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令 习 俗
吴国钧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我国广泛流传着吃“元宵”和观灯的风俗。因此,称为元宵节或灯节,也有称为上元节。据《唐书》载:“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于玄武楼外燃灯百千借佛,纵都民出观。”于是,在民间便流传着观灯的风俗。我地民间除吃“元宵”和观灯外,在农村有“照田财”习俗。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圆形有馅的食品,入沸水中煮熟而食。这天家家吃“元宵”,象征着全家大团圆。有的人家还将“元宵”在近邻和亲友间相互送吃。
入夜,市街两面商店开门做夜市,门前张挂各种各样纸灯,照得全街通亮。灯,有的是商店请人扎糊的,有的是向灯店买的,但都十分精巧。各行各业敲锣打鼓,鞭炮声此起彼落,十分热闹。孩子们提着特制的小笼灯或纸糊兔子灯等成上街边跑边玩,如一颗颗星闪闪烁烁,十分好看。也有个别爱好糊灯者,把自己精扎细糊的灯提着结伴上街,以献其艺,居民
原纱莉央
们三五成,或携老带幼逛街观灯,真是满街欢腾,令人流连忘返,这俗称“闹元宵”。在风调雨顺年头,为了庆贺丰收有灯会出现,俗名“出马灯”。
是夜,乡村农家有“点田燃”(又称照田财)习俗,是用整把稻草点燃后,到自己田角落进行熏烧,口中念着“烧烧田角落,明年收成三石六”,祝愿来年丰收。
清明寒食
带草字头的字清明是全年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节气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即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对寒食有这样的传说,春秋时,介之推随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后文公回国为君,禄赐不及,之推与母隐于绵山。公求之不得,及焚林迫其出山,之推竟抱木而死。文公哀之,禁人于是日举火。后世始有寒食之俗。我地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和包粽子。
清明节家家要祭祖,都备菜备酒,点烛焚香,跪拜祖先,俗称“过节”。所备菜肴视各家情况有所不同,但都得供有粽子。酒过三巡上饭,最后焚纸锭,祭祖结束。
清明是扫墓(俗称上坟)日子。清明节前后数日,家有祖坟者要扫墓,化纸箔长锭。有的备酒菜,点香烛祭供。凡远道外出幼辈都得回乡上坟。特别是新坟(死后遇上第一个清明)
还得哭祭,真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祭墓时,须在坟上清扫培土,或种植松柏,以示怀念。
360 卸载
清明气候温和,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这天,民间有出游习俗,名谓“踏青”。有的结伴漫步郊外,有的借扫墓步行游览春景。平时少人来往的郊区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七夕的诗粽子,以糯米为原料,或杂以赤豆、红枣,用箬叶包成多角形,煮熟而食。一般人家在清明前一两天包粽子。农村此俗最为盛行。
 
每年公历五月六日前后是立夏节。我地民间要吃酒酿、芽菱、青蚕豆、汤面饺、油氽臭豆腐干和杏子、李子、荸荠等水果。还有做麦芽塌饼、烧野米饭以及进行称人等活动。
麦芽塌饼是以麦芽粉、米粉、紫念头烧烂相和做成有馅(主要赤豆沙)的塌饼,入锅以沸水蒸熟,再用菜油煎至塌饼两面起皮后即成。其味清香柔软,十分可口,为我地的时令土产。在农村几乎家家都做,并作为节日佳品赠友送亲。
野米饭是儿童三五结伴在田野或露天烧蚕豆饭的活动。米是向邻家索讨,豆是下田采摘,(这天习俗,儿童下田采豆别人不加干涉。)煮成的饭又叫百家饭,据说儿童吃了身心健康。
称人,是称每人的体重,在磅秤未盛行时,多以大号杆秤。俗云,人经称后,能减疰夏病,(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烧的病,患者多为小儿。)实际是每年一度体格检查。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也称当午、重五、重午、中天节。这天,我地民间要吃黄鳝、黄鱼、黄瓜和咸蛋,要饮雄黄酒。还用雄黄酒洒在墙壁角、床底等阴暗处;在室内用苍术、白芷、芸香烟熏,驱除害虫。小孩在额上用雄黄写一“王”字,在脐部涂上雄黄,在胸前挂着大黄香袋,意思是祛邪。在家门上端(门楣)和床上挂着菖蒲、艾蒿和大蒜,可避灾难。
家家裹苇叶粽子吃,意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楚人以稷用菰叶裹之如角(叫角黍)投泪罗江祭祀屈原。并于是日食角黍以志纪念,后人相袭。民间流传“端午不吃粽,死了没人送”的谚语。
每家门上贴钟馗画像,以驱邪魔。据《唐逸史》载,开元年间,唐明皇患恶性疟疾,久医不愈。某夜,他梦见一大鬼,破帽、蓝袍、角带、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称名钟馗,生前是个不第武举,触阶而死,唐明皇醒后,病也大愈,乃诏画工如梦画成钟馗捉鬼图,批上“以驱邪魅,兼靖妖氛”,并令天下于端午、除夕两节张贴,从此相沿成俗。
 
