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南京城市形象
简谈南京城市形象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南京作为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久享赞誉。钟灵毓秀的南京天然拥有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6000年文明史与2400年建城史又为南京遗存下绚烂多姿的文化瑰宝。史上盛称“六朝胜地、十代都会”,以文化立市的南京,其底蕴深厚可见一斑。南京丰厚深重的文化底蕴虽给予南京以兼容并蓄,博爱开阔的宽广胸襟,但加之以其独特的地域位置,一味开放包容的文化性格,历史遗留的悲欢兴亡,又使得南京安于现状求稳守成,主动进取意识淡漠。笔者通过了解南京的沿革地理,文化内涵,用现下流行的“淡定”一词概括之,希望可以简单谈谈南京的城市形象。
标签:南京,城市形象,淡定
一、天工钟毓,源远流长
南京于约30万~50万年前,便已获得了远古人类的钟爱。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京的初民聚居在长江岸边形成原始村落。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已相当密集地分布在沿江。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建城与现今南京中华门西南侧,南京城垣史就此彼岸花的花语是什么
开创。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孙权、东晋司马睿、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共六朝相继定都建康,成就南京城市发展首座高峰,史称“六代豪华”,此后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政权相继在南京建都立国,至此,成为十代都会的南京,拥有无数文化珍宝和璀璨的民族文化遗产。
天工钟毓的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山环水抱,佳木葱茏,钟阜蟠龙,石城踞虎。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
孙中山先生曾赞誉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二、兼容并蓄,博爱开明
“金陵自古帝王州”,南京承载过太多的民族悲欢,目睹过太多的国家兴亡。六朝十代,那古老沧桑的南京城也不过是频繁上演历史悲喜剧的舞台。正因历史更替交叠不断的震荡,南京肩负的文化使命才显得尤为突出重要。
南京文化的鲜明特征是兼容并蓄,这种文化生态的优长即是尊重差异、和谐共生。南京文
东北的风俗化所体现出的博爱精神也正是中山先生一贯倡导的。南京以开放的姿态,无一例外地接纳和溶解外来文化,不论渊源,古今、南北、中外各家争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集各家之长的多样化的城市精神形象。
南京处于南北地域的边缘,虽身处长江之滨,却也深受黄河文明的感染冲击,千年来的朝代更迭,历史嬗变,频繁的人口流动,都使得南京文化逐渐弱化南方个性,南北文化不断交战与喧夺,中华民族的异质聚汇真正致使南京拥有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因此,南京城的气魄,厚重包容,无与伦比,深深铭刻民族宏大的悲剧性体验。也正因如此,南京兼有雄踞一方帝王之霸气与小桥流水的江南秀美。金戈铁马的恢宏战场在这里摆开,天下文枢江南贡院也传出朗朗书声。富丽堂皇的宫殿坐落的同时桨声灯影的秦淮脂水也款款流淌。
建党100周年美句南京既包容南北差异,贯通古今之变,也西学东用,中外汇通。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的南京,融合了南北众长与今古精华而成,在中国文化史上不仅起着将南北文化交汇互引,还起着将中外文化传播融合的交流作用,显现了南京文化兼容并蓄,博爱开明的显著特征。
三、淡定千年,尤抱未来
天 地 成语淡定,说的就是那样一种姿态,将南京的形象解读为淡定,其实也不无道理。
兼容并蓄,博爱开明就是淡定的一种突出表现,而饱受苦难摧残的南京,却也始终淡定如斯。南京城给人的印象便是一位怀旧的老者,更给人以一种无意参与历史,仅是一个看客的淡定之感。
