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东北旅游景点大全【教学目标】
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的兴趣;
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2014北京高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目解说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二、作者简介: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记者。他1928年来
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
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三、创作背景
1931年9月,斯诺以《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的身份在上海结识了宋庆龄,斯诺渴望到中国共产党的陕北根据地考察,并于1936年春专程到上海拜访宋庆龄请求帮助。经宋庆龄的努力沟通,斯诺和外籍医生马海德都得到了确认口信。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在延安,斯诺同、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
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四、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通过这段经历,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五、主题思想
《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
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六、作品评价:
《红星照耀中国》政治意义: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在报告文学创作上的艺术成就:
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财付通图标怎么点亮《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在国外和国内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七、纪实作品读书方法指导: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重点一: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再次,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最后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第二课时:专题探究:情愿的反义词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人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机、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
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都拥护他。他熟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