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
《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
陈赟
【专题名称】中国哲学
【专 题 号】B5
【复印期号】2009年04期
【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2009年1期第135,142页 【英文标题】The Fables of Kun-Peng in Xiao Yao You of Zhuangzi
初中毕业赠言【作者简介】陈赟,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上海 200241)
【内容提要】 鲲鹏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中以重言方式连续出现三次。作为一个完整的
思想文本,《逍遥游》所思考的逍遥,不仅是个人一己的逍遥,而且包含万
物一体视域中的具有政治—社会向度的逍遥。鲲鹏寓言的第一次出现带给
《逍遥游》的,首先是审视人间世逍遥问题的浩瀚而变化的远景视界。第二
次出现则表明有待与无待的辩证关联,无待只是有待状况下的,有待既是阻
碍逍遥的障碍,但同时也是实现逍遥的条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一种转
化。第三次出现则引向小大之辨,一方面是发生在不同事物彼此之间的小大
之辨,在这里,大知与大年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发生在事
物内部的小大之辨,大知与大年不再有必然的对应关联,得其正性正命为
大,为风(情势)所驱使,远性为小。通过鲲鹏与其他事物的比较,《逍遥
什么植物靠风传播种子游》已经将逍遥的问题带向了正性命的语境中。
【关 键 词】庄子/逍遥游/鲲鹏寓言/重言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9)01-0135-
08
作为一个思想形态的开端,《庄子》第一篇《逍遥游》的思想深度与规模厚度体现了整个庄子思想的深度与厚度。但是,在《庄子》的解释史中,庄子逐渐变成了道家的庄子、神仙家的庄子,乃至禅宗的庄子?,以至于与《庄子》的问题意识、思想方向格格不入。沉潜庄子数十年的钟泰先生深有感慨地说:“自司马迁作《史记》以庄子附《老子传》中,班固《汉书?艺文志》用刘歆《七略》入庄子于道家,逡世遂以老、庄并称,而庄子之学半晦;自方技之神仙家与诸子之道家混,隋、唐之际被《庄子》以《南华真经》之名,其后疏注《庄子》者如成玄英、褚伯秀之伦,多为黄冠羽士,视《庄子》为修真炼气之书,而庄子之学全晦。庄子之非神仙家,今之学者或能辨之;若其非道家而不同于老子,则能辨之者鲜矣。”?钟泰先生所描述的庄子形象的演变也折射在《逍遥游》的诠释史中,在某种意义上,《逍遥游》的诠释史无疑正是整个《庄子》诠释史的一个缩影。本文不拟具体地描述《逍遥游》的诠释史,只是试图理解《逍遥游》的精神主旨,同时,我们将说明,为什么道家的庄子、神仙家的庄子乃至禅宗的庄子已经不是《庄子?逍遥游》这个本文所展示的庄子。当然,以上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
中国新年习俗电脑学习教程一、鲲鹏寓言与《逍遥游》的开端
《逍遥游》有个气势磅礴的开端,这就是鲲鹏的寓言,这个寓言出现了三次,是典型的重言写作方式?。寓言与重言交织在一起,这是庄子特有的书写方式,这种书写方式使得意蕴的展示就像音乐作品那样,不断地在前一次意义完成的余音袅袅中重新开始?。而且,重言的再次出现,随着本文内容的向前推进,其意义也就递增新的维度,需要重新理解。因而,在《庄子》,某一段文本,其内涵与意义总是开放性的,在不断聚集而加著的,这就给庄子的理解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任何一种对庄子尤其是对《逍遥游》的解释都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思想挑战。
鲲鹏之喻的第一次出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与南冥在《庄子》内篇中具有特定的涵义,对之的分析放在他处进行。这里要注意的鲲、鹏,它们是庄子精心选取的两个动物。鱼与鸟,对于人而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即便是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的日用语言中,也可看到,鱼与鸟的存在,象征着自由的飞翔与遨游,这正是逍遥的象征。以鱼与鸟来开端,无疑贴近逍遥的意象。《逍遥游》的不同寻常之处还在于,作为逍遥象征的鸟是巨大的鹏,而鱼是巨大的鲲;“不知几千里”、“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活动在“溟海无风而洪波百丈”的巨海之内,鲲鹏的出场同时带出了“窅冥无极”的浩瀚境域。这就是《逍遥游》让人震撼的开端气势。就整篇《逍遥游》与整部《庄子》而论,这个开端是庄子提供的一个远景镜头,紧接着的是从鲲鹏到蜩与学鸠、斥的镜头转换,在这个转换之后的另一个转换才是中心场景的推出,即从自然物(鲲鹏、蜩与学鸠、斥等等)及其世界到人以及人文的世界(人间世)。随着《庄子》本文的继续展开,我们才能明白,成为庄子关注的核心的,当然不是苍天、冥海、自然之物的逍遥,而是人的逍遥,而人的逍遥是在特有的限定场域中,也就是人的世界——人间世——中展开的。