这实是南京的无奈。南京历史的源远流长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单单是让人欣喜的珍贵文化遗存,恰恰那些悲惨历史对于南京来说是一个异常难以背负的沉重包袱,南京永远的痛便是亡国之恨。永远是偏安、短寿,后主、亡君这些血泪字眼, “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而南京城直至近代还惨遭迫害。时至今日,无数战火硝烟千百年消散之后,南京城依然留存氤氲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南京人在目睹那么多悲惨与痛楚后,无力再经受伤害,也无意再置身其中,于是自以大度开阔,施施然摆出淡定从容的看客姿态,“掩却禅关,不闻时事,一任天涯陆沉,朝与市”。 南京表现出的这样一种淡定无谓的状态,被南京人认作是中庸之道的表现,现时仍旧普遍存在。那“六朝的烟水气”,至今弥漫在秦淮河上。南京人着实朴实无华,包容宽厚,不愿争,不愿抢,只是淡定地在外围观望,眼睁睁看着周遭崛起发达,看着身上的辉煌的金甲一片片剥落,粉碎,它只是淡定的看着,一任历史将它掩埋覆盖,一任悲伤笼罩,淡漠疏离弥散。
工行卡开通网上银行
南京文化虽然以兼容并蓄著称,但是也不难发现,由于只是很淡定地摆出博大的姿态,吸收,包容,并非常大度地允许各种不同文化将自己占据,却也单单只是博爱。南京是历史上唯一做过全国首都的南方城市,各方先进文化都曾在南京城里切磋较量,令人惋惜的是,南京自身在这一切冲击与机遇面前所表现出的所谓“淡定”,只是被动和无奈。南京无力去创新整合,致使南京文化除了一味包容便没有了鲜明特。在文化冲突中,南京始终是疲于接受,外来文化以庞然而不容忽视的数量与力量涌入南京并不断激荡冲刷,南京除了淡定视之,事实上根本也无从选择。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历史层叠的不同文化过于厚重杂乱,以致于不同文化在南京的较量切磋都希望占据优势地位,拥有绝对话语权,与其他文化一决高下。百家争鸣的结果使得城市文化认同感过低,文化裂隙过多,无论官方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无法形成同一的力量,因而遇到更多外来文化侵袭时,无法形成一致对外抵抗的声音,淡定的南京就只好听之任之,无力阻挡外来文化将自身占据。
同时,特异的地理沿革也为南京带来了意外的挫折:始终处于外部力量的席卷冲击之中,自身的根基反而被迫失去。南京,这样一座巍巍城池,无奈气势颓然于历史风云,特异形胜与文化冲撞的各类交战之中,而一座城市理所应当形成的心理定力与文化自豪感却处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尴尬中竟而不得自然生成,于是南京被赋予了一种在中国所有城市中都独一米等于多少尺
一无二的“淡定”。在南京城市精神中,博爱、诚朴的被动品格深入骨髓,而创业、创新的主动性格却格外缺乏。在外,我们看到的是表现出一种开放博大姿态的南京,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文化惯性,并不是基于自身主动的选择;对内,不论南京城性格如何,但一种参与历史的渴望必然会有,可是各家文化与历代帝王走马灯般的在南京舞台上的反客为主,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纭历史自己忙着唱戏不亦乐乎,使得南京人只能作为淡定的“看客”在外围观望。
回观今日,难道古时南京如此,今人不曾改变?难道南京一直这样淡定么?事实并非如此,如今南京不断摆脱古旧面貌,谋求创新发展便是最有力的证据。对此,有人提出南京旅游城市形象的口号是:越古老,越年轻!认为古城南京正在不断焕发青春光彩,而笔者也以为,“淡定千年,尤抱未来”这句意蕴深远的广告语对于南京城市形象的解读与人们对南京城市发展希冀的传达万分贴切。南京的淡定从容不仅仅只是摆开的一种姿态,淡定也可使自身更加清明地意识到缺陷与不足。南京也在不断努力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宽容欣赏的目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收获发展先机。当下的南京日新月异,气象万千,借由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承办,南京显得更加蓬勃朝气,历史名城、博爱之都也能成为充满魅力、动感的青春之城。淡定千年,尤抱未来,南京!满怀着希冀,既淡定从容,温润清明,又
果敢勇毅、大胆创新,我们期待南京击楫中流、鹰击长空,创造新的历史与辉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