沽海口为神京门户。”《清史稿》云:“顺治初,天津巡抚雷兴疏言,大沽海口为神京门户,请置战船以备海防。”[12]《剑桥中国晚清史》云:“大沽炮台很容易失陷,使北京门户洞开。”康有为《请开清江浦铁路折》云:“天津为畿疆屏蔽,都城门户。”由此可知,天津及天津大沽口一直贯穿明清被广泛认为是“神京门户”。但清朝明显出现“神京门户”称号泛化的现象,因“神京门户”之称号,最初的本意即为北京周围的重要军事、政治重地,非特指一地。《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云:“天津、山
海关系北京门户。”夏敬渠《野叟曝言》云:“北京门户,正在天津、辽东各口。”清朝诗人张大受《重过卢沟桥》云:“神京门户重襟带,长虹跨空势壮哉。”就以“神京门户”四字指称卢沟桥。岳濬的雍正《山东通志》云“国初因之,设临清镇以控制山海之区……西有徳州城,守尉犄角之用,与绿旗营声势联络,洵足以壮神京之门户而固全省之封疆也。”[13]“神京门户”之称号不断泛化,出现各说各话的局面,甚至到了清朝末年面对日益侵略而来的海上帝国,《贵州举人葛明远等呈文》云:“今
吴玉琨:论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字义及来历
60德州学院学报 第 37 卷
旅、盖、金、复、荣城、威海一带,为都城门户。”列举出山东沿海各地均为北京门户。可以说,“神京门户”之称号是随着时局不同而变动的。大沽口为东向入北京的海运交通要道,卢沟桥为西南向入北京的陆运交通要道,德州为南向入北京的内河漕运交通要道,山海关为北向入北京的关隘,称“神京门户”均有一定道理。
各美其美,德州称“神京门户”从明朝即开始出现在本地的地方史志中,其下贯彻到清朝和民国时期。德州称“神京门户”的历史从明朝以来从未间断,并非在天津或大沽口的“神京门户”指称泛化之后,“神京门户”四字才逐渐花落德州。
三、围绕“九达天衢”坊的争论
孤证不立,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单看文字史料典籍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正史多宏观叙事,为帝王将相作传记,地方小事通常还需要寻求地方志及当地口语传说。“文字史料典籍”,“地面地下实物”,“民间口语传说”和作者的“逻辑理性”四者应该结合起来。对于地域文化研究来说,文字史料典籍中的记载比较宏观,对于一些地域建筑和变迁细节,史料中的记载不多。因此,梳理德州和“九达天衢”的关系,联系本地闻名的“九达天衢”坊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地面地下实物”和“民间口语传说”能够更好地了解真相,但它们彼此的可信度权重也各有不同,以“地面地下实物”最为可信,其次为“文字史料典籍”,最末为“民间口语传说”。
近年来,关于马翥所言“九达天衢”坊为明朝尹纶所建争议颇多。德州地域文史专家张明福整理认为,关于“九达天衢”坊的修建时间,已经出现“明永乐说”“明天顺说”“明嘉靖说”“清雍正说”“清嘉道说”等几个流行版本。人们的质疑普遍指出:“九达天衢”坊作为德州地标性建筑,何故明嘉靖《德州志》,清康熙《德州志》等均未记载,而仅仅是清光绪《德州乡土志》直接追认是400多年前的尹纶修建?若明嘉靖,清康熙时期已经出现“九达天衢”坊,而两代地方志均视而不见,见而不列,则对于两代德州地方志来说均是重大的编纂失败。反之,则是马翥流放新疆十余年,未知家乡掌故,见“九达天衢”坊,不知就里,偏信民间口语传说,追认攀附为明朝尹纶所建。尹纶和马翥之间跨度400余年,时隔四本《德州志》,即嘉靖《德州志》、万历天启《德州志》、康熙《德州志》、乾隆《德州志》,均未提及“九达天衢”坊。须知古代编修官方志书,参与人数众多,集合了当地乡贤名士,通常为数百人集体
编修,一本《德州志》未提及“九达天衢”坊或许是疏忽,四本《德州志》的编修体皆为盲聋瞽聩之人,以理推之,绝无可能。光绪《德州乡土志》提到的“九达天衢坊,东关孝行坊,为尹纶建。”[9]对比康熙《德州志》中的记载:“西四牌坊,今圮。孝行坊,孝子朱之龙,斜街南。孝子尹纶,坊在南关街东,今圮。”[14]康熙《德州志》并未提到马翥所言的“九达天衢”坊,也未提到“东关孝行”坊,仅提到“孝子尹纶”坊,且已经消失。如表。
表1 古代地方志中与尹纶有关的坊名对比
历代德州志与马翥的光绪《德州乡土志》比较方志坊名
8月份去张家界好吗嘉靖
《德州志》
——(作者注:
本版志书未提及此坊)
孝行坊(尹纶建)
万历天启
《德州志》
——(作者注:
本版志书未提及此坊)
孝行坊(尹纶建)
康熙
《德州志》
——(作者注:
本版志书未提及此坊)
南关街东孝子尹纶
坊(已坍塌)乾隆
《德州志》
—
—(作者注:
本版志书未提及此坊)
孝行坊(明天顺间,
尹纶建,已坍塌)光绪
《德州乡土志》
九达天衢坊(尹纶建)
东关孝行坊
(尹纶建)民国
《德县志》
九达天衢坊(作者注:
本版志书未提及建者及年代)
溜冰鞋什么牌子好孝行坊(明天顺间
为尹纶建)
1997年
《德州市志》
九达天衢坊坐落在旧州城聚秀
门(俗称大西门)外古驿道上(今
米市街),系明代建筑。牌坊中
间门楣上横书“九达天衢”4
字,相传为明嘉靖年间太子太
师严嵩所书。1899—1901年(清
光绪年间)袁世凯任山东巡抚
时重修,“九达天衢”4字由朱
启铃重写。此坊毁于德州解放
前。(作者注:本版志书未提
及建者为谁)
止的拼音——(作者注:
本版志书未提及
此坊)
第 1 期61