“人间世”是一个“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庄子?人间世》)的两难世界,也正是在这个世界中,“逍遥”本身才成了问题;而且,人的逍遥(《人间世》的表述是:“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不可能在人间世之外的场域中给出,而必须在这两难的人世间中去建立,这既是人的“义”,也是人的“命”。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视野就必定限
制在人间世,人间世是自然的天道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世界又是浩瀚的宇宙时空境域的一部分。从个人到人间世再到自然生物世界再到宇宙时空,人的审视自身及人文世界的视域本身在扩大,在变化,而这种视域的扩大与变化恰恰是人这种存在者审视自己的特有方式。随着海拨高度的增加,人的视野在变大,心胸也随之放大。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基于一种特定位置(如人间世)而形成的观看,如具体的趣味、是非、价值、善恶等等,就会发生转变,从而超越了那个既定的位置自身。举例来说,从家庭角度看个人,则个人为小;从社会角度看家庭,则家庭为小;从天下角度看社会,则社会为小;从宇宙角度看天下,则天下为小。地面上两三公里的距离对于一个步行人而言不可能忽略不计,但对一个坐在飞机上的人来说,则不过是小小的误差了。因而人间世的问题,如果在一个扩大了的视野中加以理解,发生的就不仅仅是观看方式同时也是观看结果的变化。变化的视角本身才是与自身时刻在变化着的世界相应的视域。
在本来的意义上,鲲是鱼卵,就鱼类而言,鱼卵本是至小之物,庄子却用之表述大鱼?。这一用法本身就是一种对“小大之变”的强调,大与小本身是“无常”性的,其不断变化才是“常性”。在“小大之变”的宏大视野中审视对特定的存在者而言的“小大之辨”,将会扩展小大之辨的深度与内涵。鲲化为鹏的叙述本身已经给人一种非常奇异的感受,而至小之鱼籽变成
至大之鱼,至大之鱼化为至大之鸟,则无疑会带来某种心灵与情感的震撼。不仅如此,庄子还将这种巨大的变化放置在沧海桑田般的海运变化中来描述,更显示了其所提供的境域的非常特征。可以说,无穷的变化与浩瀚的境域之结合,形成了一个浩渺无涯而又时刻变化着的无穷境域,这才是进入“逍遥游”问题的恰当而又令人震撼的视域。
《逍遥游》的开端在海子诗歌《太阳七部书》之《断头篇》(1986,5)中被引用:
序幕 天(北方南方的大地,天空和别的一些星体)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第一幕 地(天空和大地,叙述的地方靠近喜马拉雅)
(湿婆,毁灭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消瘦,面黑,青颈,额上有能喷出火的第三只眼,一副苦行者的打扮。演出时或脸上戴着画成火焰的红粗糙面具,或打扮成无头刑天。必须说明,诗中的事迹大多属于诗人自己,而不是湿婆的。只是他毁灭的天性赐予诗人以灵感和激情。另外,有一本《世界海陆演化》的书是这样写道:“最后,印度板块同亚
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板块的前缘便俯冲插入到亚洲板块之下:一方面使得青藏高原逐渐抬升,一方面就在缝合线附近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而喜马拉雅正是湿婆修苦行的地方。这本书还说:“根据古地磁学研究的结果,印度板块至今仍以大于5厘米,年的速度向北移动,而喜马拉雅山脉仍然在不断上升中„„”?
海子的引用,与地理描述相结合,同样达到了震撼人心的非同寻常的效果。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世界要求一种与之相应的“境域性的目光”,那是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目光,这种目光同时也是一种胸襟,它与精神审视自身的深度与广度相应。这就是《逍遥游》的开端所带来的要求。
花呗额度怎么提升>十一休假安排二、鲲鹏寓言的第二次重言
鲲鹏寓言在其第二次重言中带来了更深层的内涵,既是对浩瀚的无穷境域的深化,也是对人之生存世界内涵的扩展。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邪,其
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