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基础习题(含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简介:
最伤心的歌曲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品内容简介及影响: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装修房子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
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斯诺作为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的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作品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接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
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斯诺准确地把握到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练习题
1.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  )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至(        )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2.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                    );打土豪要归公。
3.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                  )。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
不仅呈现了他        (          ),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 ——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          ),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4.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窑工(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          ),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          ),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江西老表,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          ),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向季邦……
5.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董洁最新电视剧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6.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7.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
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0周年
8.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
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kissgoodbye
9.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是指(    )
一、填空题
1、“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                )。
2. 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 月到苏区临时首都(          ) (今陕西志丹县)采访了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后约20天后斯诺一行到达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            )(今宁夏同心县)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            )、、左权等人在一个场院上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
桥的故事3.《西行漫记》的作者(              )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 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            )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4.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              )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            ),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            )。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他正伏案在看电报。”
八尾
5.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            )和(              )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6.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该书书名为《              》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              》。
7. 埃德加·斯诺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            》和美国《            》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      )未名湖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