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佳肴的全球化——文化壁垒的标志和破坏者
文化视点
· 39 ·
中国饮食佳肴的全球化
浙江大学 在职研究生
——文化壁垒的标志和破坏者
清理手机垃圾文件杜胜男(译)
【摘 要】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形态下,对饮食行为的研究一直是人类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饮食人类学研究者所著的相关文献在人类行为这一重要方面有了新的理论成果,人类行为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释文化适应和社会分组的现象。然而,虽然中国饮食行为对世界范围内的当地饮食习惯有着巨大和持续的影响,但在众多饮食领域的新生著作中,很少有关于中国饮食方式的研究。即便中国饮食方面的优秀著作都只是为我们提供中国的基本信息,或是把中国饮食方式局限于地方饮食的范围内,以及局限在中国历史的背景之下。
【关键词】中国饮食 全球化 文化壁垒
国旗下讲话读书
我们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以全球为背景来展示中国的饮食佳肴和中国文化。在当今人类学的论述中,认同构成(或是对中国特性的认同)是具有可变性的;人们对中国人的定义在非本土体、跨国界体和跨地域体的范围内正在发生改变。从某种程度上,具有影响力的中国饮食行为、偏好、和消费的理论意义正体现了这两点。而在本书中,各位作者在中国境内和搜集了民族志的样例,此理论意义得以证明。
本书在主题上分为三部分,论述了中国饮食自几百年前起就已经颇具影响力,而且影响全国。第一部分是以“世界发源地”为主题,论述了中国饮食的全球化产生于海外华人贸易网和移民之中。第二部分是“中国饮食和中国人的饮食”,关注于当中国人和中国特性在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美食中呈现出来且具有代表性时,民族、文化、民族认同的交流互鉴。第三部分是“全球化:美食、生活方式和社会偏好”,提出了现代的消费主义和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与在中国出现的国际化中国式的生活相联系的现象。
一、饮食人类学的近期理论观点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经历了数个阶段,近几十年来人类学家针对饮食的影响力在心理再现、礼仪象征、社会功能、生物规律、经济组织和政治认同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在散文集《饮食和文化》(克里斯康汉,万·艾斯特里克 1997)的节略版中有其主要论点的阐述。本书贴合20世纪90年代近期的人
类学家的喜好,书中所展示的案例—如阿布·卢歌德(1997)、阿帕杜莱(1990,1996)、弗里德曼(1990,1994b )、哈里斯(1988,1989a ,1989b ,1990,1996),克利福德(1997)和威尔克(1999)所论述的—涉及到跨文化、跨空间和跨国的互动之中的文化和认同。然而,现有的书籍里关于此领域的资料表明,由于中国饮食不断融入来自于国内外的非中国元素,其本质具有了多文化的特点。为了探究中国饮食佳肴的文化意义,诸位作者不仅利用了基本参与者的观察报告和深度采访,而且还利用多点跨时间空间的田野调查,以求更好地理解当代亚洲社会中国饮食的易变性和多样性。
教师节礼物 实用本书全球化的中心主题反映了饮食人类学新的兴趣走向以及人们为此所做的新的努力成果,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对饮食文化有所研究,在已经提出、经过商讨和辩论的某些理论领域的基础上,我们的调查有了一些新发现。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就是,饮食全球化的意义是什么?例如,西敏司所著《甜蜜与权力》(1985)中记录了糖这一食品电压力锅和高压锅
单项在全球规模的历史性转变,描述了糖在欧美国家的消费模式和其生产力的变化,讲述了糖在社会生活中角的转变。我们想用相似的但更小规模的宏观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来探究中国饮食和政治经济。中国烹饪食材的社会经济意义正在发生改变,地方菜系兴起,例如鲍鱼、海参、燕窝、鱼翅、粤菜、杂烩、澳门美食、台湾美食、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全国和多个洲出现的饮茶和点心,这些内容在本书的一些章节中都有涉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思二、古代中国饮食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连接不同文化、人和地点的桥梁,而人们经常把饮食来作为全球化的佳例。我们认为,“中国饮食”是极具影响力的研究课题,可以增进人们对全球化进程在人类饮食分配、美食多样化和饮食消费上的理解。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在世界的范围内,以历史为视角,将文化产品、消费和现代化的文化意义融入进一系列新的调查之中。我们受到了早期著作的启发,例如阿帕杜莱的构想,他把社会生活当作文化项目来进行研究和记录。他的一部经典著作就是个好例子,讲述食谱是如何帮助人们构建和重新创建印度特美食的。一组人类学家在东亚的主要城市中做了关于麦当劳汉堡包的调查,这是研究 “西方”快餐在亚洲的全球化效应的另一较新的例证。哈里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谈到“世界混杂化”,他呼吁在对第三世界国家(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进行调查时,不要把它们看成是偏远、原始和奇异的“另类”,而要看成现代、都市、后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国家,关于麦当劳的调查正响应了哈里斯的这一号召。哈里斯和阿帕多莱都从文化唯物主义者的视角出发,认为后现代、后殖民世界的存在都必须以消费和全球政治经济为前提。我们同意他们的观点,也发现他们的理论框架是依附于后工业化的西方世界的,需重新考量。本书中,基于对“中国”饮食佳肴的研究,我们意识到中国饮食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对全球产生影响了。例如,自十七世纪起,中国地方就有从东南亚进口海参和燕窝的正式记录。在那时,中国已经通过“国际”贸易网、游历和移民与“当地的异国者”建立起全球化的联系,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另一面。
早在五世纪,人们就发现中国富人餐桌上的菜肴里加有印度尼西亚的香料(张光直 1977;古迪 1982:
108)。本书的第9章中,陈玉兰指出雅加达在成立前(1527年)有中国定居者,后来那里成为荷兰的殖民地,城市的名字便改为巴达维亚(1618年)。明朝皇帝的外派使者郑和(穆斯林名为玛哈茨)为加强政治联盟和贸易关系游历列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