老婆你快乐吗康熙《德州志》为官修志书,德州知州金祖彭聘程先贞为主编,以《德州志略》为蓝本,赵其星、李浃、李源等人协修,编纂严谨,历时多年,内容丰富而详备,且得到顾炎武的审阅与校订。“九达天衢”坊如果在康熙时期已经存在,却未被列入当时的《德州志》,对于家居德州数十年的程先贞及赵其星、李浃、李源等当时名士来说是难以置信的。马翥的光绪《德州乡土志》追认明朝时期的尹纶为“九
达天衢”坊的修建者。若尹纶修建了“九达天衢”坊,何故其后世的嘉靖《德州志》,万历天启《德州志》,康熙《德州志》,乾隆《德州志》,四本《德州志》在列及德州诸多牌坊时均未提及。据理推之,闻名地方的“九达天衢”坊若在明嘉靖,清康熙等年间存在,应能列入《德州志》。毕竟,相对于其他坊表来说,“九达天衢”坊代表城市名片,其地位超然于众多宗族坊表之上。民国《德县志》即是将“九达天衢”坊列在众多坊表中的首位进行历史书写的,其记载云:“九达天衢坊,在大西门外大路中。”[10]描述之后,民国《德县志·坊表》中再后列出其他的众多坊名,以此凸显“九达天衢”坊的地位。事实上,马翥《德州乡土志》的编纂时间十分紧凑和短暂。光绪三十一年,学部尚书张百熙奏请朝廷,希望政府下文要求各州县“从速编印”乡土志,以便各地学堂作为蒙学教材。在“从速编印”之下,难免一些历史考证难以做到详细的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马翥生活的光绪年间,“九达天衢”坊确实是已经存在的,应当无疑。综上,“九达天衢”坊应是在乾隆与光绪朝之间修建的。
四、结语
psp联机游戏明清时期,借助大运河,德州迎来其在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阶段。经济、文化的繁盛,激发了地方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德州在清朝中后期,“南北水陆通衢”“九达通衢”“九省御路”等荣誉纷至沓来,“九达天衢”坊的修建是因实而名,是先有“九达天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水陆的便利条件才修建的。其时,有“九达天衢”坊,但未有“神京门户”坊。但“神京门户”是存在于口语中的美誉,从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神京门户”才落实到文字,出现在“九达天衢”坊的背面,完成了从口语俗语
到物理实物证据上的转变。“九达天衢”和“神京门户”四字,形成语言上的工整和对仗,便于记忆和流传,逐渐成为深入人心的德州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 李孟才. 德州称九达天衢辨析[J]. 德州师专学报,1994
(01):39-42.
[2] 郭璞,注. 尔雅[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 屈原,著. 林家骊,注. 中华经典藏书:楚辞[M]. 北京:中华书
局,2009.
[4] 王蒙. 王蒙的红楼梦(评点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何建章,注释. 战国策注释[M]. 北京: 中华书局,1990.
[6] 李山. 管子(中华经典藏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7] 佚名. 刘公案[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8] 正一子,克明子,著. 古本小说集成:金钟传[M]. 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4.
[9] 佚名. 德州乡土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10] 德州市史志办,点校整理. 李树德,修. 德县志[M].
[11] 陈仁锡. 无梦园初集[M]. 明崇祯年间刻本.
[12] 赵尔巽. 清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20.
[13] 岳濬. 山东通志[M]. 清雍正年间刻本.
[14] 金祖彭. 德州志[M]. 清康熙年间刻本.
吴玉琨:论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字义及来历
表2 尹纶及各志书年代时间对比
主体项时间项
尹纶约生活在1435年—1464年左右(尹纶生活年代无考,仅依据其父尹禧明宣德二年中进士的年代推测其活动年代)
嘉靖
《德州志》
成书于1522—1566年
万历天启
《德州志》
成书于1573—1627年康熙《德州志》成书于1654—1722年乾隆《德州志》成书于1711—1799年光绪《德州乡土志》成书于1906年左右民国《德县志》成书于1935年左右1997年《德州市志》成书于1997年
表3 德州“神京门户”“九达天衢”时间来历
事件项时间项
德州有“神京门
户”之誉
始于明万历年间(即阮以鼎《重修德州衙记》
时期)
德州建“九达天
衢”坊
始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
“神京门户”与
“九达天衢”融合
时期
始于建国后(建国前“九达天衢”坊毁坏,后重
建“九达天衢”坊并在背面加刻“神京门户”四
字,完成“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融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