每年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夏至节。这天北半球日最长,夜最短,俗语云“白相(玩)夏至日,睡觉冬至夜”。此日,小儿不坐门槛,夏天不打瞌睡。农村中,女儿出嫁后遇上第一个夏至,娘家要为女儿送凉枕、蒲扇各一对和夏衣若干件,名谓“送夏衣”。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宋真宗时以天书降于是日故名。这天时在盛暑,高温干燥,日光强烈。农谚云:“六月六,晒到鸭蛋熟。”凡藏经书者,都于是日曝书防蠹。
午餐,民间喜食面和馄饨,有“六月六,买点面来落一落”的民谣。又说这一天是猫狗生日,主人都为它们洗澡,是将它们抛入河中,让它们在水中挣扎游着上岸。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日,民间妇女有乞巧俗。午间,取面盆盛水曝于日中,投针(缝衣针)则浮。看水底针影,如有成云龙花草形者为得巧,若形如椎如轴者为拙徵。入夜,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者,则为得巧。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名中元节。旧时为鬼节,民间习俗都系迷信活动。是日,家家户户备有酒菜、水果(西瓜)、糕点祭祀祖先。一般在十四日“过节”(祭祖的别名)。据说早一天过节,好让祖先享受祭祀后,十五日可以从容地自平望往黎里看会。
中元节时,田间重活基本结束,农家比较空闲,有暇做馒头和放糕(发酵的面糕),作为节日食品和祭祖供品。有这样一句家谚:“甜馒头、苦粽子”。意思是中元节吃了馒头田活日渐轻松,清明节吃了粽子田间工作日日加重。建设银行开户行查询
这天夜里,民间有“放焰口”、“放水灯”等活动。“放焰口”,是众人出资,延僧五至七人,身披袈裟登台,台上放着方桌,主僧正坐,众僧分坐桌的两旁,边诵经,边吹打法器(斋醮
用的乐器),边施食(将米用手指撒向四周),祭无礼之鬼。“放水灯”是人们以稻草结成圈,上面点上蜡烛,有的放上少些饭菜和纸锭,然后放入河中,顺水飘流,祭水中之鬼。
七月三十
农历七月三十日,相传是地藏王菩萨诞辰。镇乡妇女都到地藏殿拜佛烧香。据说,地藏王菩萨是现身六道、普渡众生,为人们所祈祷。地藏殿自早到晚焚香点烛者络绎不绝,挤得水泄不通,殿外大香炉中香烟缭绕不熄。入夜,更加热闹,寺内灯烛辉煌,殿内置放蒲团(跪拜时用的蒲草织成的垫具)等接香客。很多老年妇女焚香点烛后,虔诚地坐于殿内蒲团上诵经念佛,彻夜不眠,并互赠糕点广结佛缘,直到天明离去,谓之“坐蒲团”。
是夜,家家户户燃烛焚香(香是特制的棒香名地藏香)插于地上,有的插在庭院中,有的插在大门口沿阶地上,谓之“点地藏香”。根据资料记载,元朝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年),张士诚(江苏人,字九四,亦作久思,)起兵,次年称吴王。十六年定都平江(苏州),十七年在平望下塘(运河东岸)筑土城周三里,欲窥嘉兴。二十七年秋,朱元璋部常遇春征伐张士诚,破平江城,张士诚被俘,去南京途中,不食而死。他称吴王时颇得民心,平江城被攻破,正值七月三十日,民感其仁而哀其死,故民间每年于是夜梦香祭礼,
林依晨郑家尧
名曰“狗屎香”、“九四香”,恐为当局所忌,乃托名“地藏香”相沿成俗。
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日,居秋季正中,故名中秋节,又叫八月半。它是传统的家庭团聚节日。凡外出人员多争取归家,共尝月饼,共饮团圆酒,共进合欢饭,夜间有“赏中秋”、“赏月华”等全家性活动。这个节日最易引起远离家乡的人们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感。
月饼,是象征月圆人寿的食品。中秋节间,人们都以月饼为礼品走亲访友,特别对老年人(长辈)是不可缺少的礼物。真是家家有月饼,户户吃月饼。
晚饭后,遇上天晴,月亮明媚皎洁,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在庭院中放上方桌,供上鲜干果品和月饼,并燃点红烛、香(是中秋节日应时特制专供赏月所需,其底部用线香扎成花盆状或上口大底部小的方形,中置木屑,自下而上加扎五或七层束香呈塔形,插有小旗)。小户人家只点香烛。家人围桌而坐,是谓“赏中秋”(又名斋月)。在赏月中谈家常,讲一切。也有老年人讲有关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谪令伐树”等神话。直至香烛燃尽,才尽兴而散。
月华是月之光华,常出现在中秋夜,或十三至十八夜,其状如锦云捧月,五鲜荧,绕月多变,时盛时散,十分好看,俗称“赏月华”。
还有一个传说:中秋夜,天空有“龙船”出现,如若能见者,日后必大富大贵,故中秋赏月还有“看龙船”的插曲。
 
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冬至节,是祭祖的节日。俗语云:“冬至大如年”、“有嘛冬至夜,无嘛冻一夜”。说是冬至祭祖比岁末祭祖来得重要,冬至如祭祖,则祖先可安度冬至夜,如冬至不祭祖,祖先只有挨饿冻一夜。所以,冬至过节民间十分重视。祭祖时间都在傍晚,祭酒不用黄酒,改用冬酿酒,因这天民间有饮冬酿酒习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